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粉上色的不透紙的技巧

水粉上色的不透紙的技巧

作水彩、水粉畫,與作其他繪畫一樣,都要注意方法和步驟,由整體到局部,又由局部回覆到整體,使作品逐步達到深入和完善。一般要經過五個階段,即落幅、素描稿、上色、深入刻畫、調整完成。在上色順序上,一般是從大面積的色彩或從畫面主要物體開始較好,這樣對於確定一幅畫面的基調,保持全畫大體關係的正確,是有好處的。也有的作者習慣從淺色或者像畫油畫那樣先從深的部分開始,也各有各的長處,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和個人的作畫習慣來決定。著色時要注意計劃性,如畫面上某一部分需要待底色將幹未乾時加色,另一部分必須待底層顏色全部幹後再上別的色,這都要“成竹在胸”,一步步地進行,這對於刻畫對象的不同特徵,表現物體的空間感、質量感,是有很大幫助的。

水彩、水粉畫的技法是比較多樣的,但大致不外乎幹畫法和溼畫法兩種。所謂幹畫,即少用水的意思,並非不摻水而僅用顏料乾擦,作畫時要待前一層顏色幹後再塗上第二層色,層層加疊,前一層色與第二層色有較明晰的界限,所以也有稱之為多層畫法。幹畫法落筆應力求肯定、準確,以求表現明確的形體以及各種層次和體面的轉折關係。幹畫法應注意的是:在底色未乾時不要急於覆蓋,以防止底色泛上來;且顏色覆蓋的次數也不宜太多,覆蓋大多或顏色堆得太厚,會使色彩變灰、變膩。幹畫法不太受時間的限制,便於從容作畫,較易掌握,對於初學者鍛鍊嚴格的造型能力是很有幫助的。但幹畫法不易發揮水色流動的特色,運用不好會產生乾澀、生硬等弊病。

水粉上色的不透紙的技巧

溼畫法是利用水分的溶和,使兩塊顏色自然地互相接合的一種方法,作畫時趁前筆顏色塗上還未乾時,接上後筆,使筆與筆之間的銜接柔和,邊緣滋潤。溼畫法用來表現光滑細膩的物體,畫遠景、物體的暗部和反光部也都比較適宜。溼畫法要注意掌握水分的多少和下筆的時機,該用多少水,底色溼潤到什麼程度把顏色畫上去合適,都要很好地研究。此外,在底色已幹而尚需作溼接時,可先用清水在局部溼潤後再把顏色畫上去,或顏色畫上後用乾淨的筆蘸水在色塊邊緣輕刷一下,也可以達到溼畫法的效果。

在水粉畫中,於畫法以厚塗較多,溼畫法以薄塗較多,而所謂厚或薄,也都是相對的,要根據特定的對象和作畫的立意,靈活採用相應的表現方法。許多作者往往將幹、溼兩種畫法交替使用,乾溼並呈,厚薄有致,有些地方用較多的水分加以渲染、滲化,有些地方則以色塊的覆蓋或並置,從而達到畫面多樣的統一,使作品更趨完善。《浦江之春》就是幹畫與溼畫結合運用的示例。

這裡分別介紹幾種採用幹畫法和溼畫法完成的人物和風景作品,在處理手法上有的以塊面為主地表現對象,有的則以線與面結合的方法表現對象,可供初學者作畫時參考。

水粉上色的不透紙的技巧

幹畫法,採用水粉厚塗的方法,表現人物面部的起伏變化,筆觸明顯,畫面效果強烈。

溼畫法,以水彩薄塗為主,顏料裡水分比較多,色彩滲化流動比較明顯,並以線面結合處理的方法,使畫面主體更為明確。

以幹畫為主,水彩與水粉並用的方法,在造型和設色上採用一些裝飾性的效果,以表現出對象雄渾壯麗、奇風異彩的特徵。

水粉上色的不透紙的技巧

採用水彩溼畫的方法,天空、遠山、水面等,都是借重色彩滲化的方法來表現的,使畫中景物微妙、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達到表現出雨後漁場那種蒼茫煙潤的氣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