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持续下跌,养殖户究竟该何去何从?

现在处于消费淡季,猪肉走货量减少,猪价偏高,难道是因为猪少了???

1.生猪生产绝对过剩

环保趋严,南方禁养;散户退养,母猪减少;公开的母猪存栏数据一直下降;……各种媒体连篇累牍生猪存栏在大幅下降的信息。理论上母猪少、仔猪就少,生猪存栏降、出栏猪就少,猪价应该越来越高。可实际上猪价不仅没有升高反而深深跌至成本线以下。

殊不知,禁养的都是养殖量相对较小的水网地理区域,传统生猪养殖优势区域正在大力扩产;退养的都是几十头以下的小散户,规模化养猪场户比例越来越高,大型养猪企业产能越来越大;母猪存栏数据下降,主要是养猪场户规避环保税瞒报的结果,加之饲养管理技术的提高,实际上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出栏肥猪头数都在显著上升,母猪生产成绩更高。

生猪生产绝对过剩,供大于求,这是猪价走低的内因。

2.猪肉产量相对过剩

生猪生产过剩,直接导致猪肉产量过剩;加之趋向于养大猪、超大牛猪,标猪出栏均重由以前90~110公斤上升到100~120公斤,单产显著增加。

再者,进口猪肉量呈数十倍猛增,走私肉十分猖獗,猪肉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

肉多,肉价自然便宜,在农贸市场猪肉供货充足的同时,也拉低了猪价,这是猪价低的外因。

3.消费水平低于预期

近年来,我国人们生活水平得以快速提高,猪肉主导餐桌上副食品的指数在逐渐下降,并且牛肉、羊肉、禽肉、鱼肉等其它替代品也越来越多,对猪肉的消费需求逐渐变少,实际人均猪肉消费水平低于国家公布的标准,间接导致猪肉过剩。

4.屠宰企业联合压价

国家实施定点屠宰,取缔小刀手,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确保肉食品安全。但是在定点屠宰多年运作下,屠宰企业已经形成垄断行业,一家独大,对生猪收购价格和猪肉批发价格的话语权逐渐加重。

为了有效止损,我们具体分析下:

1、要考虑猪早出栏或晚出栏饲料的消耗

理论上,饲料的消化能大概占总能的82%左右,代谢能约为消化能的96%左右,肥猪净能约占代谢能的75%左右。净能再减去维持净能,真正用于生产的净能约占饲料总能的约50-60%(饲料总能-粪能-尿能-气体能-热增耗-维持净能)。

假设一头肥猪体重达到135公斤,仍在进行饲养,肥猪每天的采食量约4公斤,那么真正用于生长的饲料约为2-2.4公斤。即每延长一天,每头猪要浪费1.6-2公斤饲料。如果压栏2个月,则浪费至少96公斤饲料,每公斤饲料2.6元,则至少浪费约250元以上。

2、要考虑体重过大超肥导致收猪价格下浮风险

在部分省区,一些收猪经纪人对超肥猪进行压价,超肥猪比标准猪要少卖0.2元/斤,即少收入350(超肥体重)×0.2(平均差价)=70元/头。

3、要考虑超期育肥,脂肪沉积,料重比加大

一般250斤以后增加1斤体重多耗0.5斤标准料,额外开支即100×0.5×1.3=65元/头。

4、要考虑人工、水电等管理成本等

每头猪投资约1500元,延长2个月的利息,猪病、栏舍折旧、水电、人工等等,要增加50元每头。例如,一个劳动力养300头超大肥猪,每月3000元工资,两个月合计工资6000元,则分摊到每头猪上的人工成本就是20元/头。

四项合计250+70+65+50=435元。分摊到肥猪上,每斤增加成本约1.1元。

通过以上分析,显然,如果现时的猪价是5.3元/斤,肥猪晚出栏两个月,后期的猪价若能回升到6.4元左右晚出栏或压栏才有意义(但又有谁能保证准确预测两个月后的猪价呢?),否则,压栏或晚出栏除了增加风险,仅仅是增加成本的徒劳之举。

采用的对策:

应对持续近半年的价格下降,止损办法就是卖掉产能不好的母猪来降低成本。目前,农场内的母猪已从去年的60多头下降到40多头。还是要维持一定的母猪量,这样才能保证农场里随时有育肥猪,不然等行情回升的时候,农场没有育肥猪可以出售,会错失良机。在猪价低迷期还能赚钱,还有一个秘诀:通过提高养殖技术提升母猪产能。因为养殖一头母猪成本是每年固定5000元左右,普通母猪一年生产20头仔猪,而他们公司可以让母猪每年生产25头健康的仔猪,这样就从另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在某种程度上对冲了价格下降的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