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的凶猛

刻意的凶猛

我對忻鈺坤導演的《暴裂無聲》抱有很大期望,為此我還專門去關注了忻導的微博,從去年First電影節後就開始等,想最快得到上映的消息。

刻意的凶猛

所有的期待,都來自於《心迷宮》。我現在依然清楚的記得三年前的一天,因為排片很少,我騎著車,蹬到6公里外的一家影院,去看了這部片子,出來後抑制不住激動,蹲在路邊發了條微博:

刻意的凶猛

劇本,一直是國產電影的硬傷,《心迷宮》的劇本是近年少見的好本子,而且是我最喜歡的犯罪題材。我昨天剛寫完解析《心迷宮》的稿子,又仔細重看一遍後,我大約能找出2個邏輯上的小Bug,其他的都基本能說通,而且這是一部商業電影,裡面基本沒有“詩意”傳達,就是講故事,但觀眾呢,

又能從故事的敘事中,解讀出詩性,好看又抗琢磨,對我來說就是好電影。

這讓我記住了導演忻鈺坤的名字。

說回到《暴裂無聲》,先簡單講一下人物設定與情節,我儘量避免劇透,不過可能還是會刮蹭到一些,介意的同學請適當迴避。

刻意的凶猛

忻鈺坤是內蒙古包頭人,《暴裂無聲》有很強的地域性,羊、羊肉火鍋、煤礦,這些應該都是導演記憶中的視覺符號。這裡是個叢林世界,同在一片藍天下,人被金錢與權力分成了三個層次。

宋洋飾演的張保民是底層,他並非天生的啞巴,但在電影中沒有一句臺詞,據說原劇本中他還是有幾句話,寫著寫著就沒了,乾脆就把他設定成啞巴。

刻意的凶猛

這個設定很容易理解,就是“失語”,下層的失語。

中層是那個無良律師,他是個老闆的“白手套”,幹一些合法耍流氓的事兒。

刻意的凶猛

這個中產階級的設定也很明確,“上下夾逼,無所適從”

上層是姜武飾演的礦業公司老闆,屬於人狠話不多的類型,在電影中他大多數時候代表那個無處不在的“惡”。

刻意的凶猛

故事的情節其實挺簡單,就是張保民這個下層小民丟了孩子,然後去找,慢慢掉進了漩渦裡,逃亡掙扎,無論從影像風格還是人物設定,都有些像河正宇主演的《黃海》,宋洋在裡面總是穿件髒兮兮的棉衣,連扮相上都與河正宇神似。

刻意的凶猛

這個人物設定是典型的男人三角戲,特別是張保民與老闆這一對底層PK上層的碰撞必然火光四濺,以命相博。忻鈺坤本人看起來白白淨淨,其實是個內裡很“兇猛”的導演,《心迷宮》雖然因為預算限制,拍的清湯寡水,但卻能讓我感受內核上的兇猛。

我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在《心迷宮》裡有幾個電視機的鏡頭,裡面都在播放動物世界,而且全是表現猩猩。

刻意的凶猛

這種手法很常見,比如在伊納裡多的《愛情是狗娘》裡,“狗”這個元素無處不在,其意圖是用動物隱喻人,或者說,人看似是高級的,但依然充滿了動物性。《心迷宮》裡的意圖也是如此,每個人都為了生存而掙扎,也就是王朔筆下的“動物兇猛”。

我看完《暴裂無聲》從影院出來,最直觀的感受還是“兇猛”,比如大老闆拿著生羊肉給那個小老闆吃。

刻意的凶猛

最後老闆與張保民在樹林中的搏命。

刻意的凶猛

但是,我前面要加上一個定語:“刻意”,《暴裂無聲》裡,讓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刻意”營造出來的兇猛,這種調性的表達甚至超越了故事本身

《暴裂無聲》其實才算是忻鈺坤的電影處女作,因為他早在拍《心迷宮》之前,就把劇本寫好了,但這個故事場景跨度大,需要較高的預算,所以就先拍了《心迷宮》,沒曾想竟一炮而紅,那拍《暴裂無聲》的資金自然也就沒問題了。

一個創作導演的處女作有什麼特徵呢?有一條是幾乎必備的:“最大限度的滿足自我的表達慾望”。作者會有意無意的把自己此前的人生經歷與感悟,都融入到故事裡面,《暴裂無聲》可以說就是忻鈺坤導演自己的心靈自傳,這部電影的優點和缺點,都來自於導演這種強烈的表達欲。

我先說優點。

電影的質感非常足,這次確實是有錢了(據說預算是2000萬),忻鈺坤在一個訪談中說自己是個很濃烈的導演,《心迷宮》拍成那樣,實在是因為沒錢,這次錢充足了,鏡頭的豐富度可以說有質的飛躍,聲光色都營造的非常好。

刻意的凶猛

從中能看出忻導對於電影語言進行調度的能力,當導演最難的一點我覺得是“翻譯”的能力,怎麼把劇本翻譯成鏡頭與畫面,依然不失文本的張力,忻導做的很好,所以我看的時候還是全程抓住了我,即使沒有《心迷宮》中的敘事花招,我依然沒有分神,最後高潮的那一段,情緒把握的棒。

刻意的凶猛

雖然敘事是單線,但忻鈺坤還是加入了創新,比如那段孩子魂魄的相遇,有強烈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當鏡頭一下拉起來,孩子的背影襯托在城市的遠景之下,非常帶感。

刻意的凶猛

下面在說我認為的不足。

一就是故事的節奏太慢。前半段有大量的鋪墊,從張保民知道孩子丟了,到矛盾的真正顯現,也就是張保民對上老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大約花掉了40分鐘,這就造成前半段有大量的鏡頭沒有戲劇性,只能靠畫面本身撐著。

刻意的凶猛

二就是劇情上總感覺不順滑,在一些大的情節點上轉的硬。比如張保民是如何遇見老闆的?他在一個礦場吃飯,碰到老闆的打手來滋事,打了起來,張保民把打手的悍馬車擋風玻璃砸破,打手把他帶到老闆那兒讓他賠錢。

這個情節最好的感覺應該是:“張保民與老闆必須相見,除此之外沒有第二選擇”。但現在卻是,打手好像故意開了輛巨貴的悍馬車來打架(誰會開這麼貴的車來打群架啊,這不是找砸麼),張保民故意把車窗砸碎,打手明知道這個窮屌絲賠不起,偏要騙他去老闆那兒。

刻意的凶猛

如此的情節還真不少,比如張保民獨闖礦業公司那裡,他只是個下層的礦工,就算經常打架,但並不是職業殺手啊,這個戰鬥力也太強勁了,黑社會的同學現在都那麼渣麼?或者宋洋是直接從徐皓峰的電影裡穿過來的?

刻意的凶猛

而且這段打鬥戲我並不太喜歡,即使它致敬了老男孩也依然不喜歡,感覺就是為了打而打。打戲不應該成為這部寫實電影的重點,但現在為了表現“兇猛”,卻被渲染的很重。

再就是對於符號的運用,太過於強調其象徵意義。有很多吃的鏡頭特寫,特別是吃羊肉,我知道導演是想傳達人際食物鏈,底層的人就像待宰的羔羊,但導演似乎有些沉迷於此,我甚至覺得它影響了敘事的順暢。小老闆說我最近吃素,老闆說:“羊也吃素”,這句臺詞看似加的很巧,實際上是一種刻意的用力,不過看到這兒確實勾起了我的食慾。

刻意的凶猛

忻鈺坤是一個很迷戀細節的導演,《心迷宮》中就有大量細節,但基本都有敘事功效,所以才不會顯得刻意。

比如父親的那枚勳章,是推動故事情節的重要線索,到了最後,當女孩把勳章埋掉的時候,觀眾會主動的去思索這枚勳章的含義,根本不需要導演去強調,這就顯得很高明。

刻意的凶猛

而《暴裂無聲》中有些細節就強調的太刻意了,比如最後的那場大爆破。再就是BGM,可以說無處不在,有種硬拱情緒之感。

最後,我覺得最大的傷,在於人物沒有立起來。

這本來是個三角戲,但現在桌子腿少了一條,中產律師這個角色存在感太弱,到了後半段他才冒出來,前面只是有一搭沒一搭的介紹了下她與女兒的關係。

因為導演預設了是表現下、中、上層的衝突,這就不可避免的帶有濃厚的標籤性,真實的人物內心律動就被“階層”這個詞給框住了,很容易得出一種簡單化的結論:“下層好慘,上層好壞,中層好虛偽”。這種預設本身就很容易傷到故事。《心迷宮》裡你覺得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呢?沒有,每個人都既是狼又是羊。

刻意的凶猛

張保民這個角色也有些太單線,他好像是個有強烈暴力傾向的人,一開始村民讓他簽字賣地,他就是不籤,導演也沒交代到底他為啥不籤,遇到他覺得不公平的事,似乎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而且自始至終都是這樣,再加上他沒有臺詞,

我感覺不太出他內心的成長,也就是英雄弧光的幅度不夠。

宋洋演的很努力,總體來說也很不錯,但他這張臉實在是太帥了,即使在他被揍得滿臉竄血的時候,我依然覺得他不太像一個亡命的底層礦工,特寫鏡頭的時候尤其明顯,那種“慘”是種很精緻的、化妝化出來的“慘”。

刻意的凶猛

最受爭議的可能會是那個結尾,不過這裡要說就一定會牽扯大劇透,我還是不細講了,導演設置了一個相對開放的結局,那幅畫可以有多個解讀,我覺得還可以,但也談不上多麼驚豔(因為讓我不是很吃驚)。

以上優點說了200字,缺點說了500字,主要源於我對導演忻鈺坤的期望值很高,算是雞蛋裡挑骨頭了。總體來說,我還是很喜歡這部作品,它起碼將觸角伸到了現實生活,比那些矯揉造作的胡逼電影強太多,而且以電影的聲光標尺來卡的話,這算得上一部優秀的誠意之作。

下面說一下觀影建議:

這部電影的娛樂性要弱一些,我那場不少人都看瞌睡了,特別是前半段。


如果你比較習慣看文藝片,對電影語言較敏感,那我很推薦去看,光是看裡面大量的細節,就很有收穫。


如果你想看一個環環相扣,一氣呵成的爽片,那可能會失望,而且氣氛確實有些過於壓抑了。


我總體給到7.5分。

忻鈺坤是個很有才華的導演,《暴裂無聲》再一次印證了這一點。

一個導演的處女作就像是一個人的成人禮,在一股腦的表達完了自我之後,接下來才能真正進入到“創作”中,去更平和的駕馭不同類型的故事。

《心迷宮》是一部沒有他“自我體驗”的電影,卻可以以旁觀者的身份拍的那麼好,這是成為一個優秀導演的必備特質。雖然《暴裂無聲》的觀感不如《心迷宮》,但我依然覺得《暴裂無聲》是基本成功的,忻導的能力也絕不僅限於此。

我很期待他下一部作品。

近期新片雜談精選:

-------發條張親測推薦的好物-------

這周試試賣水果,平臺運營的妹子上週給我寄來了香蕉、火龍果、芒果、椰子,吃了一圈,我還是喜歡吃芒果!

越南大青芒,五斤裝,每個都一斤多重,一個夠全家吃一頓了。點擊下面小程序卡片看詳情,大家隨意。

刻意的凶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