雄厚的背景,萬億的藍海,海爾消金為何“人憔悴”!

雄厚的背景,萬億的藍海,海爾消金為何“人憔悴”!

對海爾消費金融而言,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應該是身處萬億藍海,卻遲遲分不到一杯羹。

近日,招聯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淨利潤超過10億元,已超過部分上市銀行(無錫銀行、江陰銀行在去年的淨利潤水平均不足10億元)。

消金市場的火熱可見一斑。

然而,與招聯消金同批獲牌的海爾消費金融有限公司表現得力不從心,在2017年僅實現4769萬元的淨利潤。

作為國內第一家在擴大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政策後經銀監會批准開放的消費金融公司,海爾消金成立短短三年,但卻已經先後更換過董事長、總經理等重要高層職務,雖然背靠海爾集團,甚至擁有銀行系背景,但發展態勢卻十分低迷。

與此同時,上市公司涉足消費金融的發展狀態也是各有千秋。

1

海爾消金,夢碎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陸續公佈2017年財報,這些上市公司旗下的消費金融公司財務數據也得以披露。

從已披露的部分數據來看,基於互聯網開展業務的消費金融企業最賺錢。比如趣店、招聯消費金融、二三四五。

同時,隨著中銀消費金融公司披露出13.75億元的持牌系消金公司的最高淨利潤,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在2017年淨利潤前三排定座次為中銀消金、招聯消金、捷信,並且擠入10億元俱樂部。尤其是趣店,以淨利潤21.6億元成為2017年最賺錢的消費金融公司。

另外,在2017年實現扭虧為盈的消金公司中,蘇寧消金、華融消金分別實現淨利潤2.17億元、1.05億元。

幾家歡喜幾家愁,相比之下,與招聯消金同批獲牌的海爾消費金融有限公司表現得力不從心,在2017年僅實現4769萬元的淨利潤。

據其股東方美凱龍年報的披露,海爾消金2017年營業收入2.53億元,實現淨利潤4769萬元。

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海爾消金,沒能按照“家長”期待的劇情發展下去,反而早早地淡出了大眾的視線。

自2014年成立以來,海爾消金上線了“夠花”“嗨付”兩款APP,並在去年4月成為首批准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的消費金融公司。

而背靠海爾,自然作用集團旗下1.5億實名家庭用戶數據和3萬多家專賣店網絡的優渥資源,海爾消費金融可以通過數據共享、資源互換的方式,豐富自身數據資源,打下“線上模式”

除此之外,海爾消金鍊接紅星美凱龍、中國電信等16個生態資源,場景覆蓋家裝、家居、教育、3C、醫美、租房等多個消費領域。

背景雄厚,令人眼紅,乍一看就是前途無量的標配。然而,富二代中難免會出現走叉路的情況,海爾消金開業後的經營表現不盡如人意。

2016年和2017年其分別實現淨利潤0.43億元、0.47億元,而與海爾消費金融同年獲得牌照的其他消金公司,則在過去兩個完整的經營年度中,都實現了淨利潤上億元或10億元的突破。

對於經營狀況不佳,海爾消費金融相關人士作出解釋:淨利增速遠低於營業收入增速是由於展業規模擴大,營業收入也實現大幅增加,而2017年公司在風控系統和信息技術系統建設投入較大,各地人力資源配比投入較高,營業支出較大,導致利潤增速放緩。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的業績報表中,由郵儲銀行發起成立並控股,星展銀行、渤海信託、拉卡拉、海印集團、廣百集團、三正集團參股的中郵消金的利潤為6775萬元,並不算亮眼。

2 消金萬億藍海,都想取一瓢

從2009年開始試點至今,消費金融行業已發展成為“萬億藍海”,一部分上市公司看中這顆“香餑餑”,紛紛設立消費金融公司。

2014年,興業消費金融公司、海爾消費金融公司、招聯消費金融公司、湖北消費金融公司和蘇寧消費金融公司相繼獲批建立。

次年6月,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擴至全國,國內試點城市正在“孕育”一批新的消費金融公司。

隨後,多家上市公司參與其中,佈局消費金融領域:

2016年11月10日,新三板掛牌公司神州優車股份有限公司與張家口銀行、藍鯨控股集團共同出資設立參股河北幸福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4月13日,上海二三四五網絡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2195.SZ,下稱“二三四五”)與江蘇銀行、凱基商業銀行及海瀾之家(600398.SH)共同發起設立江蘇蘇銀凱基消費金融有限公司;

2017年7月21日,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光大銀行及另外一家企業共同設立“光大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這批上市公司率先潛入,絕大部分消金牌照都集中在這批先行者手上。

3 錢卻不那麼好賺

2017年,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監管的加強,紅嶺創投都宣佈清盤網貸業務了,而消費金融卻一枝獨秀,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的景象,這也難怪上市公司們“垂涎三尺”了。

據不完全統計,由於消費金融公司門檻較高,獲得消費金融牌照的公司不多,截止到目前,已開業的有22家,且四分之三以上為銀行系主導,而在這22家消費金融公司中,有現金貸相關業務的不少。

其中,銀行系和上市系幾乎都是以聯合成立消費金融公司的狀態出現。

消費金融市場如此巨大,眾多上市公司都想來分一杯羹湯,但並不是所有想參與的上市公司都有機會。

實際上,消費金融市場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商業銀行,第二類是官方核准可監管的消費信貸市場,主要為持有消費金融牌照的公司,第三類則是未經官方批准監管的消費信貸市場,主要分為小貸公司、P2P網絡平臺和中介服務公司。

而根據《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規定,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可以通過接受股東和股東境內子公司存款、向境內金融機構借款、發行金融債券、境內同業拆借、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方式融入資金。

而未持有牌照的公司只能為借貸用戶對接持牌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近期,飛貸就出現了因銀行信貸政策收緊出現借款難現象,在“金融去槓桿”大背景下,此類非持牌機構的發展瓶頸明顯。

轉機出現是在現金貸爆發時期,在無力與持牌機構爭食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將目標轉向現金貸。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和消金牌照一樣,開展現金貸所需要的網絡小貸牌照也集中在這一批人手中。

在2017年初,全國共批准了82家網絡小貸牌照,其中就有51家為上市公司背景,是由上市公司直接或間接入股,佔比達62%;另外有27家網絡小貸公司是由上市公司直接出資設立,佔獲網絡小貸牌照公司總數的33%;以及有24家網絡小貸公司是由上市公司間接入股設立,佔獲網絡小貸牌照公司總數的29%。

但好景不長,隨著去年底的現金貸監管重錘落地,上市公司紛紛與現金貸劃清界限。有的甚至直接退出了互金市場……

所以,萬億藍海,真正能取到那一瓢的不多,換句話說,隨著監管合規,金融並不會給投機者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