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持續下跌,養殖戶究竟該何去何從?

現在處於消費淡季,豬肉走貨量減少,豬價偏高,難道是因為豬少了???

1.生豬生產絕對過剩

環保趨嚴,南方禁養;散戶退養,母豬減少;公開的母豬存欄數據一直下降;……各種媒體連篇累牘生豬存欄在大幅下降的信息。理論上母豬少、仔豬就少,生豬存欄降、出欄豬就少,豬價應該越來越高。可實際上豬價不僅沒有升高反而深深跌至成本線以下。

殊不知,禁養的都是養殖量相對較小的水網地理區域,傳統生豬養殖優勢區域正在大力擴產;退養的都是幾十頭以下的小散戶,規模化養豬場戶比例越來越高,大型養豬企業產能越來越大;母豬存欄數據下降,主要是養豬場戶規避環保稅瞞報的結果,加之飼養管理技術的提高,實際上母豬每年提供的斷奶仔豬頭數、出欄肥豬頭數都在顯著上升,母豬生產成績更高。

生豬生產絕對過剩,供大於求,這是豬價走低的內因。

2.豬肉產量相對過剩

生豬生產過剩,直接導致豬肉產量過剩;加之趨向於養大豬、超大牛豬,標豬出欄均重由以前90~110公斤上升到100~120公斤,單產顯著增加。

再者,進口豬肉量呈數十倍猛增,走私肉十分猖獗,豬肉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

肉多,肉價自然便宜,在農貿市場豬肉供貨充足的同時,也拉低了豬價,這是豬價低的外因。

3.消費水平低於預期

近年來,我國人們生活水平得以快速提高,豬肉主導餐桌上副食品的指數在逐漸下降,並且牛肉、羊肉、禽肉、魚肉等其它替代品也越來越多,對豬肉的消費需求逐漸變少,實際人均豬肉消費水平低於國家公佈的標準,間接導致豬肉過剩。

4.屠宰企業聯合壓價

國家實施定點屠宰,取締小刀手,其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確保肉食品安全。但是在定點屠宰多年運作下,屠宰企業已經形成壟斷行業,一家獨大,對生豬收購價格和豬肉批發價格的話語權逐漸加重。

為了有效止損,我們具體分析下:

1、要考慮豬早出欄或晚出欄飼料的消耗

理論上,飼料的消化能大概佔總能的82%左右,代謝能約為消化能的96%左右,肥豬淨能約佔代謝能的75%左右。淨能再減去維持淨能,真正用於生產的淨能約佔飼料總能的約50-60%(飼料總能-糞能-尿能-氣體能-熱增耗-維持淨能)。

假設一頭肥豬體重達到135公斤,仍在進行飼養,肥豬每天的採食量約4公斤,那麼真正用於生長的飼料約為2-2.4公斤。即每延長一天,每頭豬要浪費1.6-2公斤飼料。如果壓欄2個月,則浪費至少96公斤飼料,每公斤飼料2.6元,則至少浪費約250元以上。

2、要考慮體重過大超肥導致收豬價格下浮風險

在部分省區,一些收豬經紀人對超肥豬進行壓價,超肥豬比標準豬要少賣0.2元/斤,即少收入350(超肥體重)×0.2(平均差價)=70元/頭。

3、要考慮超期育肥,脂肪沉積,料重比加大

一般250斤以後增加1斤體重多耗0.5斤標準料,額外開支即100×0.5×1.3=65元/頭。

4、要考慮人工、水電等管理成本等

每頭豬投資約1500元,延長2個月的利息,豬病、欄舍折舊、水電、人工等等,要增加50元每頭。例如,一個勞動力養300頭超大肥豬,每月3000元工資,兩個月合計工資6000元,則分攤到每頭豬上的人工成本就是20元/頭。

四項合計250+70+65+50=435元。分攤到肥豬上,每斤增加成本約1.1元。

通過以上分析,顯然,如果現時的豬價是5.3元/斤,肥豬晚出欄兩個月,後期的豬價若能回升到6.4元左右晚出欄或壓欄才有意義(但又有誰能保證準確預測兩個月後的豬價呢?),否則,壓欄或晚出欄除了增加風險,僅僅是增加成本的徒勞之舉。

採用的對策:

應對持續近半年的價格下降,止損辦法就是賣掉產能不好的母豬來降低成本。目前,農場內的母豬已從去年的60多頭下降到40多頭。還是要維持一定的母豬量,這樣才能保證農場裡隨時有育肥豬,不然等行情回升的時候,農場沒有育肥豬可以出售,會錯失良機。在豬價低迷期還能賺錢,還有一個秘訣:通過提高養殖技術提升母豬產能。因為養殖一頭母豬成本是每年固定5000元左右,普通母豬一年生產20頭仔豬,而他們公司可以讓母豬每年生產25頭健康的仔豬,這樣就從另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在某種程度上對沖了價格下降的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