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你知道是什麼道理嗎?

曉帆83

冬天天氣寒冷,石頭的導熱性能良好。一般石頭都比較涼,寒涼侵入身體,容易損壞腎臟。中醫認為冬天養生應該以斂陰護陽為根本。

夏天天氣比較熱,又加上雨水比較大。木頭很容易受潮,由於含水分多又加上天氣熱,蒸發出來容易誘發皮膚病,痔瘡,甚至風溼性關節炎。中醫認為溼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溼邪重濁向下,容易傷害脾胃。


漁耕樵讀

冬不坐石,指的是冬天不能坐在太陽曬過的石頭或石座椅上。冬天到了,石板被曬得熱烘烘的,這時候會有很多人出來曬太陽。坐久了,會長瘡生疝。



冬天的石頭有傳導性,也十分寒涼。冬天坐在石凳上,可能會涼氣入內,這樣輕則新陳代謝失調,重則會導致前列腺,尿道系統感染。對於老年人來說,更容易引起尿頻,尿急。久坐也會出現關節痛等症狀。


《黃帝內經》上說,“冬三月,萬物閉藏,水冰地凍,無擾乎陽,要讓神氣內守,要避寒就溫,少出汗。”意思是冬天萬事萬物都進入冬藏狀態,人也要避免陽氣損耗,注意防寒保暖。


古人說的“夏不坐木”與溼氣相關。



《養生論》上說,禁溼地臥並穿溼衣。


夏天,很多人喜歡游泳,衣服打溼了也不會在意,因天熱易幹,素不知,冬病夏藏,在不在意時,衣服上的溼氣在蒸發時,有一部分巳經入內,形成隱患。

入夏以後,氣溫升高的同時,雨水也增多,公園裡,長亭邊,一場大雨過後,那木凳,長椅看起來份外乾淨。

太陽一出來,很多人就喜歡在這兒聚聚,打打牌,嘮嘮嗑什麼的。看起來非常愜意的一件事情,卻很容易出事兒。


前不久,前院的張大爺關節疼痛不止,他怎麼也不明白,自己天天堅持散步,沒事兒的時候就在公園裡下下棋,也還打打太極,很健康的生活方式,怎麼就得關節炎了呢?更納悶的是,老伴居然染上了溼疹,一到夏天,腳和腿上沒有一塊好皮膚,皮膚癢起來恨不得將腳與腿剁了。

原來與他們二老經常在公園裡坐坐有關。尤其是下棋,一不留神就是半天。久而久之,病就潛移默化了。


夏天雖說氣溫高,但空氣溼度也大,木質品有吸附功能,太陽一曬,表面上看起來很乾爽,實質上有看不見的潮氣散發出來,被人吸收後,就容易生病。

這是因為溼氣過重,溼氣容易傷脾,容易導致消化不良,溫氣進入體內後易引起血液循環不暢通,從而易得痔瘡。還容易引起皮膚病和關節炎等。

現在夏天到了,有書君溫馨提醒不可貪冷飲,要食之有度,空調不可開得過低,以免溼邪入侵哦。

古人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確實有緣由有一定道理,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結晶,為了自身和家人健康,還是順天地陰陽,養好精氣神,安安樂樂過好每一天。



有書共讀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是什麼道理?

其一,從養生之道來講。

看看《黃帝內經》怎麼說“冬病”“夏病”吧。

《金匱真言論》中說: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

《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飱洩;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溼,徘生欬嗽。

等等。

“冬不坐石”,冬寒、石涼,寒冬中坐於其性寒涼的石頭上,則傷於寒,那就會讓人體中潛伏起春天會表現出來的溫病。冬病在陰,人體在冬天必須發揮出最大的陽性,才能抵抗季節的寒冷,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轉的平衡。寒冬坐於寒涼的石頭上,則會使身體內本來就難以聚集和維持的陽氣流失,使人體陰陽失調,從而產生疾病。

冬天裡,人體陽氣本應內斂以護體,坐天石則可使本真流失。是為不可。

這其實,是用陰陽理論在談養生的經驗。甚至包含著五行生剋制化的道理。我們就換個角度來看“夏不坐木”。

夏不坐木,夏天屬火,木生火。火上添火,則陽氣大盛。人坐其上,則受盛大剛強的陽氣或火氣衝犯。相比之下,人體為陰。常坐於木,則陰陽失調,在夏天最需要保護和調養的陰氣受損,可能喪失元氣,不僅夏天裡病體纏身,到秋天也不得安寧。

其二,延伸一下,從生活安全角度來講,可以感受到古人的認識非常深刻。

坐者,止也。坐,從二“人”、從“土”。二人,表示人群,眾人,多人。土,表示停止、居處的地方。

古人穴居洞處,可以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是經過長期體驗、觀察得來的寶貴生活經驗。

冬天處於“石”頭,石洞、石崖之中,因其陰氣重、潮溫、寒冷、陰暗,不利於人的休養。特別是人群雜居在相對封閉的洞穴裡,生存質量就更加低下。而且冬季裡,各種害蟲動物幾乎都進入洞穴生活,它們為了生存,也給人類帶來更大的威脅。

夏不坐木。夏天的樹林裡,或樹木之下,也是充滿危險的。林木茂盛,尋找食物的動物都出來伺機覓食,而且夏天正是動物生長繁殖的季節,其活動空間和食物需求量很大。夏天雷雨豐富,居於其下也有很大的危險。自然山火發生起來,也很難逃生。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不可將自身置於危險這中的道理,並形成了獨到的養身之道,值得思考和學習。


水煮周易

由於我曾經飽受溼疹困擾,因此看見這個題忍不住想說幾句。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是一句中醫俗語。

冬不坐石

因為冬季是萬物閉藏的季節,很多動植物在冬天都會冬眠,人雖不冬眠,但也是陽氣藏於內。



冬季養生最重要的是:養腎防寒,腎是人體的原動力,陽氣藏於內,指的就是藏於腎臟。由於冬季比較寒涼,人體需要有足夠的熱量和能量抵禦寒冷。

而石頭具有聚溫性和傳導性,屬陰邪,尤其在冬季十分寒涼。如果久坐,石頭上的寒氣就會侵入腎臟,導致腎氣不足,引發一系列症狀,如:頭暈,心慌氣短,乏力等。

所以,在冬季儘量不要坐在石頭上,還要注意保暖,遠離寒涼的東西。



夏不坐木

進入夏季後,氣溫升高,空氣中溼度比較大,木材質的東西會吸收水分,特別是久置於外的木材質,經太陽塞後,裡面的潮氣就散發出來了,人坐在上面,潮溼氣就會侵入身體,從而受溼氣困擾,特別是風溼和溼疹。

如果已經被溼氣困擾,一定要多運動,多用熱水泡泡腳,逼出溼氣。

我是襪子哥,在此祝朋友們四季安康!


襪子哥

老人們常常告誡年輕人“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其實這是養生保養的小常識,很實用,萬萬不可忽視,不聽老人言怕是要吃苦頭的。

“冬不坐石”是說冬天千萬不要坐在戶外的大石頭上。石頭在冬天十分寒涼,如果在戶外的石頭上久坐,那麼寒氣會侵入身體,造成陽氣受損,容易導致新陳代謝失調,尤其容易傷及腎臟。因此中醫認為,冬季養生應斂陰護陽,不要坐在寒涼的硬石上。


“夏不坐木”是說夏天不要坐在木頭上。夏季雖然溫度高,不存在寒氣入侵身體的情況,但同樣不可小覷。夏天雨多,氣溫高、溼度大,一些木墩、木凳長期露天放置,由於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雖然有時表面看上去是乾燥的,但經太陽一曬,便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會誘發皮膚病、痔瘡等等。或許有人會說沒那麼玄乎,偶爾的“冬坐石,夏坐木”沒什麼,可是一旦“有了什麼”,後悔可就來不及了。

現在很多小孩兒、年輕人穿褲子習慣露腳踝,甚至連飄著雪花的冬天也露著,認為這樣時尚好看,殊不知“寒從腳生”,這樣會導致寒氣進入體內,引發關節疼痛、風溼病等。小處不容忽視,老話受益終生!為了健康的身體,大家應該多多注意養生,同時叮囑好子女,這樣老了才會有個好身體。


小十六123

首先,古人說的“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是有道理的。其次,我們分別來說一下原因。木頭吸水吸潮,夏天夜裡太陽落山,溫度下降,空氣中的水蒸氣聚集在一起,夜間、特別是清晨形成露水,被木頭吸收,變得溼漉漉,第二天,太陽昇起,溫度升高,溼氣又要從木頭裡滲透出來,如果人在這個時候坐在木頭上,一會的功夫就會感到不舒服,很潮溼,時間長了溼氣進入體內就會引發皮膚和風溼等疾病。



再來說一下石頭,石頭具有聚溫性和傳導性,冬天溫度低,石頭的溫度很快就下來了,人體的溫度要不石頭高很多,這個時候人坐在石頭上,由於石頭傳導性很強,很快就把低溫傳到了人體上,這時你會感到石頭很涼,很不舒服。時間久了可能會引發對肝、腎等器官的傷害。


隻言片語童心翁

現在人們物質豐富了,有很多人越來越注意養生了。有很多的普通的生活小常識,大家還是要了解一些的。古人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還是很有道理的。

冬不坐石,石頭有聚溫性、傳導性。冬季天氣寒涼,屬陰邪,本對人體都有侵害,加上坐石凳,寒涼傳導侵入人體,就會導致新陳代謝失調,容易傷害腎臟,還易發頭暈,心慌氣短、乏力等病症。中醫認為,冬季養生應以斂陰護陽為本,養腎防寒。


夏不坐木,因為夏天氣溫較高,溼度大,久在露天木質的椅凳,由於露打雨淋,會水分較多,雖然表面看著乾燥,但經太陽一曬,便向外散發溼氣,在上面坐久了,會誘發風溼、痔瘡、關節炎等。中醫認為,溼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溼邪重濁向下,易損脾胃功能。潮溼氣入人體,受溼氣困擾,也易發風溼和溼疹。

所以,大家還是懂一些為好,因為咱們平時很喜歡公園裡玩,累了就喜歡坐在那石頭的或者是木頭的,公共椅子上面休息,玩。注意點為好。


a夢美兒

冬不坐石,比較好理解,石頭的導熱性很強,大冬天的坐上去屁股都凍死了,寒氣入侵,那個等著感冒吧。

夏不坐木,古人這句話,並不是說夏天不能坐木頭。試問誰家的凳子不是木頭做的?誰在家裡坐的凳子會生病啊?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指在戶外在野外。不要隨便的坐在野外木頭上,在鄉下的人都知道,樹木有時有大量的螞蟻,他們在樹木上行走。有很多不知名的蟲卵,樹膠,都會對你的健康造成影響。想想,成群的螞蟻爬到你身上的感覺吧。還有毛毛蟲。



農民工老鄧

你好,很高興有機會能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古話。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呢?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如果我們冬季坐在石頭上的話,寒氣很容易進入人體造成陽氣受損,夏天空氣中的水汽大,空氣很潮溼,看似乾燥的木頭,其實藏了很多的溼氣,如果坐在室外的木頭上,很容易導致溼氣侵入人體,誘發疾病!所以說這句話是有科學道理的,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要注意這些細節!

“夏不坐木”

小暑過後,氣溫高,溼氣大。久置露天裡的木頭,經過空氣中水蒸氣和雨水的洗禮,含水量較高,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過太陽的照射,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溼氣,在上邊坐久了,容易誘發痔瘡、風溼和關節炎等疾病,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要在露天放置的木頭上久坐!

“冬不坐石”

因為石頭具有聚溫性傳導性,在冬季十分的寒涼,屬陰邪,對人體有侵害,會導致新陳代謝失調,尤其對腎臟傷害過大!



這些古話,不是隨隨便便說出來的,都是蘊含著一定的科學道理的,我們在生活中要注意這些問題。注意合理的飲食和適度的運動,有個健康的身體才有機會談未來!

謝謝!


敏銳視角

這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總結,在今天也是適用的。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與熱的傳導有關。冬天本來就天寒地凍,石頭好像熱傳導較快,人坐上去,大半天也把它捂不熱。而夏天,本來就是高溫,再坐到木頭上,木頭傳熱較慢,屁股下面就像有一個“烘籠”子一樣,不利於健康。

在農村生活的人,雖然說不出個道道,但絕對是遵循這個道理。冬天野外不坐地不坐石,實在避免不了,也是墊上樹枝、枯草或者手邊拿的鋤頭把,或者用棕錊成的“披肩”。夏天要坐高處,蔭涼處,避免吸收潮溼之氣或“火毒”,生瘡害病,還要觀察坐的地方有沒有螞蟻、蟲子聚集,以防鑽進衣服裡面去。

因此,喜歡野外旅遊的人或在野外釣魚者,要準備充足,避免隨地而坐。(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