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的“九州”,由來及其各自範圍

常說的“九州”,由來及其各自範圍

我國最早實行的是“九州”制和“十二州”制。《漢書·地理志>說:在原始社會的黃帝時代就已經開始“畫野分州”;堯時分天下為十二州,大禹治水後又分天下為九州。九州之說,最早見於《尚書·禹貢》,其中詳細記載著九州的名稱,它們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其他古籍所記載的九州名稱與《禹貢》稍有出入。《周官》和《逸周書·職方篇》記載:西周時多了幽州、幷州,而少了徐州、梁州,還是九州。《呂氏春秋·有始篇》記載有幽州、而無樑州,其文曰:“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十二州的說法,最早見於《尚書·堯典》,有出出州名。“九州”一說要比“十二州”的影響大,後來“九州”也就成了中國的別稱。

《禹貢》記載的九州:

冀州。西南東三方都以當時的黃河為界,分別於雍州、豫州、青州相鄰,即今之山西與陝西間的黃河以東,河南與山西間的黃河以北,和山東的西北部及河北的東南部。

兗州。濟、河之間為兗州。濟水指今山東利津海之古濟水,黃河指今河北滄縣東北入海之古黃河。這樣說來,兗州大致範圍包括現在的河北滄縣以南、山東濟南以北。

青州。海、岱惟青州。海指渤海,岱指泰山。《周禮,職方》載,正東曰青州。據此推斷,青州應當包括渤海以南到泰山以北,即今之山東德州和濟南一線以北及河北的一部分。

徐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海指今黃海,岱指泰山,淮指淮河。徐州範圍應包括泰山以南,淮河以北,東至黃海,即今之山東東南,長江以北的江蘇大部。

揚州。淮、海惟揚州。《周禮·職方》載,東南曰揚州。《爾雅·釋地》載,江南曰揚州。淮指淮河,海指東海,江指長江。綜合說來,揚州的範圍包括今之淮河以南至長江南岸,東臨東海。

荊州。荊及衡惟荊州。《爾雅·釋地》載,漢南曰荊州。荊指荊山,即今湖北南漳之西,衡指衡山,即今衡山縣之衡山,漢指漢水。荊州即包括今之漢江以南,南漳以西,衡山北。

豫州。荊、河惟豫州。荊指荊山(湖北南漳西),河指黃河。《周禮·職方》和《爾雅·釋地》都說,河南曰豫州。豫州即今之河南全省及湖北的荊山以北。

梁州。華陽黑水惟梁州。華指華山,陽指山南,黑水指瀾滄江、怒江、金沙江等。也就是說,梁州範圍包括華山以南,直至西南地區。即今之陝西秦嶺以南,子午河和任河以西,至貴州的桐梓。

雍州。黑水西河惟雍州。此說後來大小有變化,一般認為,相當於今之陝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寧夏南部,以及青海的黃河以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