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為什麼要自殺?

古籍與歷史

最近閱讀史記,讀《李將軍列傳》,有很多感慨。李廣將軍身上的某處細節,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李廣為什麼要自殺。

李廣有一次出征匈奴,戰敗,被剝去軍職,賦閒在家。他和朋友外出打獵,歸來時天色已晚,走到霸陵亭。霸陵亭廷尉喝醉,沒有認出李將軍,禁止他們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廷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前任呢!”李廣只好在霸陵亭凍了一宿。

李廣正值失意,這樣的輕慢被他視為侮辱。不久李廣被召到右北平擔任太守,他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軍中,就把這人給殺了。這位小吏沒有犯任何錯(最多是言語不尊重李將軍),李廣挾私怨,就把人給殺掉——實在是心胸狹窄,近乎惡毒。

有些人說,李廣將軍小肚雞腸,品格低劣,難怪不能封侯。這個說法當然不成立。心胸品德和打仗實在沒什麼關係。不過,霸陵亭尉事件卻很能看出李廣性格的一些問題,這和他的死高度相關。霸陵廷尉不過說了一句:“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前任呢!”這句話戳中了李廣的自尊心。為什麼別人看不起的說法,李廣如此在乎,以至於行事極端呢?

李廣出身名將世家,一出場就自帶主角光環,勢能滿滿。他少年得志,很早入選皇家禁軍,陪同漢文帝打獵。這樣的機遇不是一般人所有的。尤其漢文帝的那句話:“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何足道哉。”這句話給了年輕李廣很大的鼓舞,也給他早早種下了心魔。可惜的是,由於時代變遷,運氣不好,李廣人生的勢能不斷下降。

作為將軍,李廣趕上建功立業時代,卻一次次錯失機會。人生走下坡路,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人的心態就會失衡。這一點在李廣身上也有體現。比如說,李廣在上谷擔任邊關守將,以力戰出名。他總是等到敵人迫近,才發起攻擊,渴望多殺敵人,甚至把自己置於險境。(當時漢朝法律規定,殺敵過千才能封侯)。以至於典史公孫昆邪泣告皇帝:“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

一個人自負,往往是他內心驕傲,同時格外焦慮。自負而且焦慮,很容易表現出敏感特徵,受不了挫折和羞辱。事實上,漢武帝可能知道他的性格弱點。報復殺死霸陵尉,這種事情是可以論罪的。漢武帝不想追究愛將,還特意安撫:“將軍者,國之爪牙也,應該用自己的名聲震懾四夷,用自己的威風來恐嚇鄰國。我希望將軍為國除去禍害,並放棄殘暴屠殺的行為。我難道希望看到你現在這樣免冠光腳向我請罪嗎?”可見漢武帝也不想刺激他敏感的內心。

正是這樣敏感的心靈,使得李廣將軍面對別人質疑,反應顯得很過激。李廣最後一次出征迷路,觸犯軍法,要被問罪,這件事情本來很正常。衛青大將軍公事公辦,想要問罪於他,先派人帶乾糧酒肉前去慰問(當時李廣剛剛走出沙漠),並且一開始不是問罪,而只是調查情況。可想而知,衛青將軍也很知道李將軍的脾氣 。

然而,即便受如此厚待,李廣還是受不了。李廣對麾下說:“我十幾歲起就和匈奴作戰,大小七十多戰。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大將軍讓我繞遠路,我自己又迷路,豈非天意?我已六十多歲,不想再面對刀筆吏羞辱。”(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李將軍臨終三句話,每一句都和他想捍衛的東西有關。一生征戰七十多次,這是李廣的榮耀,值得不厭其煩地再講一次;最後一戰卻迷路失期,他不認為是自己能力有問題,是衛青大將軍讓他繞遠路,而他的迷路只是天意,和自己無關。內心敏感的人總能找藉口捍衛自尊心;最後一句,他說自己不想面對刀筆吏的羞辱,以死捍衛自己,這就更直白了。

由此可見,李廣將軍一生之中,最看重個人名譽,已經到玻璃心的地步。名譽傳承於家族祖上,在他這裡不能發揚光大,已經成為他的負擔。這是李廣一生的痛,並且最終死在自己捍衛的尊嚴上。這是李將軍的性格缺陷,讓後世唏噓不已。


菁城子

蒼茫大地根據《史記.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認為李廣自殺的原因很簡單:是對自己人生和前途的絕望。看官莫急,聽我慢慢分析。


一、李廣名將之後,本人武藝超強,精於騎射,曾在文景二帝時立下赫赫戰功,但做事毫無原則,不懂政治。

李廣將軍,隴西郡成紀縣人。先祖李信,秦將軍,曾追獲太子丹,就是僱用荊軻刺秦王的主兒,主傳的騎射工夫。孝文帝十四年,匈奴犯蕭關,李廣靠祖傳功夫殺死、俘虜很多敵人,任中郎,又任武騎常侍,俸祿八百石。作為文帝的侍衛,衝鋒陷陣、突破關隘、格殺猛獸,文帝贊曰:如在高祖時代,定封萬戶侯。

景帝時,任隴西都尉,後升騎郎將,七王之亂時,隨周亞夫太尉奪取敵軍旗,在昌邑城立下大功,但私自接受梁王的將軍印,功過相抵,他不懂政治,私通藩王,沒得到封賞,活該。李廣一點不委屈,幸虧生在戰爭年代,用人之際,如果在和平年間,腦袋早被景帝擰下來當夜壺踢。

後來李廣先後在上谷、上郡、隴西、雁門等地做太守,作戰努力。但他最擅長的還是單打獨鬥,還時不時暴露輕敵冒進、不守原則的缺點。我舉幾例。

一次,李廣的搭擋中貴人率幾十騎出營,遇到三個匈奴人,結果匈奴人射傷中貴人,幾乎殺光隨從。李廣認定是好射手,帶百騎追趕(敵情不明啊!沒讀過《孫子兵法》呀!還是喜歡肉搏!),李廣射死兩人,活捉一人。他們得勝還營,遠遠遇到幾千名匈奴騎兵,匈奴人誤以為李廣是誘兵,李廣命百名部下解鞍、縱馬、躺下三個連貫動作一氣呵成,迷惑了匈奴人,李廣靠他的勇敢、機智加僥倖躲過一劫。

武帝時,李廣鎮守右北平,曾把箭射進石頭中,還曾射死一隻真虎,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幾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武帝時,李廣以邊郡太守身份攻打匈奴時,行軍沒有嚴格編制、隊列和行陣,有好水草之地就駐紮休息,人人自便。晚上也不敲刁斗來巡邏自衛,只在遠處佈置偵察哨,僥倖沒遇到危險。一張嘴,兩層皮:你可說李廣藝高人膽大、體貼士卒,也可以說李廣高度麻痺,治軍不嚴。

後來,李廣兵出雁門關,寡不敵眾,又去作戰,被匈奴活捉。李廣又傷又病,被置於兩馬之間結成的網兜裡,李廣裝死,偷襲押送他的匈奴人好馬良弓,靠精湛的祖傳騎射,逃脫,按律當斬,後贖罪成平民。

李廣閒居時,和灌強到南山打獵,醉酒後回到霸陵亭,被同樣喝醉的亭尉呵斥阻止通過,李廣無奈住在亭下。(這是漢朝規矩,亭尉沒錯。)但後來匈奴入侵,李廣任右北平太守,令霸陵尉從軍,藉故殺了他,沒天理了!

李廣在任隴西太守,羌人經常反叛,李廣誘降了八百人,後用欺騙手段殺死了俘虜。

二、如上文所說,李廣是一員猛將、智將,有萬人敵,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名將,他不適宜指揮劉徹時代對匈奴的大型進攻作戰。

終其一生,對匈奴作戰,幾無勝戰。將在謀,不在勇。他擅長的是防禦,是單打獨鬥,是充當敢死隊長。

在元狩四年的衛青代表大漢與匈奴的大決戰時,衛青按照武帝的告誡,認為李廣老了,又多次吃過匈奴的苦頭,加之也有點私心想幫救命恩人、剛失去侯爵的公孫敖一把,沒讓李廣正面與單于對陣,李廣趙食其在行軍中又迷路,觸犯軍令,李廣不願受審,自殺。

三、李廣只看到自己的匹夫之勇,從未認識到自身如以上筆者所說的自身嚴重缺陷,心高氣傲,又封建迷信。

看到臨終對部下的遺言:“我從年輕時起與匈奴大大小小交戰七十多次,這次有幸隨大將軍迎戰單于,可大將軍又調我部走迂迴遙遠的路,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我李廣六十餘歲,絕不與辦案人員對簿公堂。說完憤而自殺。

綜合上述:李廣是勇冠三軍的猛將,但不是名將,自身粗獷無忌、治軍為官缺乏原則,過於宿命,終於導致了他的個人悲劇。他是魯莽的民族英雄,令後人景仰,更令後人惋惜。他如生在唐初,遇李世民,定會成為尉遲恭、秦叔寶一樣的公爵。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李廣之所以要自殺,原因相當複雜,這不僅跟他本人有關,還跟漢武帝及衛青等人有著莫大的關係。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準備再次攻擊匈奴。 那時,年過花甲的李廣聽說以後執意要參與戰鬥,並且要求當前鋒。 他為什麼要執意參戰呢,一是他是武將不能閒著,二是他奮鬥一生,運氣極不好,都沒有什麼大功績封侯,所以他必須在晚年時,趁這個最後機會完成自己的心願。

可是漢武帝一聽說李廣要參戰,心裡就起了嘀咕。因為李廣太老了,都六十多歲的人了,這一戰可是行遠奔襲,他哪裡能受得了?不過,漢武帝也不好拒絕,想了好久,才允許他出戰。漢武帝儘管安排李廣當前將軍,但卻沒有安排他跟單于正面迎戰,而負責正面迎戰的人,是大將軍衛青。


李廣的部隊負責跟隨衛青出發,出塞以後,衛青從捉到的敵兵那裡獲知匈奴單于居住所在地,竟然命令李廣臨時跟右將軍的隊伍合併,然後從東路出擊,而自己卻率著隊伍直奔 單于而去了。

衛青為什麼這麼幹?難道他對李廣也有意見,不想讓李廣建功立業麼?

對,衛青當時就是存著點私心的,不想把這些斬敵的機會留給李廣,而是留給自己的好朋友公孫敖。

衛青為什麼這麼做?主要是兩點。一點是出行之前,漢武帝已經跟他交待,李廣命運不好,而且又老了,不讓他打前鋒,錯過斬敵機會。二是,當時衛青的好朋友公孫敖剛剛失侯, 衛青想給他機會,讓他重新獲得封侯的機會。因為公孫敖在衛青年輕的時候救過衛青,衛青必須把這個人情債還上。

所以, 衛青讓李廣跟右將軍合併,從東路繞路合擊,卻讓公孫敖跟隨自己直接出擊匈奴。

李廣的確命運不好。被皇帝和大將軍忽悠了不說,他跟右將軍合軍以後, 竟然還迷路了。因為迷路失期,沒有按時到達聚集地點, 讓匈奴單于跑了。 衛青很是惱火,將這件事怪到李廣頭上, 就命令李廣幕府的人前來受審。

面對衛青的指責, 李廣卻悲壯地說:“各校尉沒有罪責,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

回到自己的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磊大小小七十多次了。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作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去走迂迴繞遠的道路,最後迷失了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我已經六十多歲了,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了。”

於是當場自刎。

李廣就此自殺謝世,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他似乎是以自殺,表示對漢武帝和衛青,甚至是對命運表達了強烈的抗議。千年以後,依然讓人唏噓不已!


月望看歷史

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李廣回到軍部,對他的部下說:“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言畢引拔刀自刎。

難道說李廣真的是因為部隊因無嚮導,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將軍後面,耽誤了約定的軍期,太過於自責而自殺的嗎?

首先李廣自殺之前有過幾次帶兵對抗匈奴的經歷,所帶兵隊雖然殺敵很多,但是損失更大的是自己的士兵。

回京之後李廣多次求皇上,讓其帶兵攻打匈奴,哪裡知道皇上不應允。三番四次的請求後,皇上終於又給了他一次機會,哪裡知道他卻在行軍途中迷了路,這迷路不要急,但是最不能原諒的是這次迷路會擔誤戰機,李廣找不到路羞愧自殺。

就算他找到了路,戰後回到了京城,等待他的也是皇上的一句斬立決啊,而且到時候死的不僅僅是他自己,還包括他的家人,他的部下。李廣雖然是好漢,但不得不說他帶兵確實差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