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特稿 革命老區 紅色記憶之一 東海縣第一個中共黨組織的建立

東海縣第一個中共黨組織的建立 從支部 特支到中心縣委

早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東海地區開始有了中共黨員活動,在學生、工人中初步開展了一些革命宣傳,但是黨的組織尚未建立,黨的政治影響還不大。大革命失敗後,江蘇黨組織在失敗的痛苦中獲得了經驗教訓,在白色恐怖中站了起來,促使東海的中共組織進入創建和初步發展時期。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一些中共黨員回到海屬地區。從武漢返鄉的共產黨員楊光鑾擔任《海報》主編,後受聘東海中學擔任初中部國文、歷史教員。他在學生中宣傳共產主義,以豐富的知識著眾多學生,一批高中生也經常找他談心。為在東海中學建立中共組織作了思想準備。

七一特稿 革命老區 紅色記憶之一 東海縣第一個中共黨組織的建立

楊光鑾

許多共產黨員返鄉,給東海革命帶來活力,正式建立黨組織的條件基本成熟。1927年秋,顧浚泉、陳秀夫、李靜山在海州建立起第一個東海黨組織,顧浚泉為負責人,陳秀夫、李靜山為船員,隸屬江蘇省委。黨組織建立後,在學生中開展反蔣、反帝、反封建宣傳活動。至同年冬,黨員發展到10多人。

中共東海第一個黨組織成立後,由於東海國共分裂尚未公開表現出來,因此,東海支部領導都保留雙重黨籍。顧浚泉仍是國民黨縣黨部委員,陳秀夫是縣黨部幹事,張鑑堂是第三區黨部常務委員。於是,江蘇省委巡視員羅世藩以“熱衷國共合作,建黨怠惰”為由,解散了東海支部,顧浚泉等8人被開除黨籍,10多人受到留黨察看、警告等處分。

數月之後,江蘇省委在給徐海蚌特委的指示信中指出:“因為肅清機會主義而大批開除了同志,尤其是知識分子,固然在工作上表現機會主義而不可救藥的同志應該開除,但大批的開除知識分子,就會使同志以為知識分子就是機會主義……”

中共東海特別支部建立 東海黨組織快速發展壯大 為了加強對東海地方黨組織的領導,1928年6月下旬,省委調中共邳縣特支書記李超時(李振華)到海州開展工作。李超時到海州後,就與各地的黨員取得聯繫,派一批黨員到工廠、農村、學校,接近工農群眾和學生,並將其中的骨幹發展入黨。

1928年秋,李超時和省委派來的葉子均(四川人)、東海中學師範班學生惠浴宇(惠美琬,灌南人)一起,在海州城南白虎山上召開了建立中共東海特別支部會議。李超時任特支支部書記,葉子均任組織幹事,惠浴宇任宣傳幹事。會議討論了大革命失敗後的形勢,研究了黨要深入農村、放手發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的任務。

七一特稿 革命老區 紅色記憶之一 東海縣第一個中共黨組織的建立

李超時

中共東海特支建立後,按照“創共產、為黨工作、鐵的紀律、死不叛黨”的四項要求,積極發展黨員。先後在東海中學、東海西鄉郇圩、白塔埠和灌雲縣板浦建立了黨支部,有黨員48名。

48名黨員就像48粒紅色種子,融入東海城鄉,成為東海工農運動、學生運動、婦女運動的一面面旗幟。10月前後,東海特支及所屬支部先後發動了海州黃包車伕反對商業資本家使用汽車的鬥爭,發動了白塔埠農民反對驗槍捐的鬥爭,200多農民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拿起武器趕跑反動縣長,在海州南的海二區,發動數千農民開展了反對附加捐的鬥爭。

1928年12月5日至7日,中共徐海蚌特委代表大會在邳縣李莊村召開。會議決定將中共特支改組為中共東海縣委。縣委由李超時、楊光鑾、惠浴宇、張鑑堂、毛汝南、董建華、李少堂、武同儒等人組成,李超時任書記、楊光鑾任組織部長、惠浴宇任宣傳部長。

七一特稿 革命老區 紅色記憶之一 東海縣第一個中共黨組織的建立

惠浴宇

1929年5月,東海縣委被江蘇省委明確為中心縣委,下轄東海、灌雲、贛榆、沭陽四縣黨組織,隨後,在三元宮召開會議,研究部署了今後一段時期的工作和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