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楷當年為何要賣掉百分之二十的騰訊股份呢?

許錳

1999年李澤楷和IDG各投資了110萬美元分別持有騰訊20%股份,後來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馬化騰出讓騰訊40%股份融來的220萬美元快燒完了,找IDG和李澤楷再融資,當時IDG盤問馬化騰騰訊如何實現盈利,馬化騰說我也不知道!李澤楷1260萬美元把騰訊20%股份賣給南非報業,當時IDG也賣了12.8%騰訊股份給南非報業,2001年時馬化騰到處兜售QQ丁磊、張朝陽沒看上,和新浪王志東是價格沒談攏,馬化騰還找過深圳數據局、廣東電信,馬化騰當時自己都撐不住做為風投陪騰訊一起死嗎?當然提前套現不賺最後的銅板,2001年騰訊是靠移動夢網手機QQ和移動分成才實現盈虧平衡的!當時李澤楷的盈科收購香港電訊3年要還300億美元貸款加利息給銀行所以當時李澤楷急需現金!騰訊能有今天馬化騰自己都想不到,不然馬化騰會累積套現騰訊股份200多億港元?


Sybud

李澤楷持有騰訊20%股份如果不在2001年賣出的話,現在市值超過500億美元。許多人為李澤楷後悔和可惜。其實,李澤楷的做法站在當時李澤楷的立場上是非常的正常的,當年李澤楷投資騰訊110萬美元並不是看好騰訊而投資,而是當是馬化騰的父親是深圳的國企老總,通過關係找到李嘉誠,李嘉誠是出於馬化騰父親的原因,讓小兒子李澤楷支持一下剛創業的馬化騰,並不是為了投資,如果是為了投資,以李嘉誠和李澤楷的判斷打死也不會投資當時的騰訊,因為,那個時候連馬化騰自已也不知道騰訊要幹什麼業務,怎麼賺錢想都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商業模式不清楚的公司讓李嘉誠和李澤楷去投資根本就是笑話。

李澤楷能在當時投資110萬美元,是李嘉誠為了馬化騰父親的面子以及與國內的關係考慮,還有在深圳的投資及與深圳地方政府的合作等等重大利益的考慮,110萬美元對當時的李嘉誠家族來說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人家根本沒有打算要。所以,李澤楷兩年後賣掉騰訊是他根本就看不懂騰訊在幹什麼,也沒有打算投資騰訊,這是他們家族的習慣。與另外一個投資阿里的孫正義比就明白了李澤楷的投資習慣是保守,孫正義投資阿里很多人說是孫正義是有眼光,馬雲口才好,其實真實的情況是孫正義是個賭博式的投資者,孫正義只是喜歡賭互聯網企業,並不是真的能看懂互聯網企業,所以,孫正義最成功時是世界首富,現在是負債一萬億元人民幣。

李澤楷與孫正義的對比說明了每個人的投資習慣不同,命運不同,結局也不同,我國現在兩個成功的互聯網企業讓這兩個不同投資習慣的人被動或主動的參與了,結局都是情理之中的事,這就是習慣決定命運。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投資者對於持有科技、互聯網類的企業,拿捏程度並不準確,並不像傳統行業一般以市盈率、淨資產收益率、流動性等問題來分析與持續持有。科技、互聯網企業一般存在高市盈率,甚至長年累月通過融資來維持企業運轉,不盈利的情況以及市場經濟週期給予的衝擊力較大。當在價格合適的期間就算是大股東也會逢高減持一部分,並且騰訊的主要股東已經發生了多次減持的操作,屢見不鮮。

1999年李澤楷和IDG共同投資220萬美元各持有騰訊20%股份,2001年李澤楷以1260萬美元出讓持有騰訊20%股份給南非MIH,IDG也出讓了騰訊12.8股份給南非MIH剩下7.2%騰訊的股份被騰訊管理層回購。

這段時間其實李澤楷與IDG並沒有賣虧,3年的時間翻了近6倍,這是很成功的投資。同時也要想一想當時所處的環境“互聯網泡沫”階段,1995年-2001年由於對於互聯網企業的投機泡沫產生,許許多多的互聯網企業在這段時間內股價得到了快速的拉昇,而在2000年之後股價卻發生了轉變,開始破裂下跌。

然而在當時的李澤楷與IDG會怎麼辦?如果是普通投資者也是會在這段時間內選擇賣掉股份獲得近6倍的收益,而不是每天的思考會不會下跌的問題。以當時的角度,李澤楷賣掉百分之二十的騰訊股份並沒有任何毛病,世界性的互聯網泡沫發生也是加劇李澤楷賣掉進而回收資本的想法。

不做模凌兩可的分析,給你最直接的觀點!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炒股哥說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和李澤楷本身的性格有關。李澤楷拿著父親的4億美元本錢創辦了startv。在公司運行兩年後以9.5億美元賣出,一戰成名。此後便開始了一系列買殼賣殼的操作,騰訊只是其中一家,就像股票市場上的散戶操作手法,撈快錢炒短線。

坊間傳聞馬化騰父親馬陳術與李嘉誠父子交誼匪淺。馬陳術與李嘉誠是老鄉,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運營商,當年和記黃埔正在跟深圳的最重要港口之一鹽田港洽談合作,而馬陳術是上市公司鹽田港的董事,這其中不言而喻。李澤楷投資騰訊的本意並非出於戰略投和財務投資,所以當這筆投資意義完成後就考慮出售了。

2001年出現了經濟衰退,科技股泡沫開始破裂。當時的騰訊一直在摸索盈利模式,對於一家盈利不穩定的公司,出於避險套現是最好的選擇。澄清下李澤楷是以220萬美元買入,而不是110萬美元,3年時間獲利6倍已經是當時最好的選擇了,這也可以看出李嘉誠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的投資理念對李澤鉅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