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和一座城市》&《一本書 一座城》紀錄片比較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一本书 一座城》纪录片比较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一本书 一座城》纪录片比较

城市是一種符號,帶給人驚喜,也帶來失落。城市裡既有夢想的光輝,也有真實的陷阱;既有幻滅的渴望,也有意外的截獲。城市被稱為現代"文明的風暴中心",我們都被吸入其中,不由自主,卻也樂不思蜀。城市的魅力在於,身處其中的時候,我們儘管詛咒它的汙染,憎恨它的虛浮,厭惡它的欺騙,卻離不開它,離開它了會想它。人的一生會遭遇數不清的人,會經歷很多城市。但最終留在生命裡的只有那麼幾個人和一兩座城市。父母會在中途撒手而去,看不到我們的晚景;愛人在我們成年後才出現,錯過了我們的童年。只有城市,伴隨始終。儘管日新月異,儘管舊貌新顏,卻完整地烙上了人生的每一個印記。城市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館,承載著歷史,記錄著人生,滲透著風情。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一本书 一座城》纪录片比较

城市與我們的關係正如作家張賢亮所說:“我從來沒有想到這座遠離我的出生地,成長地,也就是說我的“原產地”的城市和我的命運聯繫得如此緊密,城市的水土已滲入我的血液,而且這座城市又因為有了我而顯得有所不同,甚至可說因為有了我而有所改變。” 紀錄片《一個人和一座城市》&《一本書 一座城》的導演們也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法向我們詮釋城市與人的關係,對此,我將比較兩部紀錄片在主題表達,創作觀念,作品結構和表現手法方面的異同。

主題表達方面:

兩部紀錄片表達了同樣的主題——城市與人的關係密不可分,但在表達形式上有著鮮明的差別。

《一個人和一座城市》是中央電視臺《紀錄片》欄目組2002年錄製的紀錄片鉅製,它以作家自訴的方式、透過一顆顆作家的心靈,來紀錄一座座城市。本片以作家為主述人、以城市為敘述對象,採用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展現作家的城市故事。本片強調個人色彩,強調將城市經驗和觀察轉向內心深處,觀察與回憶結合、體驗與想象交織、反思與批判融合將是其主要敘述方式。

《一本書 一座城》是浙江衛視主持人李晗擔任製片人兼主持人的首檔城市文化紀錄片,紀錄片以一本書切入城市,去探尋城市裡人的故事,審視產生這部作品的城市空間及其歷史文化,讓生命和人生更加豐滿和充實。第二季更是以“一帶一路”為創作背景,創新了話語體系,以情節化、國際化的表達,打造出“第一人稱城市人文紀錄片”的模式。通過其中八座城市中的經典作品以及鮮活的人物故事,展示城市的文化基因,透視新絲路上古老文明的前世今生, 用獨特的視角呈現出“一帶一路”上活力無限的人文景象。

創作觀念方面:

作家的思想情感及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對此,韋大軍導演做出了勇敢的嘗試。導演闡述當我閱讀腳本時,畫面迸射閃現。問題在於,在作家的城市裡,我面對的人事信息經過了再次過濾,今後的結果和作家期待的影像會有多少誤差呢?作家是本片的主述角色。作家自身的語言構成了本片的主要部分。主角的魅力對每一集片子來說至關重要。作家的口述內容來自腳本,那是生活化的語感(他離開鍵盤的時候)。但作為畫外音,又要保持其特有的文本語言。我們讓鏡頭儘可能地收斂,以便於觀眾傾聽文字語言強大的力量。

《一本書 一座城》:《朗讀者》節目如“一股清流”出現在電視熒屏上,文化類節目再次成為熱點話題,這是傳統電視讀書節目的一次華麗轉身,也是對文字、對閱讀的一次電視版重啟。文字和視覺這兩種文化各有特點,互相不能取代,但在當今這個讀圖時代,文字的式微卻是不爭的事實。“作為電視人,應當有一種試圖溝通這兩種媒介的努力和情懷。這種努力不能再是對於過去的重複,而是要積極探索,創新求變。”李晗說。正是抱著這樣的情懷,《一本書 一座城》跳出了“做讀書節目便是做文學批評或是做文學意義上的導讀,躲在千里之外做書齋式的考訂”的傳統思維,採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實地探訪,用主持人第一人稱主觀視角,在城市空間中獲得了既開闊又有縱深感的視野,將鏡頭對準了那些值得尋訪的經典和特立獨行的靈魂。

作品結構方面:

兩部紀錄片都採取了板塊式結構。

《一本書 一座城》第一季選擇的是北京、倫敦、巴黎、柏林、上海、杭州、香港、臺北八座城市,每座城市都有獨特的人文歷史和精神氣質,節目通過一本書的切入,將這些城市的展現給觀眾看。在第一季的基礎上,第二季選擇“一帶一路”上的城市作為支點,以閱讀為切口,通過進行時態的記錄,展示了不同城市、不同人物的傳奇故事。這些傳奇,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土耳其作家帕慕克,也有對西安滿懷深情的中國作家賈平凹,有意大利考古學家阿德里亞諾帶你去尋訪羅馬的地下水道,也有詠春拳掌門鄭祖傑講述福州人柔弱背後的鋼筋鐵骨……選取了鮮活的故事、獨特的視角、動人的細節,呈現了活力無限的城市人文景象。

表現手法方面:

1、採訪

《一個人和一座城市》以《鳳凰于飛》為例,採訪對象只有張賢亮,以作家為主述人、以城市為敘述對象。採用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銀川市的蛻變,用他的人生經歷向我們敘述了他與銀川市的淵源更真實可信。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一本书 一座城》纪录片比较

《一本書 一座城》以《老西安》為例,採訪對象多元化,主持人李晗沒有簡單地選擇和賈平凹坐而論道,而是尋著書中的文字,去探訪西安城中各種有趣的人,像秦腔樂手王世森、古董收藏者馬純立,西安方言搖滾樂隊黑撒,還有一個和中國詩人孟浩然同名的土耳其留學生。沒有著重介紹作家的生平、著作內容,而是找到書的主題和角度,再通過這個主題和角度來重新尋找人物故事進行採訪,重新審視現在的城市,用影像記錄並梳理出城市的發展、歷史、復興與變遷是該片與通常意義上“一城一書一作家”的不同之處。

2、解說

《一個人和一座城市》以《鳳凰于飛》為例,解說是由李立宏大師配音,他的嗓音渾厚深沉,音色穩健,具有智者的韻味,絲絲入扣,渾然一體,一氣呵成,他的戲路非常廣泛,每一個角色都被他演繹得入木三分,為原作畫龍點睛。以作家張賢亮的口吻出發的解說也完美的詮釋了“我是銀川市成長的見證,銀川市也是我成長的見證,我是在銀川市受傷的,但也是在銀川市痊癒的”主題。

《一本書 一座城》女解說溫柔優雅的聲音伴隨著女主持人李晗在城市中漫遊的腳步娓娓道來。李晗個人的知性氣質,結合各具特色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觀,形成如個人隨筆式遊記一般的溫潤觀感。不同於以往人文紀錄片壓迫式的史料填鴨,《一本書 一座城》更強調看似漫不經心的主觀帶入感,片中旁白也時刻流淌著文學性。

3、畫面

《一個人和一座城市》以《鳳凰于飛》為例,比起當下更多地講述了歷史,一張張黑白老照片展示了銀川悠久的歷史,從前的街道、標誌性建築物如今已繁華不再,拆的拆、改的改。一張展示著張賢亮被判為左派的報紙更是昭示了他的悲慘遭遇。這些畫面使整部影片更具真實性和可信性。

《一本書 一座城》以《老西安》為例則相反,極少的歷史畫面,大多都是現存可視的內容,西安的風景、西安的文化、西安的生活。此外,在專題紀錄片的基礎上增加紀實拍攝,使片子富有濃濃的生活氣息,在紀實紀錄片的基礎上追求精美的拍攝,讓片子給人以視覺的享受。以清新、現代、年輕化的基調帶領大家重新出發,尋找一種有價值的詩意生活。

人在林中,林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市的發展影響人的發展,人的發展影響城市的發展,兩者相互依賴,不可分割正是這兩部紀錄片想要表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