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東方芝加哥”,外地風味不應在武漢繼續消失


老武漢人大多知道,大漢口當年有個別名叫“東方的芝加哥”,原因是當年的漢口“駕乎津門,直逼滬上”,僅漢口特別市一地,對外貿易總額佔了全國對外貿易額的10%,穩居國內第二。所以國內所有城市裡面冠之以大的只有兩個,一個大上海,一個大漢口。

這些陳年曆史不要說對年輕人,就是對我這樣的老杆,也覺得抽象的很。前年跟著三聯的小瑋採訪何祚歡老師,談起武漢小吃何老師有句話讓我驚著了“漢口為什麼好吃的多?那時候人多,有錢人也多,三十年代漢口的常住人口比北平常住人口要多一倍,當然好吃的多!

所以我一直都認為,武漢為什麼會被稱為早餐之都?武漢人為什麼有過早的習慣?都是和武漢在國內較早開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有關。

當年的武漢,西風勁吹,城市化進程極為迅猛,吸引了大量的就業人口。湖南人經洞庭北上,在鸚鵡洲、寶慶碼頭大展拳腳,霸蠻漢口;徽商、晉商於此,鱗次櫛比的商鋪,展現晚清商人最後的芳華;英美的洋行、法蘭西的電影、俄羅斯的磚茶廠遍佈漢口;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食材、烹飪技法,於斯薈萃,令荊楚菜餚得以極大豐富。

可以說,當年的武漢絕不僅僅是湖北人的武漢,而是在與全世界在交流,同時也承擔了中國內地學習和消化西方世界先進文化和生產力的橋頭堡功能。依託長江入海,萬里茶道,它就是一個國際性的商埠。

“張氏抵鄂之年,應為湖北從傳統走向現代化的起點。”當年曾經有人詬病鄂督張之洞選址漢陽做為鋼廠所在地,而不是放在出鐵礦的大冶或者出煤的萍鄉,覺得從經濟角度來看不可理喻!殊不知,當年修建鋼廠,需要大量的國外技術人員,沒有漢口租界提供的居住和生活條件,根本留不住這些人!

在那個風雅的年代,一碗熱乾麵起自黃陂之油麵,一籠湯包有著淮揚的基因,一份豆皮難免離不開湖北鄉村的豆絲,更不用說那些精緻的點心、湯圓,都有各自淵源……

所以,武漢的餐飲業有這麼一個奇觀,有大量的餐飲老字號明明是武漢土生土長的品牌,陪伴著武漢人朝夕相處,可口味卻是異鄉風情,甚至是異域風情。

然而,隨著建國後公私合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迅速崛起,身居內陸的武漢漸漸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很多外來風味名店承受不了改革的陣痛,城市的大變遷背景,以及新時代人們口味的挑剔,紛紛陷入倒閉潮……

那些外地風味的老字號,不應該被忘記。

憶昔“東方芝加哥”,外地風味不應在武漢繼續消失

1.蘇派:四季美

四季美,創始於1922年,武漢人吃湯包的首選,延續98年的中華老字號。經徐大寬、鍾生楚、徐家瑩等幾代大師的傳承,這味湯包不僅是鄰里街坊的眷戀,也是外地遊客,包括毛爺爺等的至愛。

四季美,將發源於淮揚的湯包品種移植到武漢,並針對湖北人口味做出了工藝和配料的調整,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漢派湯包,具有皮薄、餡嫩、湯鮮、味美的特點。

2010年,為給武漢二號線讓路,原在江漢路步行街天橋下的四季美老店拆遷,曾給與四季美重創。幾年後,在政府支持下,四季美得以復興。除了堅持傳統的湯包外,還多番嘗試推出了新品,活力十足,青春十足。

在其吉慶街旗艦店,鮮肉、蝦仁、西紅柿、香菇四喜湯包,寓意四季美好、喜上眉梢。其大湯包頗受年輕人喜歡,碩大個頭,湯汁晃晃悠悠,很是喜人。等到秋日,還可以吃到江城獨一味的蟹黃湯包。

憶昔“東方芝加哥”,外地風味不應在武漢繼續消失

2湘派:福慶和

福慶和是武漢牛肉粉的鼻祖。

1921年,先後於長沙、武漢挑擔子修理雨傘木屐、借住關帝廟同鄉劉五爺家的沈少(也有寫作紹)忠、沈憲階兄弟看到黃陂人挑著米粉擔子賣粉生意不錯,隨效仿之,花了二十塊大洋搞了個米粉擔子,走街串巷賣粉。

1931年,以沈憲階為經理的福慶和粉面館在六渡橋下首817號開張。米粉與麵條花色多樣,有牛肉、滷汁、三鮮、冬菇、墨魚、蝦仁、蟹黃等,其中以物美價廉的牛肉、滷汁最受歡迎。

1958年,全國上下推動公私合營,“福慶和”和武漢大多數老字號一樣,被納入武漢市飲食管理處。作家池莉對福慶和很是情迷,看她在《水與火的纏綿》中寫的就口水直流:“福慶和米粉館,大湯碗,潔白的米粉,大片的牛肉,金色的紅油覆蓋著熱騰騰的原湯。大家都說從沒有吃過這麼香的牛肉米粉,福慶和萬歲。”

上世紀八十年代,福慶和轉型不成功,進入衰退期。1995年,遷往新址的“福慶和”再也經營不下去,被六渡橋百貨公司收購轉行,黯然落幕。

3粵派:冠生園

冠生園創始於1928年,最初是冼冠生在漢口開設的小作坊,在江漢路117號,經營糕點和麵食。後來,經營酒席,以粵菜粵點名,其爆蝦仁廣受好評,顆粒大,白如玉,色香味俱全。建國後,“三烤兩包”(烤叉燒、烤鵝、烤乳豬、豆沙包、叉燒包)和“雞絲燴蛇羹”最具特色。廣式月餅、“冠牌”肉香餅和德慶酥也頗為知名。

90年代,由於經營不善,冠生園多年來連續虧損,資不抵債。2001年,負債更高達一億元,而資產卻只有不到4000萬元。當時,在無力迴天的情況下,他們選定了武漢添地集團來進行改制。隨後,陷入改制“黑洞”。如今,冠生園再生,可早已經不是往日的冠生園了。

4川派:芙蓉酒樓

位於江岸區漢口中山大道611號(揚子街口人行橫道對面),離江漢路步行街幾步之遙。對吃貨來說,逛完街,正好去吃他家最有名的抄手。抄手個大,肉餡鮮美,湯汁醇厚,喜歡辣的就吃酸辣味的,不愛辣的可以選擇原味雞湯的。

當然,其川菜也平價味美,如魚香肉絲,麻婆豆腐,清炒蝦仁,糖醋里脊,蜜汁豬手,剁椒臭乾子,水煮魚片,脆皮豬手,宮保雞丁,半條魚等等。

如今,芙蓉酒樓已是今非昔比,大抄手更成煙雲。

憶昔“東方芝加哥”,外地風味不應在武漢繼續消失

5津派:德華樓

德華樓,是武漢飲食業的老字號,位於武漢市江漢區漢口三民路66號。1924年,天津人李煥庭在漢口創建“得華樓”,也就是德華樓的前身,主打京津菜餚,名菜由紅燒鮑魚、三絲雞翅、三鮮海參、溜桂花片、抓炒魚片等。建國後,在保持京津名菜、名點的基礎上,他們開發了不少新產品。由特級麵點師餘東海、特二級麵點師王永中開發了“銀絲捲”“蓮蓉包”“壽桃”等。

隨著昔日的天橋拆遷,為給地鐵6號線讓位,德華樓搬到了清芬一路庫瑪大樓的背後。如今,德華樓僅剩下傳統名吃“德華水磨年糕”與德華包子了。

6浙派:五芳齋

地處武漢中山大道713號,1946年由倪錦財創辦,起初僅幾十平米,以節令食品——湯圓、粽子而聞名遐爾。1983年,由原來兩層樓擴建為五層,一樓供應風味小吃,由寧波湯圓、板油豆沙粽、寧式鱔糊、蘇式糕團、蘇式湯包、三鮮蒸餃等50多個品種,二樓火鍋,三樓小炒,四樓酒席,五樓高檔喜宴,配有歌廳、舞池。

2015年2月,浙江五芳齋收購武漢五芳齋,五芳齋實現聯姻。值得一提的是,武漢五芳齋速凍湯圓至今還在使用最傳統的糯米粉人工吊漿工藝。

7俄式:邦可

1930年,兩個俄國人,邦可和揚格諾夫,合資在原屬俄租界開了一間西餐店,名叫“邦可食品店”。店主之一揚格諾夫是個麵包師,自制俄式糕點,大列巴、油炸牛肉麵包、開面點心等,還會做很地道的西餐,牛排和羅宋湯,地道的俄式口味。

餐廳隔街對面的今健康幼兒園內的一塊地,先前叫“邦可花園”,是邦可西餐廳老闆邦可的私人產業,生意做起來之後,俄式糕點吸引的不僅是俄國僑民和其他國家的僑民,還有華埠的居民,大家爭相前來購買,“邦可”的牌子從此打響。

如今,邦可西餐廳只能夢裡覓蹤影,而武漢俄餐也成往事。

結語

數百年來,一個城市興衰,與每個居民、每個行業密切相關。城市興,則餐飲先興,諸色菜系薈萃;城市衰,則餐飲最先草木皆兵。

當年大武漢直追上海,各種風味百花齊放,融合為武漢的一部分,等體制一旦僵化,城市一旦停滯,老字號們也紛紛倒閉,一蹶不振。近些年,武漢重振復興,躍居新一線城市,老字號如四季美等也得以再興。這說明,武漢這座城市有著極大的肚量,有著澎湃再起的胸懷。

如今,疫情之下,餐館大門緊閉多月,房租、員工薪水照樣開出,不少餐飲企業勒緊褲腰帶,卯足勁支援抗疫一線。如何在疫情結束之時,讓餐飲重新開門,顧客進門,這需要地方政府的主動引導,領導甚至要以身作則。自己進門,點一份餐品,關懷下那些疫情下的企業,尤其是有口皆碑的老字號們,讓他們代代相傳下去。

疫情終將過去,期待陽光再次打在每個餐飲人的臉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