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王家大院:比喬家大院規模更大、保存更完好


清中後期,隨著對俄一貿易興起的晉商,創造了黃土高原商業文明的最後在中國經濟中心早已南遷的抹輝煌。世事無常,如今唯有喬家、王家、曹家、渠家、常家等幾座名之曰“大院”的院落建築群供後人追懷、感嘆。

這些“大院”中最有名氣的要數祁縣“喬家大院”,但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卻是靈石“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所在的靜升鎮是汾河一條不大的支流靜升河上游的一個普通小鎮,位於介休、靈石之間,屬靈石縣轄。

王家大院並非僅指一座院落,而是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的修建“五巷六堡一條街”之總稱,共佔地面積達25萬平方米。現開放的高家崖堡、紅門堡及王氏宗祠三組建築群,建築規模尚不足王家大院總佔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圖為紅門堡門樓。

紅門堡與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城堡四周築有高大堅實的堡牆,除連通高家崖的一個便門外,城堡只有一個正門,開在南牆正中的位置。

堡內從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組成,左右對稱;中間有一條南北向、用大塊河卵石鋪成的主街,人稱“龍鱗街”。主街與三條橫巷,也組成一個規整、巨大的“王”字佈局。

堡內四排共有院落二十七座。這些院落一排排一列列,規劃十分規則整齊。行走其間,過一座座的門、穿一進進的院子,如入迷宮中,往往不辨東西。

各院的佈局大同小異,多數為一正兩廂二進院,正面以窯洞加穿廊為主,窯洞為兩層,窯上建閣。這是作為王氏博物館的綠門院,又稱大夫第。

這這裡介紹了王氏家族從太原到此地後的發達興旺過程。清初族人王興旺開始經商,做小買賣,至第十四世王謙受等時,資本見厚、店鋪增多,逐步成為豪商巨賈。

康、乾、嘉年間其家族達到鼎盛,在此期間王家入宦者僅五品至二品官員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其時大興土木,營造住宅、祠堂、墳瑩。

大院內高臺大屋、牌坊小橋、亭殿樓閣,北方民居的典型代表,體現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追求中華民居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特別是木雕、石雕、磚雕有“三絕”之稱。圖為門壁上的石雕。

門大前的石鼓。

門前石墩上面。

石墩側面。

綠竹院。院內三雕為諸院之最。

下窯上閣的主屋和院子。

大門口的三層石墩。

磚雕門楣。

木雕門楣。

木雕垂花。

最北面族人公用的花園。

一座拱橋連通著紅門堡和高家崖。高家崖,是王家第17世王汝聰與王汝成兄弟的宅院。清嘉慶元年始建,耗時16年完工,佔地1.95萬多平方米,有大小院落35套,房屋342間。

兩院結構相同,均是三進四合院,為典型的前庭後寢結構。這是王汝成的凝瑞居,是整個大院門面最闊的宅子。

凝瑞居內院。

王汝聰宅第“敦厚宅”。門面僅一間,雖而不闊,稱作雞頭門。門雖不闊,但裡面結構與相鄰的凝瑞居一樣豪華精美。

敦厚宅前廳。

廳內正面。

後院。

西繡樓,西廂房二樓,即小姐閨房。 道光后王家逐漸衰落,族人中開拓祖業者漸少,安逸驕奢者漸多,“闔堡同宗”的紅門堡中有了他姓、豪華氣派的高家崖堡僅以不足千兩紋銀之價易主,再後來連合族引以為榮的孝義祠也拱手他人。

1937年蘆溝橋事變前後,王氏家族中碩果僅存的二十一世王飲讓,匆匆地將其在靜升本土和晉南、晉中及河北、京津一帶的商號全部變賣處理,爾後舉家南遷,自此作為一方望族的王家,歷經600多年的奮發與輝煌後,終於銷匿於歷史的大幕中,只留下物是人非的大院,默默訴說著曾經的輝煌與榮耀。圖為靜升文廟大成殿中供奉的孔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