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顏良》:評書大家劉蘭芳告誡後輩,不要年紀輕輕一股江湖氣

《斬顏良》:評書大家劉蘭芳告誡後輩,不要年紀輕輕一股江湖氣

《斬顏良》:評書大家劉蘭芳告誡後輩,不要年紀輕輕一股江湖氣

73歲的劉蘭芳以評書《岳飛傳》紅遍大江南北。時至今日,在各大評書網站的排行榜上,《岳飛傳》仍然牢牢佔據著前三名。作為一名“40後”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經歷了評書從書館到電臺、電視臺再到網絡的興衰。聽到如今評書進入高校課堂,並且開設了專業的消息,劉先生直言這是空前的大事:“沒有想到這門傳統藝術真的能夠進入高校,有了屬於它的專業代碼和人才培養計劃,很高興,很激動。”

劉蘭芳說,自己學藝的時候,是典型的師父帶徒弟,口傳心授式教學,用行話說叫“念買賣”。正是這種方式,讓行業當中的不少人都沾上了很重的江湖氣。曲藝界管行話叫“春點”,自古就有“寧舍一錠金,不捨一句春。”的說法,可見舊時曲藝圈中的“行業保護”到了何種程度。如果您不是行里人,面對面聽到兩位圈裡人對行話的時候,就跟聽外語一樣:“下了幾道杵?”“今嗨置了。”這兩句看似不通的話其實就是茶館掌櫃的在和說書先生盤賬:“今天掙多少錢?”“今天掙的特別多。”

“很多孩子和年輕人沒學幾天就開始模仿老先生,學春點,和當今的時代顯得格格不入。”劉蘭芳說,作為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是否需要學習舊的“行話”是一個很值得商榷的問題。評書想要進入廟堂,就必須去除江湖氣,從娃娃抓起:“學一身老藝術家的毛病,年紀不大就是個小老藝人範兒,這對於行業發展有害無益,評書專業恰恰能夠讓孩子們從起步開始接受正規的、高校式的教學,這樣出來以後氣質和神態都是乾淨的。”

《斬顏良》:評書大家劉蘭芳告誡後輩,不要年紀輕輕一股江湖氣

在北京評書的4位非遺傳承人中,1944年出生的劉蘭芳是最小的,聽著北戲張怡等幾位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未來構想,劉蘭芳不住點頭:“年輕人想法多,腦子活,一線教學需要的就是你們這樣的年輕人。”劉蘭芳的徒弟劉朝、王封臣,以及田連元的徒弟關永超,還有田戰義的徒弟武宗亮。看著身邊的年輕人,劉蘭芳感嘆道:“我們這一批人的藝術生涯所剩無幾,傳承下一代需要各派的青年演員都參與進來,大家加強合作。你們這些青年教師要搞好團結,打破門戶概念。讓孩子們有更多的選擇,將來畢業之後喜歡哪派,自身條件更加適合哪派再尋找名師深造。”

近些年來,我們在各大晚會和展演上看到的評書則多為一些節選和單段,像《斬顏良》、《智激周瑜》、《長坂坡》等。在短短的20分鐘內,跌宕的情節和生動的表演往往會引發觀眾熱烈的掌聲,效果頗佳。然而,在劉蘭芳看來,光會說單段遠遠不夠,想要傳承評書,乃至於未來在這個行業有所建樹,必須要能說長篇書。“就像一個舉重運動員,如果能夠舉起150斤的槓鈴,再舉50斤的就不在話下。”劉蘭芳的丈夫、著名曲藝家王印權比喻道。

學生如何學說長篇評書?劉蘭芳給出的答案是循序漸進:“先從小段學起,慢慢由易到難。”早年間,說書藝人說一部書的時間基本上不超過兩個月:“可以請一些成熟的演員來學校說一兩個月,說一部完整的書,學生們觀摩、研究,然後再換人,一輪一輪來。”劉蘭芳說。

《斬顏良》:評書大家劉蘭芳告誡後輩,不要年紀輕輕一股江湖氣

從江湖到廟堂,從撂地到高校,評書這門千百年的藝術形式正在煥發著蓬勃的聲音。藝術的傳承離不開時代的發展和從業者的創新,正如劉蘭芳所說,練好手眼身法步,融合時代元素,這門語言藝術才能真正說到老百姓的心坎兒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