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最早是由誰造的?

聶榮勝

文字的產生,是從簡單到複雜,也就是說,先會造出簡單的字,再造出複雜的文字。


文字的產生不是幾年、幾十年的事,而是一個漫長髮展演變的過程,時間可能長達上千年。








神話傳說是倉頡造字,但倉頡只是一個黃帝下面的記錄官,他的工作就是把社會上已經造出的字收集起來,整理成冊,就是說編成字典。《說文解字》的許慎也相當於這種角色。


文字的產生,本身是一種“無中生有”的思維過程,中華文化這種“無中生有,一分為二,對立統一”的思維,根植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裡,


如果一定要給漢字安排一個創造者,應該是伏羲才對,中華文化來自於伏羲先天八卦,伏羲通過觀察自然(如日出日落、草本植物生長循環等)最有可能產生的第一個文字:一。一分天地。



.


我是漢字谷主,【專注說文解字、識字啟蒙、語文教育等漢字產業,

古汀漢字谷 獨創的《人字學習體系》(人字學習法、快速識字、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古詩文)】


漢字谷主

關於漢字的起源,還是挺有意思的,因為古人是不知道起源的,今人也因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所以到現在也是推斷和猜想。

關於漢字起源的傳說,大概有三種。

第一種,倉頡造字。(cang jie)

這個大家都比較熟悉,都知道倉頡造字的故事,那這個故事是怎麼來的呢?

《荀子》中有: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這是現在可查文獻中,對倉頡記錄最早的文字。

雖然荀子的觀點是:文字並不是倉頡所造,但是隻有他流傳了而已。

像《呂氏春秋》《韓非子》等等,則都是直接表明漢字是倉頡創造的。


大家都知道,我們大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唯獨我們漢族流行酒後吹牛x。

到了漢代,眾口相傳,茶餘酒後,倉頡已經成了“神”一般的人物。

“生而能書”生下來就會寫字,受到天書指引,才觀天地萬物創造了文字。

荀子的書法還是比較靠譜的,因為造字的工程量之大,普及範圍之廣,可能非一人之力可完成的。

應該有類似就倉頡這樣的人,做過統計整理工作。


但是象形文字肯定是觀天地完成創造的,這個肯定沒錯。

因為人類經過大自然的淘汰和精選,天生就帶一種技能,那就是“看圖聯想”

比如看到老虎腳印,就知道這有老虎,看到鹿的腳印,就知道這有肉吃,有衣服穿。

這種看腳印就能聯想到實體的技能,是自然法則帶給人類的。


所以這個腳印,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動物,也就是如同我們的文字一樣。

第二就是“結繩法”

這個也比較容易理解

《易》中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意思就是以前都是用給繩子打結的事來記錄。

比如有一天,首領讓一個人去放羊,今天有十隻羊,打十個結,每個結代表一個。

後來因為羊被這個人放的很舒服,突然增產,多下子50個羊崽子,那麼就是60只,就可以打六十個結,或者六個代表“10”的結。

所以這種以圖像的方式記事的方法,就是漢字最基本的雛形。


當然,這也只是傳說,沒有證據。

第三就是“起一成文說”

這個也很好理解,這個解釋建立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基礎之上才有的。

意思就是,漢字都是由筆畫湊成,比如甲骨文,篆書,都是由“一”這個橫畫,變成曲線,變成圓,變成三角,等等才形成的。

所以有人認為這個“一”,也就是最簡單的一筆,就是漢字的來源。


當然這種說法及其不靠譜,只是一種個人猜測。

通過考古的發展,能看到早在6000年前左右,人類就有“圖像”字。這種字還是保留在圖像階段,如古埃及那種一樣。

但是到了商甲骨文,就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文字系統。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漢字,很多都是圖形的簡化。

因為最早的時候,出土的陶罐,就是刻的這種簡筆圖形。

所以我們的漢字並非某人所創造,而是自然發展而來的,由圖形成漢字,和由篆書成楷書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方便書寫,提升效率。


梁宇航

有人說是倉頡造字。不過倉頡造字只是一個古老傳說,其真實可信性並不高。

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佈者。從考古角度進行人文推衍來看,文字起源於原始的圖畫。古老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就是文字根源。

從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雖然這些出土文物的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但也足以證明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其出土物品上,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劃,並有一定規律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徵,被認為是我國文字的萌芽。而其他遺址出圖陶器上發現的有規律的整齊圖形刻劃,便是早期的圖形文字。也就是說,早期的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後期的屬於初步成熟階段。

經碳14物理測定,多類帶有文字信息的出土文物,年代都在距今7000多年前到距今6000多年前。它們當然遠遠早於倉頡。那個時候的人類,還是原始形態的人類社會,並沒有“字”的概念,但其刻劃線條、圖形已具備了文字的意義——交流。

當然,想具體追溯究竟是誰先刻下了第一條線,畫了第一幅圖,這已經不可能了。

順便,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純鈞LHGR

漢字的起源現在無法說是誰或者某些人創造的。只能說是人們在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中逐步產生的。



考古發現最早的是甲骨文,但是這肯定不是最早的,以後到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的發展過程。原始人類要記住一些事情,產生了對“文字”的需要,開始就是用自己能看到想到東西作符號,這就是最原始的“文字‘’——象形文字。一開始這些符號是零星的、不成系統的、只有自己才能認識的。在不斷的發展演化和交流中逐步成了起碼一個族群的人都能看懂的、也能用這些符號比較完整準確表達意思的東西,這就已經是文字了。等到把這些東西刻在貝殼骨頭上成為我們現在命名的“甲骨文”時,文字已經發展到很高級的水平了。



在這些已經演化後的文字中,依然有明顯的象形文字的痕跡

現在對文字出現的時間是以考古發現為依據的,一般認為殷商代是漢文字成系統出現的時期。在河南安陽的殷商遺址中發現的甲骨文為據。其實是可以再往前推的。



漢字的發展過程

文字發展是個歷史過程,現在的發展趨勢是:通用、方便、簡潔。作為最重要的文化工具,文字要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是必然的。


思考者J

漢字最早是由誰造的?

老漁試著回答這個幾乎找不到答案的問題。

我估摸著當有很多人問過同樣的問題,古代現代都有,因為沒有現成的答案,人們就不停地追問。

漢字究竟是誰造的呢?魯迅先生在《門外文談》中說:“我們聽慣了一件東西,總是古時候一位聖賢所造的故事,對於文字,也當然要有這質問。但立刻就有忘記了來源的答話:字是倉頡造的。”魯迅先生的話是帶有諷刺意味的。國人一向認為文字是倉頡所造是有原因的。據《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說文解字·敘》) 。

魯迅先生接著說:“這是一般學者的主張,自然有他的出典。我還見過一幅這位倉頡的畫像,是生著四隻眼睛的老頭陀。可見要造文字,相貌先得出奇,我們這種只有兩隻眼睛的人,是不但本領不夠,連相貌也不配的。”古人有神話聖人的傳統,既然是了不起的人,肯定與常人不同,於是神而化之。神農氏時代“結繩而治”,用結繩來記事。但庶事繁多,終於不能滿足。於是,順應歷史潮流,用各種符號來記事。終於在黃帝時代就出現了“造字”,並說倉頜初造字時,“依類象形”謂之文, 後來“形聲相益”謂之字。經過長期演進發展,總結成構成漢字的六種方法,稱為“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註、假借”云云。除了《說文解字》,其他如《世本》、《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等典籍,都說漢字是在黃帝時代由倉頜、沮誦兩人創造的。但我覺得倉頡肯定不是最早造字的人,很有可能在文字規範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甲骨文被發現之前的清末,疑古思潮盛行,廖平等學者提出漢字實際上是孔子親手製定論斷。甲骨文的發現迅速粉碎了這種神化孔子的說法,同時也動搖了《說文解字》有關文字起源的傳說,對傳說的“六書”理論亦提出各種質疑。

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前,各諸侯國的文字寫法各有不同,有的字形相差甚遠。顯然,造字的源頭不是一個。漢朝隸定,把圖畫式的小篆,改成一筆一畫的隸書,更方便傳抄使用,文字的形狀大約就定型了,當然還是有所改變與增加,最後逐漸形成今天我們普遍使用的漢子。

從甲骨文演變過程來看,我們可以得知文字的成型是有一個漸變過程的。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大約有4500個單字,可識者約三分之一。它的基本詞彙、基本語法、基本字形結構跟後代漢語言文字是一致的。用許慎六書來檢查,在字形結構方面指事、象形、形聲、會意皆已齊備;在文義使用上轉註、假借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斷代,早晚分明,從某些常用字的變化可以領會許多中國文字發展的知識。舉個例子:

酒字,“酉”是“酒”的本字。酉,甲骨文像是有酒簍伸進大缸的酒罈。“酉”的“酒罈”本義消失後,甲骨文再加“水”,強調壇中飲料的液態性質。造字本義:用糧食的澱粉糖發酵製成的香甜興奮飲料。再看金文還保持原型,到了篆文“酉”加了水,承續甲骨文字形,直到現在字形。倉頡或其他人,是不可能以個人之力完成造字的。

那麼,究竟是誰創造了漢字呢?我的答案是:作為我們祖先的先民創造了漢字,他們中當然也包括倉頡。


老漁16216402595

古人有倉吉造字的說法,但實際上漢字並非是某一人所創。漢字起源最早應該是由氏族祭祀活動開始的,人們用繩結記事開始有了記錄功能,祭祀儀式中用龜甲在火上燻烤,會出現自然龜裂的紋理,以求得到上蒼啟示(觀察象形紋理與自然現象的擬形),並逐漸開始模仿自然景觀,用直觀抽象的手法在龜甲上刻畫圖像,這就是最遠古的象形文字在起源。後來隨著戰爭與氏族融合,最基本的象形文字規律被逐漸固定下來,成為人們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每每看到哪些高度概括和抽象的古文字,不得不由衷的佩服先祖們的智慧。



Xjm423

根據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漢字是倉頡創造的。

以前,還沒有文字。有需要記事時,用繩子打結來記錄,大的事打一個大結,小的事打一個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來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塊竹片上刻上符號用來記事。隨著時間推移,需要記錄的事情日漸繁雜,用結繩和刻木的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

而傳說中的造字聖人倉頡,是黃帝的一名史官。

有一年,倉頡奉黃帝之命南方巡狩。有一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家為往走哪條路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家堅持要往東,說東方有羚羊;一個老人家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家偏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心中疑惑他們是如何認定的,不由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腦海中靈光一閃,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一種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以“羊馬蹄印”為源靈感,日思夜想,到處觀察,觀天上星宿分佈、察地上山川脈絡、鳥獸蟲魚痕跡、草木器具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符號,定下其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叫做字。

不過,後人普遍認為,漢字不可能是倉頡一個人創造出來的,而是由許許多多的像倉頡這樣的人慢慢豐富起來的,倉頡只不過在這些人當中比較重要、起的作用比較大而已。


家事國事時時關心

傳說中漢字是由倉頡造的,可事實上一個人不可能系統的造字的,創造一個字或一部分字倒是有可能。

中國的歷史傳統一直都在說是五千年文明,這五千年是包括沒有文化性的東西來證明的夏朝。有實物證明的是由殷墟而發現的商朝才三千多年。從現在所確認到的甲骨文來看,主要內容是關於祭祀的。也就是說,通曉甲骨文的是祭祀人員,比如說巫師之類。就現在我們也能看到,仍有巫婆神漢畫符。這個符,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可以用來驅鬼或祝福等。甲骨文實物內容也現代的畫符是同類內容。

可以這樣說,最初的文字一是為了做標記,比如結繩記事之類;一種文字就是類似於現在的畫符。久面久之,有了特殊意義,就成了文字。現在神漢巫婆的畫符,是古代巫師甲骨文的一種延續,只是在延續過程中,有的發展成文字,有的發展成具有特殊意義的符號。比如說“卍”字符,說它是文字也可,說它是符號也可。符號被公認的賦予一定的內容,就是文字。

最初的造字方法就只有象形與指示,而形聲是在象形與指示有一定的規模之後才從象形與指示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造字。比如“木”字,就是象形,指樹木;而“末”,就是指示,指樹的根或尾部;而“抹”,就是形聲,用“扌”的形來表示是與手相關的字,用“末”來表示字的聲音,即是“抹”字,指擦拭的意思。

總的來說,最初的造字的人是有使用需求的人,比如給事物做標記的人,比如祭祀的人。誰有做標記與祭祀的權利,就是巫師。巫師商朝的稱呼,到了周朝,祭祀的人被稱作儒。雖然祭祀的內容不盡相同,形式也多變,但總體上是類似。


範亞津

漢字當然是由漢人部落創造。因年代久遠,資料散失,具體記載已無考證。

從漢字發展看,漢字的創立,是由勞動人民在生活生產過程中,通過象形、擬事、會意、形聲的幾種。其中,象形為最早創立的文字,如水,形似河流中的流水形狀。

之後,隨著部落交流頻繁,出現擬事、會意的漢字。再後來,又出現形聲字等。漢字文化不斷完善,形成當今精深博大的漢文化。


憤怒野虎

當然首推倉頡了,在我的家鄉西安長安區長裡村,現在還存留全國維一的倉頡造字臺。此臺為土劣制。小時候和小夥伴們經常在上邊歡嬉打鬧,時不時還會挖出一些什麼鹿角化石、古代殘磚斷瓦等等。唐代這裡更是皇家遊樂的好去處。上官婉兒,岑參,杜甫,等來此遊玩時,都留有贊懷蒼聖人造字的詩句。民國時將介石來此後,更是商議準備於此建立一所“倉頡大學”。可惜後來內戰暴發,也就將此事付之東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