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歲往,見“面”憶昔

悠悠歲往,見“面”憶昔

文 | 圖:侯豔霞(姚集)

發小經常在朋友圈發一些早餐的美食照片,每天傾心於各類美食,尤其麵食,不厭其煩,樂在其中。或金黃誘人的雞蛋軟餅,或鬆軟的油條,或白胖的肉包,或點綴紅棗的花饅頭,或油煎千層餅……

那些留於記憶裡的,關於麵粉、麵食的碎碎念,又被這些誘人的美食激發出來。

悠悠歲往,見“面”憶昔

我的老家在中原河南,小時候就有吃農村糧和商品糧的區別。縣城裡的正式職工大多是全家吃商品糧,也叫做“吃皇糧”“鐵飯碗”。

每家都有一個糧本本,男女口糧標準不同,男將每月28斤,女將每月22斤。月初拿小本本從糧店領回糧票,再換回各家的口糧,往往是各家的男將拿家裡的白色面袋子用自行車或三輪車載回一家的口糧。

悠悠歲往,見“面”憶昔

糧店的對面即是煤店,運煤球回來自然也是憑煤本本,同樣還有肉票、布票等。糧票分為全國通用糧票和各省市專用糧票。

吃農村糧意味著是生活在農村的農民或生活在縣城裡的臨時工,當時的家庭有一個糧本本是一件讓人豔羨的事情,它意味著這些人家不必憑著農村的責任田種糧過活。

悠悠歲往,見“面”憶昔

責任田的耕種是需要交公糧的,每到端午節左右的麥收季節,全縣的企事業單位和學校都會放麥假,趁著炎熱的季節收割、石磙碾壓、揚麥脫粒,農民搶的是季節,搶著在下雨之前將麥粒曬乾歸倉。

雖然我家裡吃商品糧,但到了麥收放假季節經常去伯伯、姑姑家去玩,收麥的一系列流程並不陌生,印象中,麥田裡、揚場裡赤日炎炎、大家幹得熱火朝天,汗水涔涔。

悠悠歲往,見“面”憶昔

交公糧自然是收麥以後的事情了,各家都有板車,板車又稱為“架子車”,各家挑選家裡最好的麥子,除留下一家老小的口糧外,裝進長長的袋子,然後扛上板車,拉著去糧店交公糧。

長長的板車陣綿延數里,人們在樹蔭下邊乘涼邊等待,或聊天或就地下象棋,一根樹枝在地上劃出楚河漢界就能廝殺個半天。累了,渴了,西瓜地邊用糧食換大個沙瓤西瓜,用拳頭砸開,汁水四溢,甘甜解渴。

悠悠歲往,見“面”憶昔

豐收的季節是屬於大人們的,小孩子們最高興的季節當是穀雨後,這時的小麥已灌漿,沉甸甸的麥穗吸引著我們,放學後約上小夥伴,鑽入密不透風的麥田,摘回一捧捧的麥穗。

或在田間地頭或拿回家點火燎烤,刺人的麥芒被烤去,放在手心裡使勁揉搓,吹去麥殼,盡顯麥粒。直到現在,仍記得飽滿麥粒的香甜勁道。

悠悠歲往,見“面”憶昔

不說了,發小的圖片又撩撥起我親手做包子的興致,於是,用酵母粉和麵發酵,雖然酵母粉比不得小時候老面發酵的地道,但現在也只能如此。小時候每家都留有老面發酵,從不用發酵粉。

醒面一次後再添些麵粉揉搓一遍,趁二次醒面的時間,包子餡已經準備停當,肉沫加切細的新鮮韭菜,拌調料,再淋上香氣四溢的芝麻油。

悠悠歲往,見“面”憶昔

麵糰分解成若干個等份,我們叫它既子。包包子的過程是愉快的,手指下包子的褶皺如含苞的花朵。

包子包好後還不能立刻下蒸鍋,需放著再醒10分鐘。過一會,包子就“長胖了”,這時放入籠屜,以大火蒸煮20分鐘,香氣四溢的包子就大功告成了。

也許大家對圖中放置包子的工具並不熟悉,這是專門從老家帶回的,老家稱它為“鍋拍”,以高粱杆製作,製作好的饅頭包子餃子都可放置其上,做第二次的醒發。

悠悠歲往,見“面”憶昔

過年時節,小年剛過,各家主婦都開始和麵,將春節前後待客的饅頭一次性做好。做大饅頭是必須的,大饅頭頂上用面做出花朵模樣,花心點綴紅棗。

這種饅頭只有家裡的老人才能吃,或到年長親屬家拜年時作為不可缺少的禮物相送,意味著健康長壽。另一種必做的花饅頭叫做“棗山”。大饅頭和“棗山”均可作為春節上供的貢品。

關於麵粉和麵食的回憶,溫暖如曬過的麥粒,散發著陽光的馨香,溫暖著似水的流年,伴隨著父母青絲染白髮。

關於作者 侯豔霞,來自河南袁世凱故里,嫁入黎元洪老家黃陂北鄉。喜歡旅遊和文字,鍾情於黃陂的山水風光、人文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