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你的兴趣所在”,其实这条建议没有它听起来那么好

“寻找你的兴趣所在”,其实这条建议没有它听起来那么好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们在最新一期《心理科学》上发表论文指出,尽管“找到你的兴趣所在”这条建议的出发点往往是好的,但它并不利于人们在后期发展这项兴趣。

心理学家们认为,这条建议携带了一些隐藏含义,比如一旦某种兴趣被“发现”,那么追寻并发展它们就很容易,因为人们觉得自己强烈的动机可以推动他们向前。但实际上的研究结果却显示,如果在此过程中遭遇了不可避免的挑战,提前拥有这种心态的人往往更容易放弃他们的新兴趣;而且它也在暗示一个人拥有的兴趣数量是有限的,即一旦寻找到兴趣领域,那么便没有必要再去探索其他,这可能导致人们的视野变得狭窄。

为了了解人类如何发展才能,研究者们参考了卡萝·德威克关于固定型思维 VS 成长型思维的研究。在 2014 年的一次 TED 演讲《相信你能进步的力量》里,这位同样来自斯坦福的心理学专家论述了“坚信个人能力可以被培养”这一心态带来的积极发展,但如果孩子或是成人相信自己的智商是固定的(你要么有能力要么就没有),那么在面对挑战时他们的适应性便会下降。

在兴趣领域的研究上,学者们提出的问题是:兴趣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种固定的品质、一直就在那里等待被发现的吗?或者说兴趣是通过花费时间和精力才会发展起来的?持有这两种思维的人有什么特征?这些思维如何影响他们的技能发展?

研究者找来了 470 个被试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开始前,被试接受了 TIPI(10 项目大五人格量表)测试,在一系列“你同意或是不同意”的问答后,其自定义的心态开放程度以及喜好偏向被记录(类似问题有:“你的核心兴趣会一直是你的核心兴趣,不会改变”、“不管你的兴趣有多重要,它们都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等)。他们稍后被分为 “techy” 和 “fuzzy” 两组,在斯坦福的黑话中,这两个词分别代表青睐 STEM 科技话题和喜好人文艺术话题的学生。

所有学生都被要求阅读两篇文章,一篇是科技相关,一篇是人文相关。结果显示,对兴趣抱有“固定型思维”(相信兴趣是“被发现”、不会轻易转移的)的学生,对自己领域之外的话题更不感兴趣。为了剔除先入为主的因素,另一组学生经历了相反的顺序——先阅读文章,再做 TIPI 问答,结果相同。

心理学教授 Walton 认为,太过狭窄地关注一个领域,将阻止个体发展其他领域的知识,尽管这些知识可能在以后的生活里派上大用场,而在一个领域重叠度越来越高的世界,一个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将导向更多的创新,“当今科学和商业界发生的很多进步,都是在人们把不同领域带到一起后的成果,是他们看到了这些领域间此前没能被建立起来的联系。”

固定思维还会导致兴趣领域内的发展容易受挫。论文举了一个选修课的例子:大学早期,学生们选课基于兴趣,比如觉得天文课有意思所以就选了天文课,但是当课程变得越来越难,概念越来越抽象、又有很多数学计算时会怎样呢?所以他们进行了另一项实验——先向一组学生展示一段极其吸引人的黑洞和宇宙起源视频,在许多学生感到目眩神迷之时,再让他们阅读一篇复杂的相关文章,学生们的兴趣在几分钟之内就被瓦解,而那些固定思维的人,兴趣消退得更快。

“困难度向他们(固定思维的人)表明,也许这不是他们的兴趣领域。总的来说,成长型思维的人对于追逐兴趣有更现实的一套想法,这会在前路更具挑战性时帮他们熬过困难。”

最终,研究者们总结,“发展你的兴趣”是比“寻找”更有效的建议。“如果你看到某个东西,心想,这看起来挺有意思,是个我想要有所贡献的领域,那么你接下来就该花时间好好投入、战胜挑战,逐渐地兑现承诺。”

题图来自 Pexel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