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绍兴水乡坐船出行故事

从学校毕业分配来绍兴以前,常听别人说绍兴有"蚊子多、石板多、露天粪坑多"等三多的贬义词。但到绍兴后则感到不然,绍兴更多的是酒缸、桥梁和河流,而舟船则是绍兴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

1950年代后期,我调到绍兴麻风防治院〔现绍兴三院〕工作,经常外出麻风病调查和送药上门,坐船的机会和时间更多了。一开始我们坐的是埠船,但每次总嫌速度太慢,时间长了经老绍兴指教才知道,埠船有"二条头"与"四条头"之分,"二条头"从乡下到绍兴市区,每天只来回一趟,只有二个人摇橹,而"四条头"却有四个人摇撸,且每天来回二趟,当然快多了。

1960年代初绍兴有了机帆船,因此我们出差都去城北桥坐轮船,这比"四条头"又快了许多。1963年后我们为了病人取药方便,全县在钱清、安昌、孙端等地设了三个点,每周轮流去一次。除钱清可以坐汽车,另二处必须坐船,时间大约为二小时。坐船时间虽然长一点,但在旅途中常会遇到一些趣闻轶事,倒也不觉苦燥。有一次去孙端的船上,耒了一位卖膏药的中年人,他自称是正宗的少林寺第36代弟子,得到少林功夫的真谛,不但武艺超群,且专治跌打损伤,如有外伤疼痛用他的膏药必定手到病除。同时他还拿出一把新鲜何首乌,抽出其中最大的一根,大约有尺把长,小手电筒那么粗,吹嘘说这是千年何首乌,是好不容易从深山老林中冒着生命危险挖来的,吃了不但能延年益寿,老年人还有可能返老还童。有几位上海口音的船客被他说动了,立马取出120钱买下。船客们都惊呆了,须知那时最困难的时期刚刚过去,120元钱可是一般工人四个月的工资啊!这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位老船客悄悄对我说"此人我见过几次了,这次他收获不少,可以肯定明后天荣禄春飯店又可看到他大吃大喝的身影了"。

坐船到安昌、孙端,则水牌是必经之地,三九严寒人们都冻得衣帽全副武装还缩头缩手时,奇迹在则水牌发生了,只有6、7岁最多10来岁的一群小孩子,全身赤裸在河江中嬉水,一点不怕冷玩得真耒劲。大家啧啧称奇,有经验的老船工告诉我们,这里的人大冷天能到水底下干活、就是这样从小炼出来的,它有个专门的名字叫"温笃工",不只绍兴,宁波、江苏等地都要到这里来招人。

至于绍兴农民坐船去田间干农活,则己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