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老人低溫下長眠,中國第二例整體人體冷凍在濟完成

2018年6月19日14:30,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銀豐研究院”)內,十多名至親透過玻璃窗探望72歲的慈愛老人劉女士,她剛剛結束程序降溫、安詳地躺在睡袋中,即將被轉移到-196℃的液氮罐中保存。她是中國整體人體低溫保存第二例,同時也是銀豐完成中國異地誌願者轉運及人體低溫保存的首例。

“您永遠不會忘記我們的,但因為腦放療的原因,有時也忘事,我還是提醒您一下。”小兒子為了不讓母親忘卻現在的記憶,含淚寫下期盼喚醒母親未來記憶的信。這封信也隨著劉女士一併被保存,期待未來科技發達進行復活後,當母親看到這封信,能想起如今隔窗望著她的至親們。

72歲老人低溫下長眠,中國第二例整體人體冷凍在濟完成

家屬最後探望。 銀豐供圖

她一直想捐獻遺體用於醫學研究

“老伴兒啊,你的願望實現了!”望著隔離窗內與自己相守相愛53年的妻子,73歲的周老先生泣咽難抑。同他一起望著老妻的還有四個兒女和小孫女等十幾人。

劉女士的願望是2017年夏天產生的。那時,她小兒子在網上看到了“山東銀豐完成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消息,然後告訴了父親周老先生——他和父親都知道,已經罹患肺癌多年的母親,一直唸叨想捐獻遺體,供醫學研究。

同年11月,劉女士老人的小女兒聯繫到銀豐研究院,通過現場參觀和諮詢,瞭解了人體低溫保存研究計劃、參與條件和法律程序等;隨後,小女兒又陪同周老先生和哥哥前往銀豐研究院,進一步溝通具體實施步驟和細節,簽署了參與研究計劃的相關文件。

“我和老伴生活了五十多年,她是個普通工人,一輩子不講吃不講穿,樸實善良。”周老先生說,在他們居住的區域,知道他老伴名字的人不多,但是很多人都知道那個樂於幫助別人的“劉大辮子”。

“她一直樂於助人,懂得奉獻,捐獻遺體用於科學研究是她想做的一件善事。”周老先生表示。妻子一直有這個想法,曾與他商量,“我也和孩子們商量了,一致支持這個重要的決定”。

進行病情評估後的半年來,銀豐研究院與其家屬一直保持著適時溝通,老人的各項生理指標相對穩定。

個別生理指標異常,專家24小時待命

“老人的個別生理指標出現異常……”2018年6月13日,銀豐研究院接到病人家屬的電話通知。

所謂“ECMO”即體外膜肺氧合的英文簡稱,在心臟手術期間,體外循環可以短期完全替代心肺,而可以實施心內直視手術。同時,在心臟手術室快速建立的體外循環後搶救成功率非常高。類似於體外循環,但相對操作簡便快速。

她在生命支持系統保護下送至濟南

72歲老人低溫下長眠,中國第二例整體人體冷凍在濟完成

臨床響應專家進行手術。  銀豐供片

72歲老人低溫下長眠,中國第二例整體人體冷凍在濟完成

病人轉至救護車進行異地轉運。 銀豐供片

老伴稱將來也會選擇這條路

與生活日報去年報道的銀豐研究院實現我國第一例整體人體低溫保存相似,隨後的數十個小時中,他們先後進行了血液置換、冷凍保護劑灌注和程序降溫等步驟。

19日14:30是劉女士老人被轉移到液氮罐中的最後程序,十餘位家屬隔著玻璃窗見證她被轉移到-196℃的液氮罐中的過程。

周老先生雙手撐住玻璃流著淚輕聲呼喚老伴的名字;小兒子顫抖著手,用手機記錄下這短暫的瞬間。多年為媽媽求醫問藥四處奔波的大女兒流著熱淚說“媽媽,您永遠和我們在一起!”

“這是她最好的歸宿,我還可以再看到她。”周老先生喃喃自語地說。

平復了情緒,周老先生回憶起劉阿姨此前常對他說的話,“人走了,一把灰兒也就那樣了。如果對科學、醫學有貢獻有好處,才更有意義。不管什麼事兒,總得有人走到前面,你也不走,我也不走,科學是不會發展的。失去了她,我很悲痛,同時我也佩服她,崇敬她,更想念她。”

周老先生說:“既然老伴這樣選擇了,將來我也會選擇這條路。”

劉女士的小女兒說,“我們對低溫醫學研究取得巨大的進步和人體組織器官低溫保存與復甦研究很認同,科學有成熟的一面,有不確定的一面,有人投入進去,才有發展。母親愛我們的這個家庭,是小愛。如果(現在做的)對科學有幫助,這是大愛。”

相關鏈接

中國首例整體人體低溫保存一週年,志願者保存狀態穩定

去年,生活日報報道了2015年5月,年僅47歲的展女士被確診為左肺上葉肺癌晚期並多發淋巴結及右腎上腺轉移救治無效後逝世,並捐獻出遺體用於科學研究,並於5月10日,被成功轉移至零下196℃的液氮保存罐中進行長期超低溫保存。成為我國首例整體人體低溫保存者。

提到人體低溫保存,很多人首先會質疑其倫理性、合法性。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春生介紹了該院在法律資質和符合倫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包括獲山東省衛計委批覆的遺體接受站資質等。據悉,未來研究院將吸納知名法學專家成立倫理委員會指導研究計劃和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