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关系,都会死于距离和三观

01

前段时间,有个发小结婚了。

这个消息,我竟然是通过其他的朋友才知道的。

想着好久没有跟发小聊天了,于是便私信她,聊聊最近生活的日常。

我飞快地在输入框里打了一串字,后来觉得不妥,便一一删掉。

只留下四个字:新婚快乐。

那边也不咸不淡地回应着:谢谢。

放下手机,心里突然有点难过:

  • 曾经一起长大、无话不谈的朋友,是怎么渐行渐远,最后只剩点赞之交了?
再好的关系,都会死于距离和三观

想起之前看过的美剧《破产姐妹》,Max和Caroline同甘共苦。

有一集Caroline决定搬出Max的公寓时,她向Max保证自己还会是Max永远的好朋友,Max却说:

分开后的第一周,我们可能还会挤出时间每周末一起喝一杯咖啡。

过了几周你就有别的事情不来,我也有事情不来。

然后接下来的六十年我们都不会再见面。

距离太远,有时候产生的不再是美,而是隔阂和疏远。

02

很多朋友只是当时因为共同的环境、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理想而在一起。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在变换不同的人生场景。

上学、上班、换工作,换住址,和曾经的很多朋友都只能通过手机来联系。

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也慢慢地找不到共同话题。

从最初的星标朋友、置顶聊天,到最后连赞都懒得点一个,社交软件清楚地记录了友情变淡的过程。

张爱玲年少时,有一位好友名叫炎樱,两人影形不离,亲密无间。

炎樱多次出现在张爱玲的笔下,她的文字中处处透露了,对炎樱的认可。

后来,两人先后到了美国,一开始来往密切,后来却发生了变化。

两人各忙各的,相处平淡,不怎么沟通。

因为生活鲜有交集,也不再爱聊从前的事情,于是渐行渐远,不再来往,向背而去。

每个人的交际圈,都会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不断扩大。

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会有人不停地进出,不是他退出你的生活,就是你选择不再联系他。

龙应台说: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

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

03

除了距离之外,三观的变化,也会让人的关系变得疏远。

她前几天采访到了一个很欣赏的设计师,深夜写完稿后激动不已,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打电话跟朋友分享。

再好的关系,都会死于距离和三观

04

我记得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这样的:交朋友,要不要“门当户对”?

再好的关系,都会死于距离和三观

在过去“门当户对”,大多指的是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相当。

而在今天这种网络发达,人际交往成本低的时代,我们口中的“门户”,可能指的就是三观、精神高度等等。

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结交的朋友,可能看上去是自然而然成为朋友的。

但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交友标准。

那些和我们合不来的,没有共同话题,从而被我们“淘汰”掉的人,其实就是被我们心中的“门户”拒之门外。

再好的关系,都会死于距离和三观

莫洛亚在《论友谊》中说:

友谊是自由选择的,补充的家庭。

我们和谁成为朋友,都是基于精神认同的自由意志。

再好的关系,都会死于距离和三观

05

电影千与千寻中关于友情有一段话很著名的话: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从起点驶向坟墓的列车,有的人和你坐几站就会提前下车了,而你要做的就是和他们挥手告别。

若是遇到一起坐到了终点的人,那就是莫大的幸运。

如果身边有这样的朋友,请你一定要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