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勝劣汰 量化私募迎來發展新階段

國內量化私募發展經歷了起起落落。經過2014年以前的探索和萌芽期,2015到2016年開始野蠻生長。2017年開始,量化私募表現受到質疑,也由此進入一輪優勝劣汰。在業內人士看來,策略同質化嚴重,模型過擬合風險較大是主要的問題所在。儘管今年部分策略表現有所改善,但量化投資大顯身手尚需時日,行業洗牌仍在繼續。

熬過“寒冰期”

迎來“量化大年”?

2017年被認為是量化私募的“小年”,有業內人士甚至將這一年稱為“寒冰期”。

凱納資本合夥人陳曦直言,2017年,行業進入加速淘汰期,一方面很多策略不適應市場環境,同時市場資金面也出現拐點。

也有人士認為,2017年很多量化工具被限制,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一些策略的發揮。

易善資產表示,從模型的有效性和盈利能力角度來看,最困難的時候往往是市場結構發生變化的時候。過去兩年,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近十年甚至本世紀以來鮮有的結構性變化,這些因素給量化交易帶來了很多幹擾和噪音。

今年以來,量化私募表現有所回暖,Alpha策略整體超額收益表現提升,CTA策略也有不錯的表現。行業是否就此迎來曙光?淘利資產董事長兼首席投資總監肖輝認為,2017年,市場中性策略受到影響,下半年有所恢復,今年以來表現不錯,從現有趨勢來看,2018年量化投資苦盡甘來可以期待。

申毅投資董事長申毅表示,今年開始,很多量化策略私募機構認清形勢,嘗試量化選股,向股票類基金的主流靠攏,對原來傳統的擇股、擇時提出挑戰,投資資金的來源、投資風格的適應性等都有很大的空間。

千象資產創始合夥人陳斌對量化策略的前景同樣相當樂觀,在他看來,量化方法不存在失效的問題。去年很多量化工具被限制,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策略的發揮。但不依賴這些工具的策略,比如指數增強,在2017年仍表現得很好,能夠和主動管理的股票多頭相媲美。可見,量化策略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不過,雙隆投資總經理馬俊表示,現在還很難講量化私募已經度過了艱難時刻。量化私募都比較年輕,多數機構成立時間不超過三四年,還處於一個不太穩定的狀態。

經過了2015年前後的發展黃金期,量化投資規模迅速擴大,但相比海外同類機構,中國量化私募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目前的掣肘太多,量化私募投入較大,需要更多努力和堅持,前景在於進入更寬廣的市場。”肖輝說。

行業洗牌繼續

百億私募也被淘汰

風口過後往往就是洗牌階段,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量化私募依然在洗牌階段。陳曦表示,此前量化行業存在貝塔,不管模型好壞都能賺錢。現在量化私募如果模型不夠好、策略不夠穩健,就很難活下去。而做得好的私募,可以吸引到大量資金。

在馬俊看來,被淘汰的公司多屬於治理不完善,運行模式不可持續的類型,他們主要靠主觀判斷市場,策略單一,不能適應複雜的市場環境。馬俊認為,行業經歷這一輪大的優勝劣汰,短期的陣痛在所難免,但這是量化行業提升競爭力和投資水平的必經階段。對於量化投資來說,投資邏輯和投資紀律並不是問題,關鍵還是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

陳曦認為,能夠留存下來的私募,尤其是那些逆市成長、規模還在擴張的私募,都具有非常強的研究能力,策略的超額收益也很穩定。

肖輝表示,量化投資需要的是思考和勤奮,金融邏輯和技術,大數據和智能處理,風控和細節決定了最後能走多久和多遠。風險控制是私募的生命線,做好風險控制,不斷優化模型,提升策略效果,使產品表現處於同行前列,才能在危機中存活。

面對行業變化,不少私募在積極自我調整。肖輝表示,在行情出現變化時,要加強有效的風險控制,不斷優化升級策略,優化各個環節流程,開發新的不同策略線,增加策略廣度。“目前部分做高頻策略、量價因子的量化私募,容易出現規模瓶頸,應該錯位競爭,把策略放在基本面因子,收益雖然不如前者高,但是資金容量更好,收益比較穩定。”陳曦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