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西津渡古街是鎮江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


西津古渡坐落在鎮江市西邊的雲臺山麓,是一條有著千年歷史,令人稱奇叫絕的古街,全長雖僅五百公尺,但有自唐宋以來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時期的樓閣,都是別具風情的建築,沿坡而建的幾道石門古色古香,門楣上歷代名人的題字清晰可見,西邊的小碼頭街仍保持著唐宋風韻,漫步在這條古老的街道上,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內散步,可以領略當年古城地處要塞,商旅繁榮的風貌。

與鎮江博物館比鄰而居,一座矮牆相隔,由數十級石階沿坡而上,一道雕花磚砌的券門立於坡頂,上書“西津渡街”字樣,穿過這道券門,展現眼前的便是經歷了千年歷史的“西津古道”。一道券門之隔,門裡門外的建築卻恍若隔世,門外是大道通衢,兩旁是高大、宏偉、瑰麗,或中或西或中西混體的建築,門內卻轉瞬間化作小巧古樸的中式閣樓、亭臺、塔廟,中間夾一條青石板鋪就的彎曲小道。

整個西津渡街全長約1000米,從刻有“西津渡街”的頭道券門至待渡亭大約500米,從待渡亭到長江邊500米,而其中濃縮的歷史遺存最多、建築藝術最精的則是從頭道券門至待渡亭的500米。


如果從雲臺山腳下的蒜山石崖仰望的話,西津古街實際上是一條依附於雲臺山麓的棧道,雕簷翹角的亭臺樓閣彷彿是以一顆顆古樸典雅的傳統建築為“珍珠”鑲嵌在雲臺山麓上的精美“項鍊”。

古街上的建築多為明清時期的遺蹟。靠近頭道券門的木結構店鋪已經適應了現代商業氛圍,成為了當地古玩字畫的交易場所,熱鬧的休息日,店鋪連同券門外的階梯都成了市場,平常日子裡則人跡寥寥,惟有店鋪門口的竹椅、木凳和時不時竄出的京吧狗透露出寧靜中的生機。

走過兩座香菸繚繞的亭狀香爐,過第二道券門,雖建築風格未變,體量卻明顯大了一號,磚木結構,雕花飛簷的窗欄和立柱一律被漆作硃紅色,與二道券門上“飛閣流丹”一詞呼應得恰到好處。然而更為引人注目的則是立於古街之上的一座過街石塔,白色的喇嘛塔矗立於通道的上方,讓人頓生敬畏之感,塔基之下有修葺紀念碑,上書“西津渡過街塔又稱昭關石塔、觀音洞喇嘛塔、瓶塔,此塔為江南獨一無二,全國亦不多見。


穿過昭關石塔,是一座黑色鐵質香爐,香爐正對的門洞上書有“觀音洞”三字,觀音洞臨街而建,高大古樸,雖然風雨斑駁了立面,卻依舊顯示出宗教的肅穆莊嚴。在數百近千年的時間跨度中,當西津渡已經成為橫渡長江的重要港口時,長江天塹之於當時的交通工具仍然意味著巨大的風險,面對難以卜測的風浪,人們只有祈求於宗教的護佑。

走出觀音寺前的“共渡慈航”券門,西津古道開始沿階而下,直至待渡亭,坡道上的青石板中間有一坡面,坡面當中留有深深的車轍,坡面一來作雨天快速排水之用,二來用於在西津渡上岸或離港的大宗貨物運輸之用,那些車轍痕跡則來自當年運貨所用之獨輪車,這些歷史的印跡,令人遙想當年西津渡人來貨往的繁盛景象。

沿觀音洞一路下行,踏在青石板路上,一直到今的長江路,當年的老街店面,諸如“吉瑞裡西街·1914”、“民國元年春長安裡”、“德安裡”等匾額至今猶在。據當地老人家說,在這短短几百米長的街道上當年有各式店鋪150多家,從行業種類上看,有飲食方面的,有生活和文化方面的,當然,還有許是專門為船家服務的店鋪,諸如木匠店、纜繩店等。解放前這裡還專門設有一個警察分局,一條街儼然就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小社會。


到了建於清朝的待渡亭,就走完了西津渡街現存最完美的部分。“待渡亭”顧名思義就相當於如今的港口碼頭的候客處,當年的商旅們想來曾在此俯視滾滾長江,懷著各式心情等待著一次難以預測的遠行。

從待渡亭繼續下行,穿過一片老式民居,約摸500米距離處有一塊高聳壁立的石崖,這就是蒜山石崖。當年石崖之下即為滾滾長江,石崖也成了扼守江岸的屏障。然而隨著歲月流轉,原先緊臨長江的西津渡口,自清代以後,由於江灘泥沙淤積,導致江岸北移,當年拱衛西津渡口的蒜山石崖如今距離長江江岸已有300多米的距離,一條新建的長江路橫亙在當年的西津渡與滾滾長江之間。

古代鎮江,一直就是溝通大江南北的要衝。無論春秋時代的朱方,秦代的丹徒,三國的京口,金陵渡都是當時的軍事重地和交通要津。隋唐以後,朝廷打壓六朝古都的南京,貶為縣級,鎮江卻升為潤州,再由於南北大運河的修通,鎮江地位日顯重要。在那漫長的歲月裡,它是我國東南地區漕糧、絲綢等物質北運京師的重要港口。


西津渡街的繁盛正得益於這一地理優勢,其創建始於六朝,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近兩千年的積澱,才有瞭如今的規模。沿街而行,行人能感知到近千年的歷史,更能觸摸到鎮江老城的“文脈”和“底蘊”。

近千年的歷史文化的積澱,讓西津渡周邊不大的區域成為了研究那段歷史的活化石。一路走來所見到的元代石塔、臨街的明清建築及民居不過是最表層的遺留罷了。據考古人員對西津渡地區沿街一線的考察發現,整個街道下面疊壓著3-5米厚的文化堆積層,包括從清代到唐代的歷代路土遺蹟。

在唐代路基的塊石下面,即是鵝卵石、流砂地層。文化堆積中出土遺物豐富,早期見有六朝磚瓦及先秦時期夾砂陶鼎足等,唐代遺物有蓮花紋方磚、瓦當、璧足形碗、唐三彩器,宋代遺物則有陶瓷器及琉璃筒瓦、鐵刀、撐船竹篙的鐵腳等。這反映出,古街的修築、使用從未中斷,千年古渡的街道走向是穩定如一的。


西津渡古街是鎮江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在這,可以跟小山樓青旅的熱心老闆聊天,品位鎮江大名鼎鼎的老宴春,這裡,有著你想要的悠遊日子。古街的居民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沉浸在往事的回憶裡,悠閒自得地生活著。他們咀嚼著歷史,如同咀嚼著回滷豆腐乾和麥芽糖的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