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說之爭

《太極圖說》是中國宋代周敦頤為其《太極圖》寫的一篇說明 。全文249字。該文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原,人和萬物都是由於陰陽二氣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構成的。五行統一於陰陽,陰陽統一於太極。文中突出人的價值和作用,該文主張:“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在人群中,又特別突出聖人的價值和作用,認為“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該文對後世影響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錄》、黃宗羲等所編《宋元學案》等盡皆收入。

太極圖說之爭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極圖說之爭

1、太極圖中的倒"S"線將太極圖清晰地分為兩個關聯部分,表明任何事物的內部都是有結構的。

2、太極圖的兩個部分用不同顏色相區別,分為陰和陽,以倒"S"線相隔,表明這兩個部分是相互獨立、不容混淆的。

3、太極圖的兩個獨立塊面各有一個對方的小點,即陽塊中有陰小點,陰塊中有陽小點,表明同一事物結構中的獨立部分與對方有不容混淆的包含關係。也就是說,雖然陽中含陰,陰中含陽,互相包含,但是不論是塊還是點,都是絕對獨立的,沒有混淆界線。

4、太極圖是圓形圖,一是表示運動和結構有規則,二 是表示運動以旋轉為基本形式,三是表示運動是流暢圓潤的。

5、太極圖是對稱圖,整個結構均衡對稱,表明一個穩定的結構其內部能量是均衡的,獨立的雙方都有均衡的能量和平等的結構地位。

6、內部絕對對稱的圓圖也表明,太極的運動是無擺動、無震動的旋轉運動。

7、太極圖的陰塊和陽塊都有大頭和小尾的形狀,表明事物運動是有方向性的,可以顯示太極圖的正旋與反旋的旋轉方向。

8、太極圖陰塊和陽塊的大頭與小尾,還表示陰塊和陽塊在旋轉中的強弱變化,大頭為強,小尾為弱,在大頭處有對方的小點,同時與對方的小尾銜接,這就顯示了太極內部兩種能量的變化由小到大,又由大到互變的變易性,呈現出物極必反的狀態,這就是易理產生的根源。

9、根據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我們能看到,太極圖是由兩個平衡對立的陰陽魚組成的。陰陽互化而萬物出。①太極圖與道家的“物極必反”理論相對應。也就是說道家認為:事物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樂極則生悲就是這個道理。只有陰陽的平衡才能構成和諧的“道”。道家把陰陽太極理論整個運用到了其思想體系中。《道德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見道家認為萬物是由陰陽構成的,而陰陽又構成了“道”。②儒家同樣認為陰陽是一個平衡的整體,太極圖中陰陽各自參半,形成天平一樣平衡,任何一方多或少都將破壞平衡。所以我們就必須要保證陰陽的和諧、平衡。這與儒教提倡的“中庸”理論相吻合。③

綜上所述,太極圖有七大含義:結構、規則、玄機、均衡、圓融、變易和方向。

太極圖說之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