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的有楊家將嗎?

寒風吹雪

 

 歷史上確實有楊家將,只是,民間流傳的種種楊家將的傳奇故事,十有八九都是虛構。

  楊家將的故事主要有子孫五代多個系列。

  第一個系列是將楊家老令公楊業如何歸順宋朝,如何赤膽忠心保衛宋朝,大戰遼軍,卻被奸臣潘仁美所害的故事。

  第二個系列是說楊業死後,遼國入侵,此時楊家後人楊六郎、楊宗保、楊文廣三代繼承先祖遺志,拋下個人恩怨,繼續為國效命的故事。

  第三個系列是說楊家的男人幾乎都死光了,於是佘太君、穆桂英等等繼承丈夫遺志繼續戰鬥,女人掛帥出征的故事。楊家一門忠烈,甚至連丫鬟楊排風等等也驍勇善戰,忠心耿耿,為國戰鬥。

  事實上在這個五代三個系列數十個精彩故事當中,只有第一代稍稍靠譜一點,楊六郎抗遼也能找到一些歷史痕跡,至於之後的歷代子孫以及楊門女將等等,全是後人虛構。

  並且,就算是在第一代楊業的故事當中,對於楊業其人也有著過多美化。

  在歷史上,楊業乃是北漢名將,他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為北漢而奮鬥。

  楊業的父親楊信本就是北漢麟州刺死,楊業就出生在麟州。楊業從小就跟隨父親在軍中,騎馬射箭非常厲害。成年後楊業被任命為保衛指揮使,後來因驍勇善戰屢次升遷,擔任建雄軍節度使。因為他百戰百站,北漢人稱之為楊無敵。

  其實,當時的北漢政權並非漢族政權,而是一個由沙陀族人劉崇建立的偽政權。在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後,北漢一直勾結遼國,不斷侵擾宋朝。楊業成就的無敵之名,其實是建立在殺戮宋軍的基礎上。

  太平興國四年,北漢被滅,國主都已經投降,楊業還拒絕投降。當時的宋軍將領因為將士被楊業屠戮很多,大都深恨楊業。宋太宗卻認為楊業乃是一代名將。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最終,楊業投降了宋朝,並且被任命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楊業非常感動,從此對宋太宗忠心不二。

  不過,宋朝高級將領中許多人很鄙視楊業,尤其是一些早年跟隨宋太宗的將領,見到楊業得享高位,都很不服氣。

  後來,楊業立下大功,與主帥潘美一起在雁門關一代大破遼軍,殺死遼軍主帥。楊業因此被升任為雲州觀察使。

  楊業被宋太宗定位一個標杆,一個榜樣,成為當時軍中的偶像。正因如此,宋太宗舊部對楊業越來越不滿意。

  後來,有人狀告楊業,宋太宗將那些告狀信轉發給楊業。史書上說,宋太宗是以此表示自己對楊業的信任。其實,宋太宗既是表示信任,更是一種脅迫:楊業你看看,這麼多人不信任你,我偏偏信任你——你還不得加倍感謝我!

  雍熙三年,即楊業投降之後第七年,宋太宗發動北伐,攻打遼國。前期宋軍取得大勝,攻佔了許多地盤,後來發現不過是遼軍誘敵深入之計,結果宋軍大敗。宋太宗下令潘美一部將攻佔地區的百姓全部帶回宋朝境內,因此,軍隊撤退很慢,漸漸被遼軍追趕到。

  楊業獻策,可以派一支部隊將遼軍引誘到陳家谷附近,然後前後夾擊,當能取得大功。只是,誰去引誘敵軍呢?這幾乎是一個必死的任務。

  當時宋軍監軍名將王侁乃是宋太宗的心腹愛將,正因宋太宗寵信他,方才會派他來監軍。這王侁根底也很深厚,乃是後周宰相王樸的兒子。在宋朝高層,有許多名門和後周君臣有親眷關係。

  王侁對楊業很不滿,道:“將軍一直號稱‘無敵’,現在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難道有別的心思嗎?”王侁此話是在暗諷楊業通敵,楊業為證清白只能領軍前往誘敵。

  等到他將遼軍引到陳家谷時,卻發現谷中並無宋軍主力。只因在王侁的勸說下,主帥潘美竟然提前撤軍離開了。

  結果,楊業兵敗陳家谷,被遼軍擒拿,他為證清白,絕食三天而死。

因此,在歷史上導致楊業死亡的罪魁,其實是王侁,更深挖一些,應該說是宋太宗定立的監軍制度,至於潘美,其實也是監軍制度的受害者。

而楊業之所以死亡,有著很多原因,並不簡單是被奸臣所害,與楊業的出身,過去二十年與宋軍交戰積累的矛盾都有很大關係。另外,宋太宗利用楊業打壓舊部,也使得楊業成為眾矢之的。

楊業死後,他的兒子楊延昭在宋真宗初年也曾立下不小功勳。不過,從宋真宗年間開始,遼國就與北宋簽訂盟約,此後百年都沒有戰爭,自然,也就沒有那些精彩的楊家將故事。

  

  


葉之秋

現代瞭解楊家將很多都是從評書或者影視劇作品開始的,關於楊家將最早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是明朝中期熊大木寫的《楊家將演義》。書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有歷史原型的,比如楊繼業,就是宋史中的楊業,潘仁美就是宋史中的北宋第一名將潘美,其他高懷德、呼延贊、王貴、楊延昭等眾多人物都可以在宋史中找到。只是他們在小說中的事蹟和歷史中的有所不同而已。

歷史中的北宋楊家將第一代代表人物就是楊業,原名楊重貴(楊崇貴)。楊業父北漢麟州刺史楊信,又名楊弘信,楊業是其長子。楊業弟楊重勳(楊崇勳,楊重訓,古代人避諱的時候名字會比較亂),在楊信死後接任麟州刺史。楊業自幼被送到北漢開國皇帝劉崇處作為人質,因劉崇的喜愛,被收作養孫,名為劉繼業,和北漢的後兩位君主同輩,即劉繼恩、劉繼元。楊業在北漢時期,主要負責防守漢遼邊境,而在宋伐北漢時,作為抗宋將領,一直活躍在最前線,直到北漢滅亡,隨劉繼元投降北宋。

楊業降宋後,因為宋太宗趙光義認為他邊關經驗豐富,就讓他改回原姓,宋史稱為楊業,遼史稱為楊繼業,並被任命為鄭州刺史、代州刺史,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防守雁門關區域,被宣徽南院使,太原行府事,三交都部署潘美管轄。

在防守雁門區域時,楊業同潘美一起取得過對遼戰爭的多次勝利。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即公元980年,同潘美一起定下破敵計劃,潘美率董思願、侯美、鄧昭達等正面阻擊遼軍,楊業繞後突襲,前後夾擊,取得雁門關大捷,斬遼將蕭咄李,抓獲李重誨。楊業此戰號稱五百破十萬,從此遼人稱之為“楊無敵”。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隨潘美北征,同李繼隆、曹光實、梁迥等人一起攻入遼境,連續攻破寨壘36處,期間俘獲人口萬餘,牛馬五萬計,戰果頗豐,並迫使遼人達成和平協議。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作為西路軍副帥,隨西路軍主帥潘美出雁門關北伐遼國。北伐初期,戰果頗豐,連破寰、朔、應、雲四州。後因陳家谷兵敗,在狼牙村被遼軍箭矢所傷,匿於樹林中被俘,三日不食而亡。宋太宗聞之大慟,贈太尉、大同軍節度,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諡號“忠武”。

文學作品中說是被潘美所害,潘美同時還射死了求救的楊七郎,其實都是文學作品虛構。前線指揮也只是策略意見不同罷了,王侁提議出兵,劉文裕附和,潘美同意,導致楊業陳家谷出兵,中計後,被俘身死。歷史中的王侁、潘美撤兵,應該也是真以為楊業勝了,結果很多人受小說影響,祭出一個又一個陰謀論,潘美也著實的冤枉。

北宋楊家第二代的代表人物為楊延昭,又名楊延朗。宋史中記載的,楊業共有七子,長子楊延朗(即楊延昭)、次子楊延浦、三子楊延訊、四子楊延玉、五子楊延瑰、六子楊延貴、七子楊延彬。宋史中“其(指楊業)子延玉亦沒焉”,即老四在雍熙北伐中同楊業一起戰死了。同時戰死的還有老將王貴和和賀懷浦,都曾是潘美的部下。楊業戰死後,“朝廷錄其子供奉官延朗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併為供奉官,延瑰、延貴、延彬併為殿直”,相當於都官升一級,供奉官升副使,殿直升供奉官,更小職位的升殿直。楊業的這六個兒子都是善終。其中只有楊延昭繼續抗遼,其他人的事蹟不可考。

楊延昭在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北伐中,為楊業先鋒官,在朔州城下曾“流矢貫臂”而越戰越勇,立下戰功。宋真宗鹹平二年冬(公元999年),當時楊延昭守遂成(今河北徐水縣西),時契丹來犯,延昭堅守城池數日。正好遇到天氣寒冷,延昭令軍士在城牆潑水為冰,滑不可上,智退遼兵,以戰功被升為莫州刺史。這年冬天,契丹再次南侵,延昭又在山西伏擊大敗遼軍,斬其將領,擢升團練使。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契丹侵犯保州(今河北保定),楊延昭兵敗,宋真宗免其罪,以觀後效。鹹平六年(公元1003年)重新被任命為都巡檢使、寧邊軍部署,防守邊境。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楊延昭曾率萬騎攻入遼境,攻破古城(今山西廣靈西南)。隨後宋遼締結澶淵之盟,半個多世紀再無大的戰爭。楊延昭卒於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年五十七。

楊延昭身為長子,被稱為六郎,實為遼人對延昭的稱謂。這個稱呼取義於北斗七星,七星中第六星開陽星是武曲星,主鎮幽燕北方,被遼人認為是他們的剋星。因此,遼人認為楊延昭是武曲星下凡,才稱楊延昭為六郎。至於說家族大排行,楊業只有一個親弟弟,應該不至於楊業有子時,他弟弟已經有五個兒子了,這有點不太靠譜。

北宋楊家將第三代的代表就是楊文廣,楊延昭第三子,兩個哥哥傳永、德徵(這兩人宋史中無記載)。宋史有云“延昭智勇善戰……。子文廣。”所以,大家不要再說楊家第三代是楊宗保了,也不要說楊文廣他媽是穆桂英了,這兩個人物在歷史上的楊家不存在,只是文學作品中虛構的。宋仁宗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楊文廣跟隨宋軍征討農民起義軍張海。史書中記載“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殿直”,即按照為官的次序隨軍出征討賊有功,升為殿直,出征前應該官職很小。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楊文廣被范仲淹看重,招入麾下,後來范仲淹起起落落,楊文廣也就被調出他用。楊文廣其後隨歷任各處官職,因為澶淵之盟,宋遼議和,宋遼邊境再無大的戰事,楊文廣也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楊文廣曾追殺撤退的西夏軍隊,殺獲甚重,此後駐防宋和西夏邊境。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楊文廣換防到河北邊防,重新回到了宋遼邊境。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宋遼再起爭端,遼人爭奪代州領地,楊文廣獻陣圖和攻取幽燕的策略,“未報而卒,贈同州觀察使”。可惜楊文廣還沒等到朝廷的批覆就死於任所,享年七十五歲。

據一些資料顯示,楊家從楊文廣死後,搬出了天波楊府,此後,宋史再無楊家後人的記載。也有人考證說楊文廣和楊宗保是一人,文廣字仲容,讀音類似宗寶,這隻說明北宋楊家知名的還是三代,小說中還是為藝術需要杜撰的。而楊門女將,就純屬文學作品的杜撰了, 也許歷史上有相應的參考原型,卻都跟真實的北宋楊家無關。

北宋楊家三代都是忠勇報國,所以,我們還是要繼續傳頌楊家將的故事,歌頌楊老令公的忠誠愛國之舉,弘揚愛國精神。


奕天讀歷史

歷史上真的有楊家將存在。史載,楊家祖孫四代,都是五代至北宋時戍邊御遼的優秀軍事將領。楊業的父親名叫楊信,是五代時抵抗遼軍入侵的名將。由於楊信在抗遼鬥爭中表現的有勇有謀且英勇頑強,劉知遠建立後漢時,特意委派他在麟州(今陝西神木)率軍抵禦遼軍,守衛北部邊防。

楊業在其父的影響、薰陶下,自幼習武,精於騎射,更有慷慨好義的精神。史載,後來他一共生了7個兒子。長子延朗,後改為延昭。楊延昭鎮守北方邊境長達20餘年,是一位能攻善守的傑出將領。延昭曾立下赫赫戰功,遼軍畏之如虎,稱他為“楊六郎”,其實他是楊家老大,並非排行老六。楊業的其餘六子,除延玉較早陣亡外,還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延彬。

楊家將的威名是由令公楊業打響的。楊業,有些史籍中稱為楊繼業,原籍麟州(陝西神木),後遷往太原。他原名重貴,原是北漢劉知遠麾下將領。由於他剽悍善戰,且有謀略,立功無數,人送綽號“楊無敵”。後劉知遠替他改名楊繼業。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率軍討伐太原,一舉滅掉了北漢政權,楊繼業歸降了宋,並改單名“業”,成了北宋帝國的一名邊將 。彼時,他已年過半百。宋太宗知悉他家族世代駐守北部邊境,熟悉那裡的山川地理、一草一木,於是派他任代州(山西代縣) 刺史,隸屬大將潘美麾下。

980年,遼軍大舉犯境,兵鋒已經抵近雁門關,消息傳到代州,楊業手下只有數千騎兵,沒有辦法和十幾萬來勢洶洶的遼國大軍硬拼。他帶領數百精悍的輕騎,從雁門關西側崎嶇山道繞到雄關以北,突然從遼軍背後殺出,宋軍如神兵天降,遼軍猝不及防,抱頭鼠竄,遼國駙馬蕭多羅被殺,將軍李重海被生擒,楊業出奇制勝,以少勝多,打亂了遼軍的部署和攻勢,取得了勝利。

楊業偷襲遼軍大部隊得手,宋北境形勢暫時穩定了下來。從此,楊家將的大名開始叫響,幾乎人人皆知。宋太宗給楊業升了官,並厚加賞賜,身為主將的潘美卻不高興, 因為楊業一戰成名,聲勢似乎已經蓋過了他。


公元982年,年僅12歲的耶律隆緒登基做了遼國皇帝。宋太宗見遼朝主少國疑,政局不穩,於是想利用這難得的有利時機出兵伐遼, 並想乘機收復“燕雲十六州”。

宋太宗親自指揮了這一次大規模的北伐軍事行動。不料,宋軍先勝後敗,並在高梁河遭遇遼國名將耶律斜軫和耶律休哥的夾擊,宋軍抵擋不住,紛紛敗退。宋太宗險些被耶律休哥俘虜,幸虧呼延贊、輔超等猛將及時趕到,拼死遮護,護衛太宗往南逃至涿州。高粱河以及岐溝關、拒馬河之戰,宋軍大敗虧輸、戰死、溺斃無數,損失慘重。值得一提的是,由潘美和楊業率領的西路宋軍,急速出雁門後,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收復了關北的廣大地區。在攻打應、朔二州時,楊業長子延昭任先鋒,他一馬當先,把強悍的遼兵打得鬼哭狼嚎並驚慌潰敗。幾路北伐宋軍中,就屬楊業的部隊戰績最為亮眼。

史載,雍熙三年(986年)正月,太宗再次詔議親征擊遼,企圖扭轉高粱河慘敗後屢屢捱打的被動局面,同時也為自己挽回一些面子。然而, 前次御駕親征以慘敗收場,特別是高粱河之戰險被遼軍活捉的遭遇,讓他餘悸未消,心裡也留下了陰影。參知政事李至上言勸阻,說京師乃天下之本,皇上不得輕離,命大將率隊出征,可以應對從容。太宗順水推舟,決定不再親自出馬,而是發動30萬大軍分東、中、西三路北上攻打遼國。曹彬、米信率東路軍出雄州,田重進率中路軍出飛狐,潘美、楊業率西路軍出雁門。

接戰初期,宋軍進展頗順,接連取得小勝。由於主帥指揮不當,各路軍協調不暢,缺少配合,遂紛紛慘遭敗績。楊業父子和潘美失聯,率殘兵在陳家谷孤軍奮戰,久不見援兵,他命楊延昭奮力殺出重圍,飛馬求援。遼兵漫山遍野圍過來,楊家將幾乎傷亡殆盡。楊業本人身負幾十處創傷,仍死戰不退,最後力竭被遼軍俘獲,他堅拒遼將威逼利誘,絕食三日而死(並非碰死在李陵碑上)。

楊業失援敗亡,宋廷大震。很多被收復的州郡復為遼軍佔領,宋軍功虧一簣,很是可惜。太宗痛失良將,下詔旌表楊業,並追認其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賜其遺屬布帛千匹。大將軍潘美,救援遲緩,監軍王詵,貽誤戰機,分別給予連降三級和革除軍職的嚴懲。

楊業死後,楊延昭仍然奮戰在抗遼第一線上,是大宋守衛北部邊境的一員名將。宋真宗曾特意召見過他,誇他不愧是忠烈之後,還對其厚加賞賜。史載,當時他擔任莫州(河北任丘)刺史。他愛兵如子,能團結部屬,與將士同甘苦,其軍隊紀律嚴明,英勇善戰,遼軍很害怕他,不敢輕易犯境。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後,兩方罷兵息戰,宋廷派楊延昭駐防保州(河北保定),後又被調至高陽關(河北高陽)鎮守。這幾處地方都是北宋的邊防重鎮。

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和他的爺爺、父親一樣,也是一位威震邊關、赤膽忠心的愛國將領。他曾經仔細擬定了一份收復失地的用兵計劃,連同詳細的作戰軍事地圖一同呈給了北宋朝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直到他去世,都沒有聽到宋廷的一丁點反響和回應。楊文廣的一片愛國苦心,猶如石沉大海,居然激不起一朵浪花。

楊家將祖孫三代楊業、楊延昭、楊文廣均是功勳卓著的北宋名將。他們的傳奇故事不光被記入正史,也在民間廣泛流傳。後世戲曲、演義小說中塑造的佘太君(楊業之妻姓“折”)、穆桂英、楊宗保等人的名字並未見諸於史冊,應是民間藝人虛構出來的人物,史上並無其人。


鐵馬冰河wu

在歷史上真的存在楊家將

楊家將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保衛國家,是人民安居樂業,英勇善戰,為宋朝立過無數戰功

據有關專家學者的考證:在《資治通鑑》中寫道,楊業的父親楊信是“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土豪,自為刺史”。也就是說在《資治通鑑》中確實有楊業的記載,但對其子嗣的記載以及事蹟不夠詳細。

大文豪歐陽修在《歐永敘集》卷二《楊琪墓誌》中寫道,“君諱琪(楊業的第一代孫)字寶臣,姓楊氏,麟州新秦人也。這一記載也證實楊家將在歷史上是有存在的

楊業是楊家將第一代,其名乃北宋宋太宗所賜,楊業本名叫楊崇貴,當時正處於五代的那個混亂而特殊的時代,年少英武的楊崇貴很受當時北漢劉崇的賞識,並將他視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

由於他的戰功卓越,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

在宋太宗征戰北漢時,劉繼業太原城頭苦戰防守,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知道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複本姓楊,單名業

楊業最後死於與遼國的戰爭中,楊業遇遼軍戰敗,身受幾十處傷,士兵都已陣亡,及時這樣仍然殲敵數十百人,戰馬也受了重傷,最後被遼軍生擒。其子楊延玉及其部將王貴等人皆戰死沙場,最後楊業絕食而死。


大武漢新媒體

有,還是真有,歷史的真實性大多在族譜中,楊氏族譜就記載很詳細,在古代,家譜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家族的聲譽,不僅能尋根敬祖,也承載著家國情懷,是家族的重要依據,是家族尊崇的回顧,是家族孝順的延續,是家庭和睦的基礎,更是家族的訓誡和教育,也是家族的規矩和法律。也是家族文明的承載和傳續。族譜是真實性強,不會弄假,否則沒法向後人交待。

史書,大多是官修,真實性有欠考慮,在宋代,重文抑武,武將很少記載,包括文官也分幫派,對歷史不僅掩蓋,還隨意篡改,就我發現蔡京、秦檜、史彌遠、賈似道都命親信對史書有過修改。

另外,我們這一帶過去就是幽雲十六州,幽州(北京),順州(順義),儒州(延慶),檀州(密雲),薊州(薊縣),涿州(涿州),瀛州(河間),莫州(任丘),新州(涿鹿),媯州(懷來),武州(宣化),蔚州(蔚縣),應州(應縣),寰州(朔州東),朔州(朔州),雲州(大同)。從地圖上看,也就是現在河北、山西北部,北京與天津的全部。這裡的好多地名都和楊家將行兵作戰有關,小時候也聽到過不少關於楊家將的傳說。出去遊玩,地名和傳說也增添了很多情趣。

楊家將主要寫了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父子三代,按照族譜,楊宗保也有。


德厚致遠

這個問題我之前回答過。楊家將在歷史上的確存在,但並不像戲曲和小說中說的那般。宋初一共出現過五大名將世家,分別是曹彬的曹家將,李處耘的李家將,種世衡的種家將,折從阮的折家將,以及楊業的楊家將。其中曹家、折家傳承最為久遠,世代為將,一直到北宋末。

楊家將起源於麟州楊氏,楊業最初效力於北漢,並被賜姓劉(北漢皇室姓劉),稱劉繼業,後宋太宗趙光義滅北漢,楊業歸降大宋,恢復楊姓。歷任鄭州刺史、代州刺史、雲州觀察使等職,雖為降將,但頗為重用。

楊業妻子為府州折氏(也就是折御勳和折御卿那個折家),應為身處亂世採取的政治聯姻,也就是我們說的佘太君。共有楊延昭(楊延朗)、楊延玉、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和楊延彬七子。

楊家將最為人熟知的自然是楊太公含冤而死、血戰金沙灘和楊門女將,不過這些大多屬於虛構或根據歷史事件改編而成。

一、關於楊太公含冤而死

公元968年,宋太宗兵分三路北伐,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西路軍主帥為大將潘美,楊業為副將;東路軍主帥為大將曹彬,崔彥進為副將;中路軍以田重為主將。東路軍和中路軍進展甚速,先後攻佔諸多軍事要地。

時值北遼國主年少,戰鬥持續順利的情況下導致北宋將領輕敵冒進,三路大軍逐漸失去了互為犄角相互支援牽制的作用。在北遼蕭太后及大將耶律休哥的部署下,東路軍和中路軍先後受挫大敗。

此時,西路軍監軍王冼、劉文裕依然堅持進攻,楊業反對,反被誣陷心懷不軌。無奈之下,楊業領兵出征,遼兵佯敗,王冼等人見遼兵敗退,為了搶功,立即揮軍追擊,潘美阻止不及,後果然中計,無奈之下只得撤退。

此時三路大軍均遇阻,趙光義於是下令大軍掩護已佔領的雲州、應州、寰州、朔州百姓內遷。楊業率不足萬人斷後,卻被遼軍十萬大軍圍困,遼軍圍而不攻,待潘美來救,潘美識破遼軍詭計,果斷掩護百姓後撤。遼軍等待三天不見援軍來救,於是下令進攻,楊業大軍全軍覆沒,楊業力盡被擒,後絕食而亡,二子楊延玉戰死。

此戰被戲說成分較大,但仔細分析卻經不起推敲。首先潘美貴為宋初名將,一生征戰,說他貪生怕死是不合適的,說他嫉賢妒能也不應該,否則也不會在軍中聲望頗高了,要知道宋初名將除了他潘美,可還有個和他旗鼓相當的曹彬呢。其次,此時趙光義登基不過十年,他繼位本就傳言頗多,名不正言不順,登基後便逐步罷免了趙普、高懷德等重臣,對於軍方的潘美、曹彬豈能沒有防範?我猜潘美雖為主將,恐怕也甚是忌憚監軍王冼和劉文裕的。最後,楊業戰死,趙光義也極為憤怒,但卻只降了潘美兩級,王冼和劉文裕卻被重處,顯然也是明白其中因果的。

二、關於血戰金沙灘

血戰金沙灘一戰戲說成分也很大,一戰之下楊家一門男丁幾乎全部戰死或被俘,但根據史料記載,卻並非如此。楊家自然也就不會出現所謂的楊家女將的故事了。

楊家將第二代較為出名的是楊業長子楊延昭(楊延朗),官至防禦使,後戰死。兄弟楊延浦、楊延訓官至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官至殿值。

楊家將第三代較為出名的是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官至防禦使。

楊家將第四代最為出名的是楊文廣之子楊懷玉。

三、題外話:宋初五大名將世家

楊家將就不另說了,只簡單介紹一下其餘四家。

曹家將:“北宋第一良將”曹彬,曹家大約是將門家風流傳最久的名將世家了。

第二代:曹璨、曹珝、曹玹、曹瑋、曹玘、曹珣、曹琮,都有將帥才,以曹璨、曹瑋最知名,尤以曹瑋為北宋第一流的名將。

第三代:為將者有:曹璨之子曹儀,曹瑋四子曹僖、曹倚、曹偀、曹倩,曹琮之子曹佺、曹修,曹玘之子曹佾及曹傅等人。

第四代:曹佾之子曹評在宋徽宗朝曾任馬軍副都指揮使,授節鉞;曹誘官至安德軍節度使,曾以樞密副都承旨的身份權勾當馬步軍司公事。曹誘之孫曹湜尚公主,繼為武職。曹璨、曹瑋及曹琮的後裔,也有統軍為將者,其中曹誦在宋哲宗、徽宗時,歷任馬、步軍司主官;曹琮之孫曹詩為駙馬,擔任武職。

特別值得提到的是,到北宋滅亡之際,曹氏後人曹曚仍為禁軍大將。曹氏為將,一直延續到南宋高宗時。可說與北宋王朝相始終了。

種家將:種家是宋代唯一的文臣出身而成名將世家的奇特家族,三代都是進士出身,文職起家,而終成名將。

第一代:種世衡,字仲平。乃種諤之父(即“老種經略相公”),种師道之祖父(即“小種經略相公”),重氣節,有才略。

第二代:種詁、種諤(老種經略相公)、种師道

第三代:種諤子种師道(小經略相公)

折家將:折家將起自五代時期的名將折從阮,原系鮮卑族拓跋氏之後裔(亦說党項或羌族人)。折家是雲中(今山西大同)大族,武將世家。

第一代:折從阮

第二代:折德扆(永安軍節度使)、折德願。傳聞佘太君便是折德扆之女。

第三代:折德扆之子折御勳、折御卿兄弟

第四代:最知名的為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兄弟

第五代:主要有折繼世、折繼祖、折繼閔等

第六代:以折克行最為知名,他隨名將種諤抵禦西夏軍隊,“與西人戰大小百七十遇,未嘗喪敗,擄獲鉅萬萬”(《折克行神道碑》記載)。“每出必勝,夏人畏之,益左廂兵,專以當折氏”(《宋史》)。

第七代:折可大、折可存、折可適、折可求等人。折可存曾隨童貫率軍鎮壓方臘起義和宋江起義;折可適隨種諤征戰,勇武多智,曾大破羌夏聯軍十萬之眾,是北宋西北邊境少有的大勝仗。

李家將:李處耘是宋初的樞密副使,為禁軍主要將領之一,位亞石守信。曾多次參與用兵。其次女為宋太宗皇后,諸子皆繼世為將,而以繼隆、繼和兄弟最有功。

第二代:李繼隆,潘美、曹彬同時期名將,史稱李繼隆“公二紀宿衛,四換節旄”,“功臣之號,凡三加焉”。李繼隆死後,與故相李沆、王旦同配享於宋真宗廟室。列入宋理宗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的北宋武將只有四人,李繼隆位列其中,另三人是曹彬、潘美、曹瑋。可見其功勳卓著。

李繼隆之弟李繼和長期鎮守邊陲,在宋真宗朝出任殿前都虞侯,領端州防禦使。李繼隆另一弟繼恂,官至洛苑使、順州刺史。

第三代:其中李繼隆之子昭亮,“四歲,補東頭供奉官”。歷北方前線守將,遷步軍及殿前副都指揮使等要職,成為又一代禁軍大帥。李昭亮之子惟賢,歷知冀州等,領遙郡團練使。李繼隆從子昭遜,至供備庫使。


香茗史館

楊家將的故事,是有原型的。五代時期,北漢有名大將,姓楊名重貴,被北漢國主劉崇賜姓名為劉繼業。後來宋滅北漢,劉繼業拼死抵抗,最終被招降。宋太宗知道他英勇善戰,對其相當賞識,讓他恢復原姓,名業。但是人們習慣上還是叫他繼業,也就是楊家將中的楊老令公。

楊業歸宋之後,主要在潘美(傳說中的潘仁美)手下工作,駐兵雁門,防禦北方的遼國。潘美是宋朝的大將,宋軍攻南漢、滅南唐、徵北漢,他都是獨當一面的統帥。楊業和潘美的合作,一開始還是不錯的。太平興國五年,遼軍十萬進犯,楊業率數百精騎繞至敵後,與潘美大軍合擊,大敗遼軍。兩年後,他與潘美再次擊破來犯之敵,斬首三千,而且乘勝追擊,直入遼境,破壘三十六,俘獲遼民萬人、牛馬五萬。

雁門大捷,樹立了“楊無敵”的威名。遼軍一見楊業的旗幟,便自動退卻。相比之下,統帥潘美反而沒有他那麼風光。潘美當然是有失落感的,甚至還採取過不光彩的手段。據史料記載,當時“主將戍邊者”多嫉妒楊業,有人寫密信給皇帝,訴說楊業的種種不是。這也是為尊者諱,主將當然就是潘美。宋太宗把這些密信都原封不動地轉給楊業,以示信任,但也沒有對寫密信的人進行批評或懲罰。這是統治者慣用的手段,讓下屬互相牽制,爭風吃醋。如果幾個下屬真的團結起來了,他反而不放心。

雍頤三年,宋太宗決定大規模北征,收復幽雲故地。宋軍兵分三路,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出雁門關,目標是攻取關外諸州,並與中路軍會合。戰爭前期,宋軍進展順利,西路軍連克寰、朔、雲、應等重鎮。但是,遼軍採取誘敵深入、斷其糧道的戰術,扭轉了戰局。宋軍東路軍潰敗,中路軍撤退,西路軍則奉命掩護關外居民遷入內地,形勢相當不利。

在這種形勢下,楊業以為遼軍勢大,不可爭鋒。但是監軍王侁卻指責楊業怯懦,逼其出雁門正面迎敵。統帥潘美,此時雖然沒有支持王侁,卻在一旁默不作聲(真是老奸巨滑)。楊業無奈,只得出戰,臨行請求潘美在陳家谷兩側埋伏弓弩手接應。

在遼軍優勢兵力的攻擊下,宋軍慘敗。楊業且戰且退,退到陳家谷時,手下只餘百人,而約定好的弓弩手不見人影。不只是弓弩手沒有,整個潘美大軍都早就撤走了。楊業仰天長嘯,苦戰不休,最後被遼軍俘虜,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的兒子楊延玉,也戰死在陳家谷。

楊業父子的死訊傳來,朝野無不憤慨。皇帝對這件事的處置,是將王侁除名配金州,潘美“降三官”(降了檢校太師等虛銜,等於罰酒三杯)。這樣一來,老百姓的議論就更大了。關於楊業父子的傳說,在北宋便開始變得有富有戲劇性,逐漸形成了膾炙人口的楊家將故事。

事實上,楊業也確實有七個兒子,除延玉外,其餘六人為延朗、延浦、延訓、延壤、延貴和延彬。但是,並不像傳說中那樣全部上過戰場,更不存在當了番邦附馬的楊四郎、出家當了和尚的楊五郎、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楊七郎。正史中主要記載了楊延朗。他應該是楊業的次子,因為避皇帝祖先的諱改為楊延昭。楊業生前,最看重楊延朗,常帶他參加重要戰鬥。楊業戰死後,他還繼續領兵打仗,威震西北,人稱楊六郎,很有可能是因為在堂兄弟中排行第六。

楊延朗的兒子楊文廣,子承父業,長期與西夏作戰,也是一代名將。但是在傳說中,楊文廣變成了楊延朗的孫子、楊宗保的兒子。事實上,並沒有楊宗保這個人。既然沒有楊文廣,也就沒有穆桂英的事了。楊門女將,包括佘老太君,都是杜撰。故事為什麼要這麼編呢?突出“慘烈”兩個字。想想看,一家大老爺們都為國戰死了,連老太太、兒孫媳婦、燒火丫嬛都上了戰場,這不叫“鞠躬盡瘁,死而不已”嘛!其實,楊業祖孫三代為國殺敵的故事,不用藝術加工,已經足夠震撼。我倒是更希望看到好人有好報,楊家子孫至少在宋朝能夠過上好日子的故事。


龍鎮

楊家將還是有的,老令公的確也有七個兒子,但和他一同戰死的只有二兒子楊延玉,戲劇小說中的楊六郎應該是長子楊延朗,做過防禦使,其他兒子因為老令公的殉國被朝廷奉贈官職,但在歷史上的名氣並不大。算得上名將的只有楊令公和長子楊延朗。楊令公也不叫楊繼業,而是叫楊業,原來在北漢為將,後歸順大宋。潘仁美原名叫潘美,是北宋名將,宋朝的開過老臣。潘美對楊業的死負有一定責任,但不存在刻意陷害的事情。

老令公楊業戰敗後絕世而死

古代軍隊中都有皇帝委派的監軍,表面上看他們不參與軍事決策,但因為身份特殊,主將大多掣肘與監軍,楊業父子陳家谷一戰全軍覆沒,直接責任人就是監軍王侁,但潘美作為主將,沒有臨危決斷,而是跟著王詵的意見走,導致楊業和次子楊延玉陣亡,兵敗陳家谷。為此王詵被免職,潘美連降三級,但很快又官復原職。

潘美,北宋名將,滅南漢立大功,盛橋兵變的策劃者之一

楊業的幾個兒子中,以長子楊延朗(楊延昭)最為出名,長期鎮守邊關,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為“鐵遂城”。宋真宗稱讚他“治兵護塞有父風”。楊延朗在遼軍中名氣也很大。在古代有星野分疆的地理描述方法,他們把天上的星象和地理劃分進行對應。是古代記述地裡的一種常見方式。楊延朗本來是楊業的長子。但遼國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和楊延朗鎮守的位置對應,就認為楊延朗就是六郎星下凡,所以稱其為楊六郎。楊六郎有三個兒子,楊傳永、楊德政、楊文廣,後來也做了官,小說中的楊宗保並不存在,楊文廣不是楊六郎的孫子,而是六郎之子。

楊業長子楊延朗(楊六郎)

楊業其他兒子也都在宋朝做官,楊延浦、楊延訓,官任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官任殿直。歷史上的名氣不大。


山野論史

歷史上真的存在楊家將,只不過不像演義裡那麼傳奇。楊家將第一代楊業,原名楊重貴,又名劉繼業。原是北漢人,驍勇善戰,戰績卓越,被稱為北漢第一猛將。劉崇對楊業十分賞識,收為義孫,賜名劉繼業。


北漢滅亡後,劉繼業歸順北宋。宋太宗知道劉繼業的威名,所以封他為左領軍大將軍。從此,劉繼業改回楊姓,單名為業。注意,楊業並不是投降北宋,而是北漢滅亡後,才歸順的北宋。從此,楊業把畢生精力都放在了對抗遼國上,最後被俘,絕食三日而亡。

其長子楊延昭也是一員猛將,到了他這一輩,宋朝與遼國的形勢趨於緩和,楊延昭主要對遼進行防禦戰爭,維護邊疆穩定,深受百姓愛戴。而楊延昭在《楊家將》中是楊業第六子,其實是長子。



到了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時期,宋朝已經與遼議和。雖然楊文廣依然存留著祖上對於統一北方的遠大理想,但是已經無用武之地,如此抱負更是難以施展。此後,一直到北宋滅亡,楊家都沒有再出什麼厲害的人物,所以他們慢慢搬離了天波府,而天波府也逐漸淪為了楊家的祠堂。一代忠良世家就此沒落。


歷史密探


歷史上真的是有楊家將的,不過並沒有小說和戲曲中傳的這麼厲害。

楊家將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亂世,尤其是民族矛盾日趨尖銳,楊家幾代人為了保衛國家主權,英勇奮戰,浴血戰場,使得“契丹畏之,望見業旌旗即引去”。

楊家將精忠報國,嘔心瀝血,三代人為保衛國家,拼死抗敵,這三代人分別是楊業、楊延昭、楊文廣。

第一代:楊業


楊家將的第一代代表人物是楊業,楊業原先是北漢名將,北漢滅亡之後,他歸降北宋。宋太宗念其領軍有方,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等職,命他防範遼國。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在一次戰役中,楊業和潘美約定,讓潘美在陳家谷部署兵馬接應,他則前去迎敵。

但是楊葉力戰數日,轉戰到陳家谷,沒有看到接應的人馬。再次率領部下迎敵。後來楊業身受幾十處傷,最後被遼軍生擒,最終絕食三日而亡。

第二代:楊延昭


楊家將的第二代代表人物是楊業的第六個兒子楊六郎楊延昭,楊延昭子承父業,任務同樣是抵禦遼軍。

公元1004年,宋真宗將楊延昭的兵馬增加到上萬人,如果遼國侵犯,准許他便宜行事。澶州之役中,楊延昭帶領人馬進入遼國境內,攻破古城,取得了很大的戰果,並且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

在公元1014年,楊延昭因常年領兵作戰,猝死在邊關。

第三代:楊文廣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也是楊家將的第三代傳人,身為名門之後,楊文廣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

在多次的戰役中,楊文廣斬殺了很多敵人,受到宋英宗的多次嘉獎,在一次與遼國的邊界糾紛中,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但是還沒等到朝廷的迴音,他就死在了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為同州觀察使。

正是因為楊家這幾代人,為了大宋王朝,不畏艱難,驍勇作戰,為了保衛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所以楊家將才能成為歷代人民傳頌的英雄,在小說和戲曲中將其美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