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經典致敬-那個人,那個原

歷經波折,這部電視劇還是接續上演,停播突然,復播悄然,沒有理由,或者說冠冕堂皇的理由。在這個甚至遲疑一會會兒便可能有多種你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時代,或者你以為大家都把你當事實際卻盯著任何別的地方一樣,已經沒有什麼事情會持續兩天甚至一天的被聚焦。即便是我們自命的所謂可以歸於知識分子的一類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酒酣茶醇之時,對於那個亙古不變的追問的咀嚼,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像何處去?我們為什麼會這個樣而不是那樣?由此而引發的城投旗幻、生生死死、不一而足。及至天明,還不是馬馬虎虎地塞兩口饅頭,喝一口奶,正經八百地去經營實乃營生卻謂事業的又恨又不能罷手的工作?

向經典致敬-那個人,那個原

既然不能像王小波說的那樣,做一頭自由的豬,就做一頭能思考的豬也行啊。這部小說之所以讓這麼多讀書人牽腸掛肚,並非語言有多華麗,相反,語言很樸實,甚至是拙樸,割裂開魔幻主義的手法,實際上是一個認真的作者對某一件事某一個人發自內心的工筆描述,基本上像是在鏡像敘事一般。真實的事實永遠只有一個,而記敘或者描述,卻可以五花八門。囿於所謂立場、觀點和方法的迥異,對同一個事物甚至會有結果相反的敘述。筆者自身的學識所限,不能斗膽贅述和評價凡事種種,但基於“最簡單即最觸及本真”、“最樸素即最基本”、“最本色即最原始”的基本原理,通過字字本真的敘述,儘可能地觸摸那個偉大作者的寫作心跡。正像他本人所說,寄希望於電視劇。 好電視劇只拍給看得懂的人,只拍給看完小說一直在期待的人。只拍給覺得電影腰斬、話劇話不盡的人。這確實是一部好劇,毋庸置疑。只要你還是一個願意思考和喜歡思考的人。前邊幾集,對原著改動較大,幾乎傷及我看下去的積極性。慢慢的, 20集以後,徐徐而來,絲絲入扣,各色人物陸續登堂入室,情節逐步展開,對於把小說通讀兩遍、揣摩兩遍、又魂牽夢繞幾遍,又經過電影洗禮、話劇縈繞的我來說,這部大劇酣暢淋漓了起來。

向經典致敬-那個人,那個原

主要演員首先選的都很優秀,“都不是衝著片酬而來的”,的確“像做手藝一樣”,即便是配角到群眾演員,在表演上也都是可圈可點。那個要很直的白嘉軒、那個自私精明的鹿子霖、忠誠憨直的鹿三、頑劣剛直的黑娃、妖冶纖弱的小娥,幾乎活脫脫地從小說中跳託到電視中來,說著各自的話,做著各自的事,演繹著各自的故事。或是演員用心太深,傾注了太多的感情,發揮了太多的天賦和潛力,到最後,已經遠非對著小說品說像與不像的問題,而是,這就是電視小說,本該就是這群人,本該就是這麼回事。編導對於人物或者情節進行藝術的處理、技術的處理,顯然也能符合情理,鮮有硬傷,加工多的增進了戲劇張力,動手少的,不減其功力,刻意處理的能取得諒解,大膽捨棄的,也不露痕跡。從敘事骨架脈絡、人物刻畫到表達手法,基本與我所理解的原著對接耦合,算是對那個偉大的老人有所交待吧。

向經典致敬-那個人,那個原

投入上肯定算大製作,兩個多億的投入,且大部分投到外景搭制、道具堆積、情景還原,數省轉場,冬夏翻轉拍攝,演員數月地體驗生活,如果不是有點“冷娃精神,”有點對深愛藝術的獻身精神,以及對不可知的市場和不可控的其他因素的冒險精神,怎會有這樣一部宏大劇業。那個古樸可懷的村子,動輒成百上千的動亂場面,四千畝的金黃麥田,在先今這個完全可以用技術手段解決的情況下不惜血本還原本來,這就是創業者的本色,更是摯愛者的圓夢。在這個幾天不上網都會被認為“OUT”的時代,能夠通過還原歷史的本來風貌,觸摸時代演繹的軌跡,思考我們的來世今生,是多麼奢侈的一件事啊。如今,原還是那個原,風物猶在,人事卻非,現代的影子無處不在,讓我們無可逃遁。只是麥子金黃之時,在大雪風飛之時,在暮色蒼茫之時,在炊煙裊裊之時,不看當下,只眺終南,只懷遠古,不思稻粱,在原之巔,在壑之畔,在水之濱,在亭子間......大河東去,多少風流隨風湮滅,古原猶在,多少故事、多少精神、多少靈魂,依然迴盪心間。蒼生立命,天道自然,真可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筆者曾經為緬懷哪位不朽的作者寫過“一個人和他的臉”,他的臉就是那座古原,這部電視劇的開頭就是作者那張充滿深邃、尖銳、智慧、滄桑的臉。他仍在尖銳地審視著這個世界,審視著古原,同時也永遠守候著這個古原,守候著他深愛著的家和國。在首映式上,主演秦海璐如泣如訴地致辭,不僅僅表達了劇組,也表達了我們所有熱愛這部小說,熱愛這個偉大的作家,熱愛這座古原、這座古城、這個遼遠故土的所有感情和寄託。謹以詞不達意的拙作向藝術家們致敬!向陳忠實先生再次致敬!

向經典致敬-那個人,那個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