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喝酒的感覺是怎樣的?

一個人喝酒的感覺是怎樣的?

今天寫的純屬信筆由韁,聊聊一個人喝酒的感覺。

自古講究詩酒風流,聞一多先生在西南聯大上課那會,總會邊敲著桌子,邊和著節拍唱到:“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當然,名人說多喝酒那是風流,小人物沒事整下可能被人說成酒瘋。

拋開那些名人的話,單聊聊喝酒,不用附庸風雅,不必用餌引魚上鉤,喝酒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層次的表達,客從遠方來,無酒不成席,要不怎麼表達深情厚意?

良辰佳節,無酒不歡,怎麼來得歡快愜意?喪葬忌日,無酒少韻味,怎麼表達哀傷腸斷?蹉跎困頓,無酒來消愁,又何以一吐寂寥憂傷?即便春風得意,無酒提興致,怎麼抒發豪情壯志?

誰讓酒這東西雖然不好喝,但灌到嘴裡,進到胃裡,一化學反應,能讓人骨軟筋麻、一瞬痛快,忘卻了煩惱事,提振了精神氣,雖然醉裡看花花尤美,可憐醉眼免不長,但狗熊變英雄,哪怕只是一時的事,樂得舒坦,爽得徹底。

一個人喝酒的感覺是怎樣的?

古龍好酒,筆下塑造了一眾嗜酒如命的狂徒,而且還頗有道理地告訴人們,人生有兩件事很重要:“佳人不可唐突,好酒不可糟蹋”。你要是吃醋了,不妨來喝點酒,醋能解酒,酒也能解醋。

金庸不嗜酒,號稱從未醉過,其實他喝得少,當然不會醉,但他筆下了也出了千杯不醉的大俠,金庸的解釋是:“我不會喝酒,所以把喬峰寫得酒量特別好”。可見,無論是寄意於物,還是借景抒情,都離不了酒。

而且自古以來,我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很多事都是在酒桌上的酒酣腦熱中促成的,酒壯人膽,亦卸人妝,能讓人淪陷在情感的最真處,而後原形畢露、丟掉面具,再加上個口無遮攔、無所顧忌,那就水到渠成了。

人畢竟是群體動物,有宴必置酒,無酒不成席,喝酒也各有理由,為名為利為前程,為己為他為親朋,說到底,還是一個人喝酒的感覺是最純粹的,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

我想很多人都有過一個人喝酒的時候,原因不外乎兩種,一種是找不到能陪自己喝酒的人,但興致上來,忍不住,索性一個人獨酌。

還有一種是不想被別人打擾,一個人清清靜靜的,想喝多少,沒人干涉,也不用在乎別人的感受,喝多喝少全在自己,落得個自由。

一個人喝酒的感覺是怎樣的?

見過深夜裡一哥們在大街上獨自喝酒的樣子,面前一排酒瓶,旁邊還放著一箱,時不時地撥弄著手機,然後又猶猶豫豫地繼續把著酒瓶子灌自己。

一個人喝酒就是這樣,可能沒有菜,更沒有什麼標準了,不用端著拿著,把寂寞喝乾,把孤獨嚐盡,把幽怨嚥下,把眼淚融進,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自己也一個人喝過酒,隨便弄點下酒菜,放點喜歡的音樂,要不重溫下經典影片,一杯杯下了肚,慢慢地耳熱眼花,放縱點沒準會搞個頭重腳輕,最後栽倒在床上,睡他個昏天黑地。

一人飲酒,少了斗酒猜拳,沒了行令作詩,但自斟自飲的獨樂樂,有時候比觥籌交錯的與人樂樂更來得舒坦,何況我們有酒,但故事不是誰都願意聽。

許世友將軍說了:“冷酒傷肺,熱酒傷肝,沒酒傷心,戒飯可以,戒酒不行”。酒可以助興,也可以消愁,可用來裝瘋賣傻,也可抵禦世俗風寒。

而一個人喝酒,大抵喝下去的是酒,咽不下的卻是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