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海草房”:獨具代表性的生態民居,猶如深沉低婉的交響樂


來到海邊,最愜意的事情就是住在高逼格的海景房裡,眼望餘陽撒在無邊的海面上,內心中蕩起絲絲的憂傷,卻又漸漸釋懷,這種感覺讓人慾罷不能。而今天,我們不說海景房,因為它多少有些“庸俗”,我們要說的是“海草房”。

鬆軟的海草,堅硬的石頭,三角形的大山牆,房頂緩緩的弧線身段,這些疊加在一起就構成了最基礎的“海草房”。粗狂中帶著厚重,紋理中透著靈動。圖為榮成“海草房”。

作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生態民居之一,“海草房”是當地漁民智慧的結晶。據考證,“海草房”從秦、漢至宋、金逐步形成並在膠東半島廣為流傳,到了元、明、清則進入繁榮時期。

“海草房”主要分佈在我國膠東半島的威海、煙臺、青島等青島沿海地帶,特別是榮成地區更為集中。圖為山東榮成“海草房”。

因夏季雨多潮溼,冬季多雪寒冷,當地的居民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厚石砌牆,用海草曬乾後作為材料苫蓋屋頂,建造出“海草房”。它的特性,就是冬暖夏涼。圖為山東榮成“海草房”。

見到“海草房”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敦實、低調、古樸,在膠東半島近海邊緣,曾經存在著大量的這樣的民居村落。

用於建造“海草房”的海草,其實並不是普通的海草,而是生長在淺海的大葉海苔等野生藻類。當年,在山東榮成等沿海地區生長著許多這樣的海草,而現今已經非常稀有了。

據說建造一座“海草房”所用的海草常常達5000公斤以上,可想而知,它們歷經無數風雨,並且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向我們訴說著它們的厚重與堅實。

隨著時代的變遷,再加上近海養殖的增多,“海草房”所需要的海草已經幾乎沒有了。伴隨著年輕人的外出打工,或者搬遷至周邊高樓。比較久遠的“海草房”大多已經破敗,有的無人修繕,或者棄之不用了。

圖為2015年8月25日,山東省榮成市寧津街道東楮島村利用爭取的國家資金730萬元,對村裡的160棟海草房進行修繕。苫匠正在修繕海草房。

來到膠東的城鎮,大多是座座高樓、別墅,這些傳統的地域特色也越來越少。可以說,“海草房”是膠東人文的重要體現之一。

所以,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就勢在必行。圖為2016年11月6日,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顧家島社區,漁民用海草房改造的漁家宴。

正在陸續出現一些經改良後仍然保留海草房特點的新式民居。圖為膠東風情,海景漁村,海草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