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热点|四个角度来看世界杯背后的新闻传播考点

一周热点|四个角度来看世界杯背后的新闻传播考点

作者 |希希

一周热点|四个角度来看世界杯背后的新闻传播考点

事件回顾

一周热点|四个角度来看世界杯背后的新闻传播考点

2018年6月14日至7月15日,第28届世界杯足球赛于俄罗斯境内举行。

截止目前,小组赛第一轮全部结束,所有参赛球队都完成了他们的首秀。

围绕“世界杯”这场举世瞩目的盛大赛事,本文选取了四个角度来浅谈“世界杯”背后的新闻传播考点。

角度一:媒介事件

媒介事件这一概念最早在1992年由戴扬和卡茨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中提出: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

戴扬和卡茨分析了三种主要类型的媒介事件:竞赛、征服、加冕,这三种类型虽然表征不同,却遵循着同样的特定规则,都是具有展演特征、由事件组织者和电视台合作、通过仪式化符号的建构和传播以期达成共识性历史记忆的“仪式性传播。本次“世界杯赛事”是属于典型的“竞赛类”媒介事件。

“媒介事件”对于受众来说,有三个特点:

第一,突破空间界限,使观众直接参与到事件进程中;

第二,打破时间限制,让受众以改变日常生活规律为代价,投入“表演”的收看当中;

第三,由于媒介经过了某“组织”策划并有电视参与,使得媒介事件在转播之前就产生了相当的“知名度”。

不过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事件的内涵也产生某种意义上的流变。“蓄意安排、集中报道”本是媒介事件必不可少的要素,但在新媒体环境中,诞生了一系列“非典型”的媒介事件。

它们能够吸引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和公众舆论的瞩目,例如“傅园慧的走红”“王凤雅事件”,这些受到网民集中关注的“网络热点话题”,或许没有经过媒体或当事人的刻意策划,但从“媒介事件”的扩大意义上而言,它依然属于“媒介事件”的范畴。

角度二:技术赋权

近日,腾讯QQ为世界杯打造了一款AR营销产品“QQ-AR穿越赛场”,玩家可以通过一个任意门随意进出虚拟赛场,玩家不仅可以在赛场观看360度实时球赛,还可以跟随手机的移动任意走动参观整个赛场。

童年时代,只会在《多啦A梦》中出现的任意门,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也可以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直观体验。

AR(Augmented Reality)技术,即增强现实技术。它是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集成在一起的技术,通过数字技术模拟实体信息(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信息等)将其与现实世界加在一起,并形成与人的交互。

与VR不同的是,VR是脱离用户当时所处现实环境营造出虚拟体验,而AR则是在用户所处的现实环境中增加虚拟的体验。

然而,无论是VR技术还是AR技术,都致力于带给受众直击现场、身临其境的观感。弥补以往二维平面报道的“真实感薄弱”“体验度较差”等缺陷。

当然,我相信VR/AR技术能够短期内风靡的重要原因,还是它带给了受众前所未有的主动性。置身新闻场景之中,受众不再仅仅是事件的“旁观者”,他们是“见证者”,甚至是“陈述者”

技术的玄幻之处就在于搅动了旧有的传播权利格局,越是渲染现场感,越是注重场景化的新闻产品,往往越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不过,在这些“新新闻产品”凯歌猛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真实的悖论。它们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固然不假,但是否也为整饰“新闻现实”留下了的技术空间?当受众将注意力转移到有趣却琐碎的表达形式上时,是否会忽略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内容?

角度三:刻板印象

世界杯赛打响后,移动社交平台陌陌基于对万余名网民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发布了《2018世界杯球迷报告》,从性别、年龄、地域等多个维度对球迷进行分析。

报告显示近半男性看球因真爱,三成女性看球图热闹。甚至有时评人直接将女球迷与“伪球迷”划等号。

“标签化”现象屡见不见,老人、妇女、部分地域成为了“标签化”的重灾区。不过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明确无论是“刻板印象”还是“标签化”,都只是一个中性词。刻板印象并非原罪,自国家和社会诞生伊始,刻板印象就伴随我们始终。甚至“杞人忧天”、“野人献曝”“妇孺皆知”等流传至今的成语,也是刻板印象的产物。

为何会有所谓的“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呢?一方面,刻板印象某种程度上确实有助于我们高效快速地认知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寻求社会认同感的渴望,通过强调“我们”与“他们”的不同,来树立“我们”的认同感。

正如李普曼所说:“刻板印象是我们投射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自身的意识, 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念、我们自身的立场和我们自身的权利。它更像一个堡垒, 在这个堡垒的庇护下, 我们才可以并能够继续心安理得地坚持我们的立场并在想象的空间里游走。”

刻板印象无法从根本上磨灭,不过随着社会包容度越来越高,更多的人选择客观冷静地看待世界,看待个体与群体。甚至某些具有消极意义的标签,也成为了茶余饭后的一句戏谑。

其实对于群体的认知终归是要落脚于个人,当我们的性别、资历、地域等背景无法成为增色的优势时,那就让我们自身足够强大到让别人去忽略这些标签吧!

角度四:谣言

“世界杯”作为一场盛大的媒介仪式,围绕这一热点也少不了纷纷扰扰的乌龙事件。央视新闻就总结了世界杯开赛后的八大谣言,包括“沙特球迷炫富”、“墨西哥球迷庆祝而引发地震”、“多地出现因世界杯赌球输球跳楼事件”。

这些新闻虚虚实实,或令人忍俊不禁,或让人恼羞成怒。那么如何通过“世界杯”事件去剖析“谣言”这个概念呢?

还是套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万能逻辑框架。奥尔波特和波兹曼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头传播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缺乏具体资料以证实其准确性”的阐述。

在今天,谣言的本质并没有变化,但更多是以网络传播的方式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开来。那么,围绕一个事件为何会有层出不穷的谣言呢?

套用5W框架,就是——

  • 传播者角度看,这是部分媒体为了搭上“世界杯”这辆顺风车而采取的吸睛手段。作为新闻事件的主体“世界杯”及其参赛各国,由于“天高皇帝远”自然难以及时辟谣。才会致使谣言横生;

  • 传播内容

    上看,根据奥尔波特的流言流通量公式R=I*A*U,集合行为事件重大,与人民群众关联度高,人们的内心充满恐惧,便会导致流言谣言满天飞的现象。当然对于这场体坛盛事,媒体迎合的不是人们的“恐惧”心理,而是“狂欢”的状态。在处于极度亢奋的心理状态驱使下,人们无暇去探究新闻背后的真假;


制止谣言的传播措施,我们习惯性从政府、媒体与受众三个层次去回答。但鉴于世界杯并非社会热点而是体育热点,具有强烈的娱乐色彩,这更多需要依靠传播媒介与受众的自我把关

一方面加强互联网道德伦理建设,鼓励人们不造谣不传谣,防止谣言的二次传播;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公民的媒介素养和体育素养,文明观赛,理性探讨。

打卡计划:迈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路,从熟记今天的名词解释开始~

你可以每天背完之后用文字,语音或者图片的形式,发送在打卡下方,让我们检查你的背诵效果督促你进步。

扫一扫进入打卡频道

一周热点|四个角度来看世界杯背后的新闻传播考点一周热点|四个角度来看世界杯背后的新闻传播考点

希希哥

我们的刚需班开始起航,了解详情请戳图片↓

一周热点|四个角度来看世界杯背后的新闻传播考点

30分钟前

TIP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