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張愛玲承認,在現實社會裡,我等於一個廢物

《流言》:張愛玲承認,在現實社會里,我等於一個廢物

《流言》:張愛玲承認,在現實社會里,我等於一個廢物

好書的體驗大約分兩類吧。一類讓讀者欲罷不能,管它吃飯睡覺或外出是都不顧了,學生第二天考試也不在意,總之當下是非要讀完的。另一類才看到中途便忍不住停下、細想、再看。《流言》即算這類。是不必非要一口氣讀,零散一點的篇幅就抵夠當日食糧,沒事了慢慢咀嚼去。

《流言》概括了大約四零至四七年間的散文,也真是亂世中的亂世。曾以為張愛玲的文字女子氣息濃重,卻全然錯的,又並未沾到半點狂妄的男子氣。就像一個身體常常不太好的小神仙,呼吸吐吶自說自話,卻並不跟現社會脫節或超越了去。

而我通常最怕見自戀文章。出於人格多面,自己看自己時常比別人看自己還更能偽裝敷衍過去。其次厭惡油裡油氣的入世類型。多半因技巧挺好,生活經驗豐富,題材搶新熱辣,就難免得意成長篇並俗套的文字。再就怕重女子氣的,並見不得哀怨遮掩。這多半出自性格原因,會趨向喜歡男性化的,即便感情激越些倒也能體諒。

《流言》:張愛玲承認,在現實社會里,我等於一個廢物

那麼張的散文好處是中性、半入世的,也就有平靜有例外了。明知她本人有點自戀並勢力的、文字技巧挺高、女子氣也重的,卻有辦法叫我一個普通讀者如此受用,是不得不折服。張的主觀性就像白骨,外頭包了精緻客觀的血肉,你沒法察覺一丁點突兀、不雅,和任何被迫接受的說教。

張看待世情應當特別熟絡了那時,你看懂她對他人的瞭解與體察,即使不一樣的階層環境,張能感受並準確呼應人們的樂與苦與悲。而這些不大不小的樂與苦與悲們才是貫通人一生的情緒及宿命。張是很早就有能力覺察並於適當時候一聲嘆息,蜻蜓點水般掠過,是絕不非要造個浪花不可,以至情感氾濫開的。可見張是非常聰明認真在寫她的字了。

《流言》:張愛玲承認,在現實社會里,我等於一個廢物

又儘可愛在一些小例外小淘氣,比如:……教我琴的先生是俄國女人,寬大的面頰上生著茸茸的金色汗毛,時常誇獎我,容易激動的藍色大眼睛裡充滿了眼淚,抱著我的頭吻我。我客氣地微笑著,記著她吻在什麼地方,隔了一會才用手絹子去擦擦。

《流言》:張愛玲承認,在現實社會里,我等於一個廢物

張愛玲完成這些文章是在1943~1944年上海的日據孤島時期。那時候他正經歷著和胡蘭成相遇相識的愛戀。這位看透人間冷暖的女作家最終也沒能擺脫悲劇的收場。不過,這也給她的一生增添了俗世傳奇的色彩。或許也正如她自己所說: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