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為何不能阻止蒙古帝國的分裂?

dafu2322



蒙古帝國遲早是要分裂的,忽必烈只不過起著推動作用,他根本改變了不了這個現實,在擁有權利和榮耀的背後,卻被一部分蒙古人示為叛徒,分裂的製造者。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忽必烈取得汗位的同時,另一個弟弟阿里不哥也先後稱汗,頓時蒙古帝國出現兩位大汗。天無二日,地無二君,是硬道理,蒙古皇族內部沸騰起來,他們經過蒙哥汗長期平靜後,受到的長期壓制這時候突然爆發起來。各支系諸王出現兩極分化,支持阿里不哥的一份佔主導,因為阿里不哥是拖雷家幼子,有幼子守灶一說,阿里不哥於是按常理在蒙古核心地帶繼為大汗位,西方諸王包括重要欽察汗國別兒哥,察合臺汗國兀魯忽,窩闊臺汗國海都都一致支持阿里不哥,原因是他和大哥蒙哥一樣是遵守蒙古傳統有能力的唯一合適人選。還有蒙哥兒子,東部諸王塔察兒兒子,旭烈兀兒子他們在阿勒泰地區開了一場忽裡臺大會一致推舉他為大汗。阿里不哥同樣在中原接收了蒙哥的西路軍,甘肅和四川雲南一帶都受阿里不哥節制,哪裡有大將渾都海統帥。所以說阿里不哥優勢很明顯,他已經算是蒙古帝國真正統治者了,如果當初沒有忽必烈什麼事,阿里不哥若成了大汗,蒙古帝國就不會很快分裂,他還繼續實行先祖們擴張計劃,到那時西亞和非洲難逃一劫,南宋相對稍緩一些,阿里不哥只會讓南宋承受壓力,並不能滅掉他。


可現實沒有給阿里不哥機會,忽必烈的能力他根本就不能比的,忽必烈本身就是具有實戰經驗的野心家,他那時風頭甚至都蓋過蒙哥,消滅大理,將大宋逼近長江一線,強攻鄂州,都是他一人所為。忽必烈常年在漢地生活,治理漢地經驗豐富,先後擁有邢州,金蓮川,京兆和河南治地,手下的漢臣武將也眾多,有姚樞,郝經,董文用,廉希憲等等。蒙哥汗讓忽必烈治理中原也從而給自己栽培了一位對手,忽必烈最喜歡李世民,恰恰是李世民幹掉了哥哥李建成。可惜蒙哥等不到那個機會了,他死在了雄心勃勃的事業上,在攻宋戰爭上,不幸中炮而死,蒙哥死的倉促,沒有來得急立遺詔,大汗一死,汗位空旋。阿里不哥在漠北扶持其兒子玉龍達失監國,他們最有可能抉擇大汗位。而忽必烈呢,種種說明他雖然有野心和戰功,可卻沒有條件。忽必烈在蒙哥南征之際,被收了軍權,半途由於塔察兒指揮無能,不得不重起用忽必烈,忽必烈那時還掌握東路軍大權,他靠此才發家的。


在阿里不哥得勢時,忽必烈勢力漸漸浮出水面,他漸漸向河南,河北和陝西滲透,燕京也不保,汗庭派來的官員脫裡赤沒有接受成。忽必烈勢力瞬間逼近漠北,他得到了東部諸王和漢族貴族擁戴,在開平開忽裡臺大會稱汗,正式設中原年號,改為中統。阿里不哥自然不甘示弱,他在暗地擴充軍力,進一步清剿叛軍忽必烈,由於忽必烈擁有強大的中原作為後盾,漢臣出謀劃策,他切斷了通往國都和林補給,阿里不哥勢單力弱,守舊的貴親們哪有能力阻擋住忽必烈漢軍的進攻,瞬間如一盤散沙一樣,西北失手,中原全境落入忽必烈手裡,阿里不哥空守漠北,又逃亡蒙古西北,投奔察合臺汗國。


至此大元版圖鄒型出現,可當他們開戰時,西部諸王在幹什麼呢,擁有廣大俄羅斯版圖的欽察汗國已明顯不承認忽必烈是大汗,認為他實行漢法,是對祖宗的詆譭,欽察汗國早在太祖末年已和中央出現矛盾,定宗時鬧得不可開交,憲宗後乾脆自治了,忽必烈在位時,不想拖雷家永遠霸佔汗位,不如獨立出去,現在機會來了,他不承認忽必烈大元朝廷,嘴上說是心裡卻不服。而察合臺汗國呢,忽必烈為了得到他們支持,將阿姆河和金山一帶擅自賜給察合臺后王,形同分裂。而波斯一帶呢,阿姆河到埃及領土也被忽必烈劃了出去,目的就是換取五弟旭烈兀支持,旭烈兀伊兒汗國獨立了出去。原屬大汗管轄的西域大片領土瞬間奔盤,再加上窩闊臺后王起鬨,也拿了蒙古西部一片土地,自立為汗,成了窩闊臺汗國。

同時忽必烈雖然打敗了阿里不哥,可卻失去了西方一大片疆域,由於邊遠,不適於管轄被遺棄,阿里不哥的出現直接導致蒙古帝國分裂。忽必烈當初若一個人稱汗,作為七弟阿里不哥退一步想,同父同母的兄弟,因何鬧成這樣,他素來反對漢法,與忽必烈不和,新舊派的出現導致了蒙古帝國最終走向分裂。

如果當初成吉思汗還在,早早把這事辦完,漢制推行下去,那些分裂基因的子孫們就不會這樣,可現實沒有假設,蒙古帝國由於面積過於龐大,不便管理,分裂是遲早的事,忽必烈的大元帝國相對來說即便沒有西部四大汗國,也算最大的,他也是滿足的。因為他消滅了南宋,做到了先輩們從來沒有完成的功業。


路漫漫76416489

不是忽必烈為何沒能阻止蒙古的分裂,而是忽必烈造成了蒙古的分裂。

早在蒙哥當大汗的時候,忽必烈就已經在蒙古製造了分裂的跡象。



(忽必烈)

那時候,蒙哥讓忽必烈總理漠南。所謂總理漠南,其實就是打理已經佔領的金國的土地,為繼續侵略南宋做準備。

忽必烈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大肆招募漢人知識分子,包括姚樞、劉秉忠、廉希憲等人(當然了,也不能說這些漢人知識分子就是漢奸,因為他們都是金國人,是金國裡面的漢人。那時候,金國已經被蒙古給滅了)。這些漢人知識分子當時給忽必烈提了一個建議:如果想要安定被佔的金國土地,同時征服南宋,首先要征服南宋老百姓的心。而要征服南宋老百姓的心,最好的辦法就是要漢化。

忽必烈認為這個辦法非常好,於是從政治、經濟、文化,包括日常生活各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措施。這種漢化措施的效果非常好,不但經濟得到了發展,稅收得到了很大的增加,忽必烈也獲得了開明王爺的名聲,得到了極大的擁護,獲得了很大一批人才。

但是這件事,在蒙古本土內部引起了極大的非議。蒙古本土很多貴族是非常保守的,他們固執地認為,應該恪守蒙古人的傳統文化,維護蒙古人的綱常禮儀,所以他們對忽必烈有很大意見。同時,忽必烈搞的這種“一個國家,兩種制度”,讓那些蒙古貴族們認為,忽必烈是在另立中央,差不多也就是要造反的意思。於是他們在蒙哥面前彈劾忽必烈,讓蒙哥收拾忽必烈。



(蒙哥)

蒙哥聽了,也對忽必烈產生了懷疑,於是做了一件事兒,查忽必烈的賬務。因為漠南收起來的稅,很大一部分是要上交中央的,所以就看忽必烈有沒有截留。

忽必烈當然有截留。為了幫忽必烈矇混過關,避免忽必烈被蒙哥懲罰,忽必烈的手下都紛紛把責任攬在自己頭下。蒙哥懲罰了忽必烈的手下人,同時剝奪了忽必烈的權利,不讓他再總理漠南,讓他當了一個在家賦閒的富家翁。

可以說,從那一刻起,忽必烈已經跟蒙古本土的很多貴族,結下了樑子。

後來蒙哥發動南侵南宋的行動。他也沒有讓忽必烈參加。但是,攻打中原的中路進攻中,其他將領都打得不好,因此他還是讓忽必烈重新統領兵權。

再後來,蒙哥在進攻南宋四川釣魚城的時候,突然被打死。

大汗死了,議立新的大汗,就成了蒙古的一件大事。這時候,國內本土的蒙古貴族們,幾乎一致同意,應該讓蒙哥最小的兄弟阿里不哥當大汗。他們的理由有這幾點:

一是阿里不哥是拖雷的幼子(嫡子中的幼子),蒙古本來有“幼子守灶”的傳統,也就是說,立作為幼子的阿里不哥是理所當然的。二是蒙哥、忽必烈,包括旭烈兀出征的時候,在國內主政的是阿里不哥。阿里不哥繼續主政,也是理所當然的。三是阿里不哥是恪守蒙古傳統的人,這樣的人當大汗,蒙古貴族們放心。

有這三點理由,他們理所當然地把阿里不哥推起來,讓他當大汗。



(阿里不哥)

不過這件事情卻遭到了忽必烈的極大不滿,忽必烈算得上是蒙哥兄弟中,勢力最大的一個。於是他把軍隊從南宋撤回來,率軍往北攻打阿里不哥。

當然了,光是這樣打還不行,他必須要獲得大家的擁護,但是蒙古本土的貴族們都沒有擁護他的,包括三大汗國(金帳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都不擁護他。唯一態度模糊的,是正在西亞西征的他的三弟旭烈兀。於是忽必烈積極爭取旭烈兀的支持,最後,旭烈兀選擇了支持忽必烈。

這場仗,忽必烈打贏了。但是他和蒙古本土貴族們徹底決裂了,尤其是三大汗國,他們也趁機不再聽從忽必烈的指揮。忽必烈在這種情況下,也只好聽之任之。雖然表面上沒有承認三大汗國的獨立,但這三大汗國實際上已經獨立了出去。

對於唯一支持他的三弟旭烈兀,他當然也不會干涉他,任他建立伊爾汗國。

這樣一來,整個蒙古帝國,就分成了蒙古本土(元)和四大汗國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許多人不能理解的是,征服是沒有邊界的,但統治是有邊界的。

如果只談徵服,那麼很簡單。一支軍隊打到對方的首都,將對方的統治核心集團一鍋端,那麼這個國家就算是被你征服了。簡單清楚,暴力直接。

但是統治就很困難了。統治要求你以極大的耐心,定位首都,然後以首都為核心,重新建立一套從上到下的統治體系,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事無鉅細,都要考慮到,如此堅持數十年,才能完成統治。

有點像“相愛容易相處難”。

而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統治集團的能力是有限的,地盤越大,統治越苦難。即使是現在,有了各種先進科技和觀念的幫主,北京想要控制新疆的局勢,還是如此困難,何況通信和交通都如此落後的古代。

話說回蒙古。對於蒙古人來說,打下這麼打的地盤是他們沒有預想過的結果。而在打下之後,他們突然發現自己從來沒有統治過如此大的地盤的經驗。以一個為中心去建立統治是不可能的:從蒙古帝國最東走到蒙古帝國最西需要一年半的時間,如此長的距離如何保證執政效率?結合他們自身的傳統和實際情況,將蒙古帝國多中心化是唯一合理的選擇。

反過來看,蒙古帝國的多中心化其實是很成功的。它給了每一個帝國足夠大的地盤。比如元朝的本部,基本上就是中國的大部分,也是歷史上中國本土的最大化統治範圍,再多也真的管不過來了。這也就使得各個中心只顧著去整理自己的內部事務,而不會去搶奪別人的領土,乃至引發戰爭。這已經比歷史上許多其他國家做的好多了。

至於忽必烈上臺之後蒙古帝國的分治的加強,也是合情合理的結果。本來蒙古人也不是追求中國本土式的統一啊!各中心獨立性的加強必然帶來一定程度的隔絕,但各汗國能夠共同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已經很不錯了。

總之,我認為,不能蒙古帝國的分治以中國的大一統觀念來理解,認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進程。實際上這是非常合理的,我們應該以理解為主。


敦復

事實上,蒙古帝國的分裂正是由於忽必烈自立為汗,破壞了成吉思汗所設立的繼承製度,使眾多蒙古貴族並不信服,才導致的分裂。而忽必烈自立為汗,建立大元王朝後,為何沒有繼續統一蒙古龐大的疆域呢?


第一,當時蒙古帝國疆域過於廣大,蒙古帝國疆域最鼎盛時橫跨歐亞大陸,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龐大的蒙古帝國從東到西長達數萬公里,騎馬也要幾年的時間才能走完。對於當時落後的交通條件來說,任何一箇中央王朝都無法有效統治。

第二,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崛起後,雖然兵鋒極盛,打遍天下無敵手,但落後的文化制度,決定了蒙古採用的是落後的分封制。打下的地盤被分封給各個部落和貴族。因此,龐大的蒙古帝國,本身就是諸侯林立,一旦大多數各地諸侯不服蒙古大汗的統治,蒙古中央王朝既沒有足夠的兵力,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去一一平定各地諸侯。

第三,忽必烈的勢力中有大量的漢人,在其他蒙古貴族和諸侯看來,忽必烈已經不能算是純正的蒙古勢力了。因此,實力最為強大的忽必烈並未收到蒙古貴族們的普遍認可。

第四,忽必烈由於未經上一代大汗的指認和庫裡臺大會推舉,自立為汗的忽必烈並沒有足夠的威信令蒙古諸侯信服。而此時的蒙古鐵騎已經打遍天下無敵手,沒有外患的蒙古貴族們內訌起來,毫無後顧之憂。因此,沒有足夠威信的忽必烈,自立為汗,自然成為靶子,遭到了眾多蒙古貴族的圍攻。雖然忽必烈擊敗了他們,但忽必烈再無可能統一蒙古帝國了。



鳶飛九天2018

看到這個問題,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您,忽必烈為何不能阻止蒙古帝國的分裂?其實在我對這段歷史的瞭解來看,忽必烈根本就沒有在阻止,我感覺,他更像是加劇了蒙古帝國的分裂。事情的具體情況,下面由我為諸位敘述一下。同樣,蒙古帝國疆域變化動圖鎮樓。

偉大的草原英雄成吉思汗及其孫子蒙哥,攜蒙古鐵騎征戰亞歐大陸,可以說是從古至今都沒有人有過這麼偉大的舉動,巔峰時期的蒙古帝國疆域面積達4500萬平方千米,中國現在的疆域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其先後覆滅了40多個國家,征服了720多個民族,征服各國人口達6億之多,建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蒙古鐵騎強到何種程度。

後來蒙哥大汗去世之後,忽必烈和阿里布哥為了爭奪汗位爆發了戰爭。當然,從歷史我們都可以知道,最後勝出的是忽必烈。但也是因為兩者的汗位之爭,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分裂,不是忽必烈阻止不了,而是他一手造成的,所以我才說他是導致蒙古帝國分裂的罪魁禍首。

強盛的蒙古帝國分裂成了四個汗國和大元。四個汗國分別是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以及伊爾汗國。然後就是忽必烈所掌控的大元朝。

以上是結合我對這段歷史的瞭解,總結的一些東西以及我自己的觀點,歡迎不同意見的大佬們,一起討論。


小馬侃歷史

忽必烈為何不能阻止蒙古帝國的分裂?因為如果蒙古帝國不分裂,忽必烈就當不上元朝皇帝,更當不上名義上的蒙古大汗。

從窩闊臺繫到託雷系

蒙古帝國是成吉思汗鐵木真在統一蒙古各部之後建立的國家,後來通過兩次蒙古西征和滅西夏以及滅金的戰爭,到窩闊臺時期,蒙古帝國已經擁有了差不多三千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成為亞歐大陸的霸主。

蒙古帝國和後來的四大汗國

在鐵木真死後,本來蒙古帝國的汗位已經落入窩闊臺家族手中,但託雷家族卻一直對此存有異議,因為按照蒙古幼子守灶的傳統,託雷家族認為自己才是蒙古汗位合格的繼承者。但在公元1241年,窩闊臺在一次飲酒之後暴亡,有人猜測窩闊臺的暴死其實是託雷一個遺孀在其酒中下毒的結果。

蒙古大汗窩闊臺

而窩闊臺死後,蒙古的下一任大汗又出現了難產的情況,因為蒙古人不知道在窩闊臺的幾個王子之間該如何取捨,所以窩闊臺的第六個皇后乃馬真後監國長達四年之久。後來各方傾向於讓窩闊臺的兒子貴由出任新一任大汗,但這一決定卻遭到了鐵木真長子長孫拔都的抵制,因為他和貴由一貫不和。所以他拒絕出席為了選舉貴由而舉行的兩次忽裡勒臺大會。但最後蒙古人還是在拔都缺席的情況下選舉貴由為大汗。

但經過這些拖延與變故,窩闊臺家族內部裂痕已經浮現,權利基礎已經出現動搖。而屋漏偏逢連夜雨,貴由繼位之後,卻還非要拔都重新臣服,經過幾次施壓,拔都表面同意認可貴由的大汗地位,並從自己在東歐的封地啟程向蒙古本部出發,去朝拜貴由。

貴由此時也開始向西出發,迎接拔都,但在此時,貴由卻也和父親窩闊臺一樣暴死了。許多人懷疑還是託雷的某位遺孀或者拔都派人暗殺的。而在隨後舉行的推舉新大汗的忽裡勒臺大會上,好容易趕回來的拔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拔都在大會上堅稱貴由繼位就違背了窩闊臺的遺願,因為窩闊臺當時是希望自己的孫子失烈門即位。而當窩闊臺家族此時想讓失烈門即位時,忽必烈則跳出來說當時貴由即位時沒有按照窩闊臺的遺願,現在再想執行其遺願已經晚了。

總之通過各種權力鬥爭,最終蒙古帝國的汗位從窩闊臺家族轉移到了託雷家族,託雷的兒子蒙哥最終成功上位。但八年之後,蒙哥在南征途中突然死亡,這時本來還是按照蒙古幼子守灶的傳統,應該讓託雷的幼子阿里不哥即位。但忽必烈這時卻學起了窩闊臺,他要搶汗位。

忽必烈再次奪位

而忽必烈想搶汗位在蒙古本部和鐵木真時期分封的其它三個汗國都得不到支持,只是獲得了剛剛在第三次西征中建立了伊兒汗國的親弟弟旭烈兀的支持。無奈之下忽必烈只好大量任命自己在南征途中收服的漢人勢力,建立了元朝,並利用自己在漢地積累的實力對蒙古本部實施封鎖,還利用漢人軍隊打擊阿里不哥的軍隊。但最終忽必烈在汗位爭奪戰中獲勝,阿里不哥在公元1264年向忽必烈投降,兩年之後在囚禁之中身亡。

忽必烈建立元朝就是為了取代蒙古帝國

但忽必烈雖然重新佔據了蒙古本部,卻再也沒有得到伊兒汗國之外的其它幾大蒙古汗國的認可,而此時的忽必烈雖然擁有了蒙古大汗的頭銜,卻已經無力再讓其它幾大汗國臣服,蒙古帝國正式分裂。

所以雖然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名義是繼承了蒙古帝國的汗位,但實際上他卻是蒙古帝國的埋葬者,甚至從特定角度可以說,是他滅亡了蒙古帝國,囚死了蒙古帝國最後一位大汗,因為他不這樣做,就無法成就自己的帝國。所以忽必烈不是無力阻止蒙古帝國的分裂,而是他主動促成了蒙古帝國的分裂。


桃花石雜談

忽必烈不僅不能阻止大蒙古帝國的分裂,甚至也為蒙元帝國的動盪埋下伏筆。

和蒙哥、阿里不哥相比,忽必烈是個漢人迷,重用漢人,實行新政(適合漢人的統治政策),因此他在阿里不哥的支持者眼中,包括其餘汗國,都過於漢化,喪失蒙古化,外加蒙古人的“家產分封制”,導致各汗國名義上聽命於元朝,但實則各自為政。同時忽必烈在平定阿里不哥之亂後,再也沒有回到蒙古人的首都哈爾和林,而且大蒙古帝國國土遼闊,很容易造成各汗國獨立。雖然各汗國渴望堅持蒙古化,避免漢化,最終還是突厥化或者難逃同化的命運,雖然蒙古人作為統治者,但其人口與被統治者相比太少。

同樣忽必烈在蒙元帝國施行新政,但處處防漢,比如不恢復科舉考試,擔心行政機構被漢人吞沒;並且由色目人管理財政,蒙古人負責軍事。忽必烈統治前期,國家還算安穩,後期則弊端橫出,蒙漢之間的矛盾成為縱貫整個元朝的問題,最終使元朝結束中原的統治。


五味社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了解一下成吉思汗分封的各汗國之間的關係。蒙古帝國在成吉思汗時期屬於部落時期與封建奴隸時期的交匯期,還不屬於嚴格意義的封建社會,成吉思汗團結統一蒙古各分散部落建立蒙古帝國,之後分封長子朮赤、次子察合臺、幼子拖雷建立各自汗國,三子窩闊臺繼承自己直屬領地,其他三個汗國本質上屬於獨立汗國,沒有向窩闊臺汗國繳納賦稅的義務,窩闊臺汗國僅僅是在政治地位上略高於其他汗國一點,當然了具體執行中還是看誰的拳頭硬,窩闊臺之子貴由死後汗位直接由窩闊臺家族轉到拖雷家族,靠的就是拳頭和實力。如果按照封建繼承製度,窩闊臺繼承汗位後,拖雷家族就失去了繼承汗位的可能,不過這就是蒙古繼承製度和封建繼承製度的不同之處。蒙古汗國之間鬆散無明顯隸屬關係的關係,就為各汗國的分裂留下隱患,蒙哥死後,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爭奪汗位,伊爾汗國的旭列兀正在和金帳汗國爭奪底盤,北方也有部分汗國沒有參與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汗位爭奪戰,由此可見,各汗國之間本來就很鬆散,忽必烈繼承汗位也僅僅的加劇了各汗國之間的分裂罷了,從蒙古帝國時期走向元朝而已。


順理成章v駭浪驚濤

蒙哥在釣魚城被打死之後,蒙古本部出現激烈的汗位爭奪戰,分成兩派,阿里不哥和忽必烈,蒙古貴族基本支持阿里不哥,忽必烈在本部的勢力太弱,不得不依靠原金國的漢人世家大族。

得到漢人的支持之後,忽必烈的實力大增,於是率軍主動進攻阿里不哥,幾仗下來,阿里不哥均被擊敗,不得已於五年後歸順忽必烈。然而,其它汗國乘機獨立,不再受蒙古本部約束。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曾對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緬甸,甚至印尼等地進行過遠征,結果,基本都鎩羽而歸,尤其兩次遠征日本都因為風浪毀船而失敗。

對於三大汗國更不用說了,打得贏還好,萬一也打輸了,連名義的宗主國也沒了。所以,除非時機合適,否則,還是別打汗國的主意了,何況漢人世家大族對於那些蠻夷之地也是興趣了了。


大風觀瀾

忽必烈時期的蒙古其實已經,分家了忽必烈其實真正能控制的疆域也就蒙元控制的地方,忽必烈跟阿里不哥搶大汗位的時候,分成兩一派支持忽必烈,一派支持阿里不哥,所以忽必烈是沒有能力阻止蒙古帝國分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