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書山之有徑,樂學海之可航——繼續聊聊讀書的話題

喜書山之有徑,樂學海之可航——繼續聊聊讀書的話題

喜書山之有徑,樂學海之可航 作者 吳濤

前天提到國學熱中的不讀書現象,於是一些朋友就想讓我談談讀書的話題。說到這個話題,就讓我感覺到非常的慚愧和惶恐,因為我已經很久不讀書了!不是不想讀,而是因為種種原因,讀書已經成了奢望。

有朋友或許會覺著納悶,你現在不也是天天和書打交道嗎?怎麼能說許久不讀書了呢?的確,我現在天天和書打交道,電腦邊整天摞著幾十本書。但是我現在不能稱之為讀書。因為現在為了所謂的科研,需要從書裡梳理材料,翻看別人的觀點。這種非常實用主義的態度對待書籍,就好比一個拾糞的青年,揹著一糞簍子漫山遍野地去撿拾牛糞,等到他傍晚下山的時候,他收穫了滿滿一簍牛糞。但是,沿途的風光都被他忽略掉了,他的眼裡只有牛糞!

那你說,什麼才能叫讀書呢?我覺著真正的讀書,應該是非功利性的讀書。我曾經說過,我非常向往信手從書架上取一本書看半天的生活。完全憑藉自己的興趣指引,自由自在的閱讀,沒有任何前提,沒有任何預設的目標。我的書房裡有一個躺椅,當我足夠累了,我會躺在躺椅裡,泡壺茶,隨便翻翻書。也不一定非要看完一本再打開另外一本,興之所至,翻到哪裡是哪裡。所以,我的躺椅旁邊,有很多打開著的書。唯此才能真正享受讀書的樂趣。

喜書山之有徑,樂學海之可航——繼續聊聊讀書的話題

但是實際上,很難做到了。以前上學的時候,我的老師曾經說我們,趁著上學抓緊時間多讀點書,等到你們畢業了,就很難讀幾本書了。當時覺著很納悶,怎麼可能呢?既然以文史研究為自己的職業,不就是讀書嗎?等到畢業之後才明白,原來各種事務纏身,不可能再有原來大段的時間來讀書,讀書只能是擠時間。碎片化的時間裡,讀書只能是淺閱讀。我經常想,等老子評了教授以後,就不再炮製那些文字垃圾,把更多的精力騰出來讀書。估計也就是暢想一下,將來也未必能做到。

不吐槽自己的狀況了。回到讀書的話題上來吧。我以為假如對“國學”感興趣,我覺著還是要多讀書的。讀什麼書呢?中國古代圖書,往往被分為經史子集四類。要了解國學,就要按照經史子集四部去讀。

喜書山之有徑,樂學海之可航——繼續聊聊讀書的話題

經類,就是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孟子》《爾雅》這些東西。如果不是專業性的閱讀,建議大家讀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孟子譯註》就可以了。如果還有興趣多看一些,建議看陳子展先生的《詩經直解》,或程俊英先生的《詩經譯註》。《尚書》連韓愈都說它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至於《周禮》《儀禮》《禮記》也過於專業,過於繁瑣,《周易》太過玄遠文字古奧,《爾雅》是一部解釋經典中字詞的書,這些書如果不是出於專業的興趣,大眾不看也罷了。《春秋》三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春秋左氏傳》,大眾比較感興趣的可能是《左傳》,如果讀《左傳》還是要讀楊伯峻先生的《春秋左傳注》,沈玉成先生的《左傳譯文》可以做參考。

史書,按照《四庫全書》分出了十五類,一般人看看政事類和編年類就可以了。正史,指的是《二十四史》。要求大眾讀《二十四史》,那是腦子有毛病的表現。從學“國學”的角度來說,大家翻看一下《前四史》就可以了,《前四史》指的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即便是這些,今天中華書局的標點本也有三十九冊!所以,大家可以選取其中自己比較感興趣的篇章來看就可以了。編年類,當然要說說《資治通鑑》,從誕生之日就有人感慨,它的水平是很高,但是有幾個人能讀完的?所以大家也可以挑選其中部分篇章來讀就可以了。對此,前人都有各種選本。大家根據各自的需要,自由選擇即可。

喜書山之有徑,樂學海之可航——繼續聊聊讀書的話題

子部,就是儒、墨、道、法、陰陽等等這些先秦諸子的作品。儒家類,指的是沒有能夠被列入經書之外的其他儒家作品,比如《荀子》,大家如果對荀子感興趣,可以看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的張覺先生《荀子譯註》。道家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也很大,陳鼓應先生是目前大家比較公認對於道家文化研究水平比較高的學者,他的《老子譯註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值得向大家推薦。法家文化在中國文化之中更多地體現在政治體制方面,專制集權體制就是由法家的理論所構建的。普通人不讀,我覺著沒有什麼損失。假如非要讀不可,陳其猷的《韓非子集釋》還不錯。其他還有《墨子》《呂氏春秋》等作品,我覺著如果不是研究研究先秦思想史,暫時不去看它也沒什麼不妥。

集部,就是各類文集,主要體現的中國古典文學的魅力。大家在中學語文課本里,應該已經有了很直觀的感受。這部分,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不過我覺著文章類,大家可以去看《古文觀止》,詩歌類大家可以讀《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不做研究的話,讀這些已經足夠了。

以上我開的這個書單,相信如果認真讀完的話,已經是需要些年頭了。如果你讀完了這些,還想讀書。那就要更進一步,不能讀《譯註》之類的東西了,接下來就要讀前人的註疏。比如《莊子》,要更進一步的閱讀,大家就要讀王先謙的《莊子集解》了。到那個時候,其實不用我推薦書目,其實你自己就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能力,可以按圖索驥地找書看了。

讀書要講究個次第,由淺入深,不能亂來。對於古籍,大家要有一個熟悉的過程。所以,要先從譯註入手。這就好比男生追女生,一般來說都是先主動搭訕,然後約人家吃飯看電影,接著牽牽手,慢慢到擁抱,最後才進入主題。要是上來就直奔主題,那叫強姦!假如一開始就讓大家讀《十三經注疏》《諸子集成》,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望而卻步了。

有人說:“即便是這些譯註,也都太可怕了!我不想看,也怕看不懂。”既然你對國學感興趣,不讀書怎麼能行呢?我們從小的時候,老師就教我們要自己獨立的做作業,老師們總是告訴我們說,吃別人嚼過的饃不香。假如你光聽那些“國學大師”忽悠的話,就不是吃別人嚼過的饃了,很有可能是在吃他們拉出的屎,而你還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以為饃的味道本來就該如此。

古人講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對此,我有點兒不太認同,我覺著說的有點兒太嚇人了。很多人都被這句話給嚇著了。當初有人給我們學校圖書館捐了一塊石頭,館長找到我,讓我給他們提點兒建議,石頭上寫些什麼。我對館長說,最好正面寫“守藏東觀”四個字,背面是對這四個字的解釋,我草擬了一段短文:“守藏室者,東周王城藏書之所也,老子曾為守藏室之史,孔子入周即於此地問禮於老子。及至東漢,偃武修文,於洛陽南宮建東觀以儲典籍,班固、班昭、張衡、馬融、賈逵、蔡邕等碩學鴻儒,先後著述其中,號稱‘書籍林泉’。今洛師學子,手不釋卷,孜孜不厭,喜書山之有徑,樂學海之可航,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宏光。”就是希望大家能找到讀書的樂趣。其實呢,讀書是容易上癮的。一旦你養成了讀書的習慣,這輩子都很難戒掉!

喜書山之有徑,樂學海之可航——繼續聊聊讀書的話題

雖說讀書的感覺是非常幸福的,但也要真的下點兒苦功夫,也來不得半點偷懶耍滑。我經常對我們的學生講這樣的比喻,男生追女生,大家都興趣盎然,如果你性取向正常的話。但是,追過女孩子的人都知道,過程之中也非常痛苦的,千方百計地要討女孩子歡心,絞盡腦汁,煞費苦心。大家要能拿出追女孩子的勁頭來讀書,肯定會有所成就的。

讀書這事兒,只能是自己親自去讀。你不可能拿一本書,交給你的朋友,請你替我把這本書看了。然後等你朋友看完了,你拿個U盤,直接從他的大腦裡拷走,然後粘貼到自己的腦袋裡。人類的科技還沒進化到那個程度。誰看的是誰的。讀書,只能親力親為。

關於讀書的話題,不可能是一兩篇小文就能說盡的,今天就先到此為止吧。

下次講,精讀、泛讀,講讀書的樂趣,讀書的收穫。古之學者為己。

—————————————

野叟者,不誤正業的大學歷史老師,雖僻居荒野,但所講並非野史。

這裡沒有高頭講章,也沒有高深的論著。有的只是對歷史的點滴採擷,對文化的一點感悟。

或高雅,或通俗,或八卦。但總會有趣,總是力圖呈現出歷史豐富的本來面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