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說“學歷不重要”的人,後來都從事了什麼工作?

又是一年高考季,面對全國900多萬學子踏上獨木橋,實現“鯉魚跳龍門”的盛況,對於生活不只是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討論再度成為熱議話題。

那些說“學歷不重要”的人,後來都從事了什麼工作?

對於中國千萬高考學子和後繼依然龐大的備考學生來說,通過高考這個相對公平和切實可行的方式來實現跨越平凡,走向成功的渠道來說,高考依然有它的魅力所在,而那些當年聲稱“學歷不重要”的人,後來都從事了什麼工作?現在過得還好嗎?

去年,烏鎮互聯網大會流出的“大佬飯局圖”上,加起來身家上千億的老闆們大學畢業座標圖,也再次引起高度關注。

那些說“學歷不重要”的人,後來都從事了什麼工作?

有媒體梳理了飯局上每一位大佬的學歷後發現。

互聯網企業的發展也再次應證學歷加持的重要性。

騰訊馬化騰,深圳大學畢業;

阿里巴巴馬雲,杭州師範大學畢業;

新浪王志東,北京大學畢業;

今日頭條張一鳴,南開大學畢業;

京東劉強東,中國人民大學畢業;

網易丁磊,電子科技大學畢業;

搜狐張朝陽:清華大學畢業,麻省理工博士;

美團王興,清華大學畢業;

小米雷軍,武漢大學畢業;

知乎周源,成都理工大學畢業,東南大學碩士;

盛大陳天橋,復旦大學畢業;

這些企業都是國內最頂尖最具發展潛力的行業,而決定他們能夠持續引領行業,並且屹立不倒的當然是諸如眼界、創新、營銷、資源整合,等等。但是,掌舵人的智慧與學識則是助推企業更長久發展的動力。

儘管有人鄙視馬雲畢業的杭州師範大學是非重點,非名校,但是不要忘了,馬雲創業成功的背後人脈資源卻是很多人無法比擬的。資源優勢加上學歷加持,自然就會有更大的光環。

那些說“學歷不重要”的人,後來都從事了什麼工作?

想起身邊一個師兄,當初在鄭州本地媒體工作五年後,想去北京發展,然後在熟人介紹下應聘人民日報。但是,人民日報所有招聘人員均要求211和985大學畢業,而且最低學歷是研究生。

這位師兄在各方面條件和能力具備的情況下,就因為學歷本科而未被錄取。

當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因為這種學歷在應聘大公司時,最終被刷下來後,他們才明白學歷對於一個人發展的重要性。他會在很多條通往羅馬的道路上成為你的絆腳石。

應聘次數多了之後,你就會明白,能夠順利高分通過考試,其實也是一種能力。

以前央視有條微博說有7成網友贊成數學退出高考,下面一片叫好聲。一個朋友淡淡回了一句:“數學就是用來把這7成人篩出去的。”

這句話我永遠記得,所有被千夫所指的困難,就是用來淘汰掉懦夫,僅此而已。

而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招聘211和985大學畢業生或者碩士和博士,這就形成一種“馬太效應”,強者越強。

有人說,能力比學歷重要。

這話沒有錯,然而多數情況下,沒有學歷,你連展示能力的機會都沒有。

而那些所謂的小學畢業就當老闆管理很多大學生,初中沒畢業就開公司年賺數百上千萬的故事,的確存在,但這僅僅只是小概率事件,而那些具有高學歷的創業成功的老闆卻是大概率事件。

那些說“學歷不重要”的人,後來都從事了什麼工作?

心理學上有一種“酸葡萄心理”,即把個體所追求的目標受到阻礙而無法實現時,以貶低原有目標來沖淡內心慾望,減輕焦慮情緒的行為稱之為“酸葡萄心理”。

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這類行為。如:考學失敗,說本來就沒想上。

當個體所追求的目標受到阻礙而無法實現時,為了保護自己的價值不受外界威脅,維護心理的平衡,當事人會強調自己既得的利益,淡化原來目標的結果,以減輕失望和痛苦。這種伴隨“酸葡萄心理”而生的心理反應又被稱為“甜檸檬心理”。

就像狐狸找不到可口的食物,卻找到一隻酸檸檬,於是自我安慰道:“這檸檬正合我的口味,我就喜歡吃酸的”。例如,考試失利,就說早工作早掙錢,真考上了經濟上就虧大了。

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都是在個體遭受挫折,無法達到目標,不能滿足願望,為減輕痛苦和緊張,保護自尊而採取的心理防禦作用,為自己找理由辯護,自圓其說。

於是,我們會看到,幾乎每個人都會有“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只不過一種是真的,一種是假的。然而很多想吃葡萄又因為種種原因吃不到葡萄的人,卻很難分辨清楚。

第一種真,是那些真正擁有高學歷的社會精英,他們已經吃到了葡萄,知道葡萄其實是甜的,但是為了保留自己吃葡萄的權利,又不願意其他人吃到為數不多的甜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

第二種假,是那些沒有高學歷的社會底層人士,他們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吃到葡萄,也聽說葡萄是甜的,但為了保留自己僅存的少的可憐的自尊,又不願意讓其他人看到自己的不甘心,也說葡萄是酸的。

這就直接導致了最直接的顯性結果:處於中間階段,本來跳一跳也可以吃到葡萄的那群中間夾層的人,以為葡萄是酸的,就輕易放棄了跳一跳,然後也不打算吃葡萄了。

吃到葡萄的人繼續吃著更多更甜的葡萄,吃不到葡萄的人只能永遠羨慕,本來有能力吃到的人也在社會精英編織的童話中淪為那隻狐狸。

反智主義的盛行,往往會矇蔽了那些本來想要努力一把夠到甜葡萄的人,最終害了他們,也堵塞了他們向上攀登的的階梯。

那些說“學歷不重要”的人,後來一部分就成為了真正的處於食物鏈頂端的社會精英,他們就從事著更多最頂端的工作,如“大佬飯局圖”上那些真正的“大佬們”。

還有一部分就從事著被迫的謀生工作,就算機會來敲你的門的時候,你打開門連迎接他的資本都沒有,這個機會也就轉身離你而去。

機會從來都不會消失,只是成為了比你更厲害之人能夠唾手可得的成功跳板罷了。

那些說“學歷不重要”的人,後來都從事了什麼工作?

處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在沒有高學歷的背景下,真的是無法接觸到先進的思想薰陶,那麼創業就是空中樓閣。更別提如今如BAT一樣的互聯網巨頭給予創業者的巨大壓力和壟斷,會讓創業寸步難行或者瞬間倒閉。

因為學歷限制,在面對更多更好的面試機會和高薪工作時,面試官一句“非211和985高校的面試者就不用排隊了。”瞬間秒殺那些低學歷和有能力的低學歷者。

這其實比招聘時拒絕35歲以上求職者更殘酷!

那些說“學歷不重要”的人,後來都從事了什麼工作?

在回答“考大學究竟是選專業、學校還是城市”的千古話題時,很多過來人和專家給出的指導意見是城市>學校>專業。

這也是為什麼之前一篇《我為什麼放棄了985的蘭州大學,而選擇上海大學? 》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的原因。

你選擇的大學和隨之而生的學歷,並不是只貼在你身上四年的標籤。這個標籤也許會伴隨你一生,你選擇的是朋友、是圈層、甚至是合作伙伴。

圈層這個東西對於處於財富頂尖的富人來說,具有超額的價值,但是也同樣適用於我們普通人。

我身邊有個朋友,第一次大學讀了三線城市的某師範專業的二本專業,如果沒有意外,多年後他會在當地的一所學校教書,幹著千篇一律的工作,找個同學結婚,平淡過完一生。

但他沒有,他選擇復讀。第二年考上了陝西的某重點大學,在學校裡,參加了各種兼職、實習和鍛鍊,讓他積累了人脈,而這些朋友、師兄在它走上獨自創辦教育創業之後,成了他的合作伙伴、成為他成功的動力和源泉。

某品牌有一句廣告語:最怕一生碌碌無為,還說平凡難能可貴。

翻譯過來就是,你過得很穩定,就是穩定的窮著。

那些說“學歷不重要”的人,要麼是拿著高學歷的“騙子”,要麼是沒有學歷的“自欺欺人”者,而如果你想要改變自身命運,就不要相信這樣的騙局,努力的去考一個高學歷,幹著自己喜歡的工作。

那些說“學歷不重要”的人,後來都從事了什麼工作?

韓國電影《熔爐》中有一句臺詞,“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不要在暮年後留下一聲嘆息:最痛苦的事不是我失敗了,而是我本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