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鎮北嶺山變“金山”,竅門在哪裡?

三河镇北岭山变“金山”,窍门在哪里?

農村有句俗話:在什麼山唱什麼歌,有什麼政策走什麼路!三河鎮川主社區雖然地處城郊,但過去的山是窮山,靠山的村也是窮村。近幾年來,靠山的村子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央、地方的“三農”政策鼓勵農民靠山造林、依坡植樹,變“靠山吃山”為“養山吃山”。“土農民”陳清龍的北嶺山生態果園也就在這好政策下應運而生。

從山腳到山頂,從一個山坡到另一個山坡,滿山的櫻桃樹、李樹、梨樹、枇杷樹、桃樹、桑樹、柿子樹長得鬱鬱蔥蔥,“綠色”成為了這個小山村的發展“底色”。這個季節正值桃樹、李樹掛果,林子裡一串串果子掛滿枝頭,陽光灑在果子上,泛起一波波暈光……為果園這幅山水畫,著上了絕妙的鮮色。

三河镇北岭山变“金山”,窍门在哪里?

租地於農 打造城郊生態果園

陳清龍,一位從三河鎮川主社區走出去的“土農民”,如今帶著他的果園夢走了回來。

二十幾年前,陳清龍就大膽向農民租地種果樹,但當時土地是農民最為重要的生產資料,村民們都不敢讓地於他。而今,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土地荒蕪、農業發展後勁不足、農民增收缺乏產業支撐等問題日益凸顯,陳清龍的果園夢又開始萌芽。在經過一番市場調研後,他發現隨著縣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消費要求不斷提高,尤其是對高品質、原生態新鮮水果的需求不斷增大。“然而市場上到處都是外地水果,價格高昂不說,還不夠新鮮。”2015年,陳清龍決定大膽一試。他聯合多年好友馬德鳳回村租地,在位於城郊地帶的三河鎮川主社區發展起了水果種植,成為引領全村發展的“龍頭”。

“到現在,我們已經投入1000萬元了。” “要做就做高品質的水果。”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證產品原生態,陳清龍不斷向“土農民”和技術人員請教。他們結合原始的土方法和現代的新技術,實行人工除草,堅決不用除草劑,施用農家肥,嚴控農藥。果園共從美國、日本等國家,山東、四川等地引入了桑葚、李、梨、棗等17個果樹品種。目前,北嶺山生態果園總面積已達到1120畝。

陳清龍發展生態果園還有一個目的,帶動父老鄉親“換窮業”,靠“養山吃山”增收致富。他通過流轉一般農戶土地並支付租金(土地租金每年400元/畝,田租金每年700元/畝),吸納貧困戶以土地入股分紅和在園區長期務工的扶貧模式進行長期幫扶。經過三年的經營,今年果樹已經開始掛果並投產,幫扶的68戶貧困戶都有了長期穩定的收入。對於部分無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他還每年無償給予3000元的補助。

三河镇北岭山变“金山”,窍门在哪里?

還地於農 建設縣城“後花園”

馬成明是川主社區的貧困戶,家裡四口人,兒女長大了,壓力小了,但他卻比幾年前要忙得多。他和妻子一個月有20多天都在果園務工,下雨天別人都休息了,他還要在果樹林下忙著套種辣椒、紅薯等農作物。

果園基本上發展成熟了,農民收入有保障了,可陳清龍又有了新的想法—把果園建成縣城的“後花園”。“把果園所有公路沿線都種上玫瑰、向日葵,圍上籬笆,樹下種三葉草,林下養雞;再建一個農耕文化展示廳、農耕文化體驗區、兒童娛樂中心;村民還可以開農家樂……”到時候,我們這裡就成了縣城的‘後花園’,遊客摘水果、制美酒、拍靚照、吃農家飯、瞭解農家文化等一應俱全。陳清龍斬釘截鐵地說:“我要把家鄉的‘青山’變成‘金山’!我要讓家鄉成為大家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地方!我要把家鄉建成美麗鄉村,成為人人嚮往的好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