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城教育“大動作”來了……

宿城教育“大动作”来了……

日前,宿城區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宿城區義務教育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正式發佈,要點如下:

宿城教育“大动作”来了……

工作目標

經過三年努力,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基本形成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基本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均衡發展指數、教育現代化指數位居全市前列,小學教育特色更顯、亮點紛呈,鄉村教學點和初中教學質量明顯提升,各類質量監測和中考成績位居全市前列。

主要任務

01

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1.加快學校擴容建設。加快實施城區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改擴建和新建規劃,確保足夠的學位供給。鄉鎮新建初中和中心校全部建成配置合理、功能齊全的寄宿制學校。合理規劃村小和教學點佈局,保留必要的教學點,實施鄉村教學點溫馨提品工程;

啟動中揚實驗學校初中部、南師附中宿遷分校南校區等新建、擴建工程,確保2019年秋季全部投入使用。

宿城教育“大动作”来了……

2.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按照省市教育現代化要求,開展智慧校園創建工作,提升“寬帶網絡校校通” “優質資源班班通” “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 “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水平。全區學校“智慧校園”比例2018年達到35%以上,2019年達到50%以上,2020年達到60%以上。加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採取骨幹培訓與校本培訓相結合,集中培訓與遠程培訓相結合等方式,全面提高教師運用現代教育信息化水平。

3.加快優質教育資源集聚。按照“提質增量,強弱聯盟,外引內聯”的工作思路,不斷探索創新辦學體制機制。注重強強聯合,積極引進省內外名校合作辦學,不斷擦亮“學在宿城”教育品牌。通過集團化辦學、名校引進、結對共建、聯盟辦學等合作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與輻射範圍,促進學校管理水平整體提升,到2020年,全區集團化辦學覆蓋率達100%,城區學校與市外名校結對率達100%,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進一步擴大以市實小、南師附中宿遷分校、市實小幼兒園、機關幼兒園等區域內名校為龍頭的教育集團規模,加強對農村薄弱學校的幫扶,加強優質資源對薄弱學校的輻射引領。鼓勵名校長、骨幹教師到薄弱學校任職、任教,幫助薄弱學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

02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4.學校對本校的課程與教學情況進行深入研討和系統梳理,找出課程與教學的優勢與薄弱環節,結合學校文化追求、學校特色與校本的育人目標,對學校課程進行優化。

針對學校的教育資源、師資力量、學生需求與個性特點,努力開展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在課程變革與教學實施上,追求學校特色的增長點。區教師發展中心開展特色課程與優質校本課程的評選活動,在系統總結與提升的基礎上向全區進行推介。積極參與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行動,探究課程教學領域內的重大問題、前瞻性問題,形成“校校有教學改革項目,人人參與教學創新活動”的新局面。積極參加省特色項目、課程基地、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的申報與評選工作,對於評選上的項目給予相應的區級配比經費,努力形成有影響力的新成果。

5.加強教育教學研究,打造優質教育教學研究隊伍。教研員隊伍定編、定崗、定責,其他部門不得佔用教研員編制。建立教研員掛點指導學校教學制度,學科教研員要確定聯繫學校,定期到掛點學校進行指導。建立區域、聯片、網絡等多種教研形式,提升教學研究深度和廣度,增強教師學科專業能力。教師發展中心牽頭,帶領全區學科帶頭人、優秀青年教師進行學科教學資源研發工作,將研發的教學課件、教學資源上傳教育網,供一線教師參考借鑑。

6.加強課堂教學模式探究,減負增效向課堂要質量。教師發展中心指導學校積極探索適合本校實際的教學方式方法,探索總結出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不同課型的“輕負擔、高效率、優質化”課堂教學模式。同時開展學科競賽、優課展示、成果彙報等活動,搭建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田,讓優秀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更廣闊的舞臺展示,通過教學研討,推廣優秀科研教研成果。廣泛開展優秀學科教研組創建活動,教師全員參與“個人初備、集體研討、教案生成、個性彰顯、課後反思”的集體備課全過程,力求課堂教學效益有實質性的提高。

7.建立學生學習質量檔案。建設涵蓋學生在校行為、學習習慣、學科成績等全面完整的學習質量檔案,建立學生學習情況數據庫,利用大數據分析,為學校管理決策與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依據。引導學校關注學生的發展性評價,制定學生學習力提升舉措。學校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及學習成效,學期末,開展評教評學活動,通過學生問卷、座談等形式,全面瞭解教師教學情況,發現教師的閃光點,解決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實行教學調控。教育局、教師發展中心選擇部分學校、部分年級進行學生全員問卷調查,對教師教學進行診斷分析,及時改進教學行為。

8.加強對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常規指導。教育局每學期要組織對轄區內義務教育學校進行1次常規視導。教學視導做到4個百分百:聽課100%、作業本檢查100%、備課本檢查100%、部分年級學生問卷100%。視導中特別關注課堂教學的效果,關注學生練習的質量和教師作業批改、輔導的及時性。及時反饋視導情況,既肯定成績,又將解決問題的策略以講座的形式送到學校,持續關注課堂教學改革中的難點問題。完善學校教學常規檢查制度,為每一位教師建立教學檔案,對其成長過程做好記錄,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確定整改措施、限定整改期限。

03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9.加強教師育人能力培養,強化師德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教師教育課程體系,融入教師職前培訓和准入、職後培訓和管理的全過程。建立健全目標明確、層次清晰、架構合理、分工細緻的教師、班主任、校長培養培訓體系。以提升師德修養、育人意識和能力為目的,組織開展教師培訓與研修,切實規範教師職業道德行為。加強骨幹教師、緊缺學科教師培訓,加強對教師心理的關注和輔導,切實解決部分教師職業倦怠問題,不斷提高教師敬業奉獻、為人師表的自覺性,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結合江蘇省、宿遷市優秀教師評審工作,定期開展區內優秀青年教師、區學科帶頭人評比工作,並推薦優秀教師參加更高層次的評比,通過培養名師,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水平。

10.實施中小學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計劃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中小學一級以下的教師,每5年必須參與1項校級或以上課題研究;中小學一級教師,每5年必須主持(或參與)1項校級或以上課題研究;中小學高級教師,每5年必須主持(或參與)1項區級或以上課題研究。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努力創造條件、積極鼓勵全體教師參加以解決當前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為導向的教育科研課題研究。倡導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提高全體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進全區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提高。

11.設立“名校長工作室” “名師工作室” “名班主任工作室”(以下簡稱“三名”工作室),發揮名教師的示範帶動作用。區教育局在全區範圍內遴選一批理論水平較高、教學能力突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中小學校長、班主任和學科教師,領銜建設面向全區中小學的“三名”工作室。從2017年起,根據“三名”工作室評選細則,設立若干個名校長工作室、名教師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等,3年為一個週期。區財政給予每個工作室一個週期6萬元研究經費,

相關學校按照要求為“三名”工作室提供相應的資金和場室保障。

12.加快推進教師“區管校用”工程改革,推動教師、校長合理有序流動。完善區內公辦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制度,確保區內每年義務教育階段教師交流人數佔教師總數的比例不低於10%。加快補充鄉鎮緊缺學科教師,優化教師隊伍整體結構。繼續鼓勵新入職的教師到鄉鎮從教,重點支持音樂、體育、美術、信息技術、英語等專業畢業生到鄉鎮學校任教。提升對口幫扶水平,鼓勵更多教師自願到薄弱學校從教。

04

建立健全教育教學質量激勵與綜合評價機制

13.建立教學質量表彰激勵制度。設立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獎勵基金,建立以中、小考和階段性質量檢測結果為主要指標的考核獎勵細則,每年對在年度教育教學工作中成績優異的學校和集體進行獎勵。同時將教學質量作為考評學校工作和校長績效的重要指標。

凡任期內(5年為一任)學校教學質量沒有提升的,校長一律不得連任、調任或晉升。各學校將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質量與教師考評掛鉤,突出教學實績在教師考核評價中所佔的比重,將教師考評與教師評優評先、職務聘任、職稱晉升、績效工資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考評的激勵作用,調動全體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14.健全教育教學質量監測制度和質量監測評價體系。教育局每學期對初中階段學校進行不少於1次教學質量監測,加強對薄弱學校、薄弱學科的教學跟蹤和重點指導,努力提高每所學校每一門學科的教學監測質量。依據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課程標準制定明確的質量指標體系和監測評價體系,建立教學質量監測和預警通報制度,實現質量監測的常態化。要積極參與省級教育質量監測,本著“求真務實、科學規範、認真嚴謹”的原則,對省績效調研分析報告做進一步的歸因分析,既重視本區學生的發展狀況,又重視和兄弟縣區的對比研究,為宿城區更精準地分析和提升教育質量提供有價值的依據,同時做好質量監測反饋工作,引導學校正視問題,努力改進工作,完善教育教學行為。

任務分解

▽看不清,戳圖放大

宿城教育“大动作”来了……宿城教育“大动作”来了……

精彩回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