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離開劉備,真的是因為他的母親嗎?

手機用戶58965063716

在這裡,我們首先要明白,在漢朝的時候,一個人怎麼樣才能做官?

要知道,通過科舉考試做官確實,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最公平和最便捷的方式。

然而,在東漢的時候,還沒有發明科舉制。科舉制是隋朝開始的。在三國時期,還是沿用東漢的選官方式。

也就是察舉制,它修正了西漢選官的一些問題。採用薦舉為主,考試為輔的方式來選拔官吏。

想得到名人的舉薦,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沒有人舉薦,就沒有考試的機會,也就很難做官。東漢末年的月旦評,就是有名人定期對天下的才子進行品評。能進入月旦評的人,做官的幾率就非常高。

想徐庶這樣的人恐怕是沒多少機會的。沒有機會就要創造機會,這才是人才。

怎麼樣才能讓天下名流認識徐庶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出一點業績給別人看。

什麼樣的業績能讓人刮目相看呢?就是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

徐庶選擇了當時的劉備。

這時的劉備被曹操打得屁滾尿流,又從袁紹那邊跑了出來,暫時投靠劉表。劉表對他的這個親戚也深表懷疑,但還是把它放在了新野,也讓他來抵擋曹操的進攻。

徐庶在這時投奔了劉備,並且幫助劉備以少勝多,給來進犯的曹軍,以沉重打擊。從此徐庶一戰成名,引起了曹操的關注。

到這時,徐庶的目的達到了。

徐庶本來就是把劉備這個地方當做自己的跳板,利用劉備來施展自己的才華,積累自己的經驗,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下一步就是跳槽,找一個更好的槽去吃草。

也就是說,不管曹操有沒有把徐庶的母親抓走,徐庶都是要走的。

在徐庶的心中,劉備的這座小廟裝不下他,劉備的這個平臺太小,施展不了他的全部才華。

當時的曹操剛擊敗袁紹,統一北方,升任漢朝的丞相,一是風光無二。無數良臣猛將,都已投奔到曹操名下為榮,徐庶大概也是這麼想的。

於是徐庶才對劉備說自己的老母被曹操捉走,成為人質,為人子,要盡孝,不得不走。

劉備也是個明白人,知道留不住他。只好贈他馬匹銀兩送他上路。徐庶良心發現,才回馬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至此三國大幕緩緩拉開,一場大戲開始上演。


新知傳習閣

三國不外乎人與人之間的成王敗寇,國與國之間的優勝劣汰,生死存亡。世事難料,今時成王,明時做寇;今時生,明時死;今時存,明時亡。因此,想在三國混,沒有識時務的眼光,你只能成為浮萍,一直漂游不定。孰不見三國單挑王呂布,先從丁原,拜為義父,後弒丁原,投靠董卓。始終秉性未改,為貂蟬又殺董卓,易主比翻書還快,怪不得張飛直呼“三姓家奴”。防主呂布朝三暮四的性格最終導致他殞命白門樓。三國中謀士猛將跳槽者不乏其人,但像呂布這樣屢次投新主弒舊主的主則為數不多,也會為三國之士所不恥。

有道是賢才擇明主而仕,三國中賢才猛將在尋找到他們心中的明主,則會忠心耿耿,死心塌地。亂世之奸雄的曹操身邊猛將又有多少是揭竿而起的鐵哥們,張遼原是呂布的手下,張郃原是袁紹的手下,徐晃原是楊奉手下,他們都是混亂中擇愛才的曹操而居,當然這也離不開曹操的一雙慧眼。不是每一位賢士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明主,也不是每一位明主都能全攬天下之英才。周公吐哺,也未嘗能讓天下歸心。明主與賢才之間從來都是雙向選擇,缺一不可。舊主是公認的明主,所投之主又是雄才大略之主,又該如何選擇呢?不巧的是這種事情就發生在徐庶(元直)的身上。

話說曹操常有取荊州之意,特差曹仁、李典並降將呂曠、呂翔等領兵三萬,屯於樊城。二呂先發制人,向劉備進攻,此時劉備營中有位毛遂自薦的謀士名為單福。單福出了一計即大敗二呂,之後曹仁、李典的八門金鎖陣,又被這個單福給破了,不死心的曹仁在偷襲中又被識破,因此二將大敗,逃回曹營。曹操也是大度,安慰二將雲“勝敗乃兵家常事”但他卻對誰為劉備出謀劃策極感興趣,從曹仁口中聽到單福這個名字。一個不為世人所知的名字,此時曹身邊的謀士程昱笑曰“此人非單福,乃潁川徐庶,字元直。”曹操得知徐庶之才十倍於程昱,恨不能攬於幕下,後程昱出一計,賺徐母於許昌。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徐庶得知母親的遭遇,哭著喊著要去尋其母。從而,出現了劉備與徐庶煽情離別的場面,直教人蕩氣迴腸,潸然淚下,一步兩回頭,那種依依不捨,生死離別的情景,至今迴盪在我的腦海中。此情此景,也不曉得劉備身後的兩位結義小弟吃醋了沒有。明知不能留而留之,簡直就是枉費心機。《三國志》記載徐庶對劉備雲“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已,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戰亂時期,既遇明主,難道僅以母親為慮,就可棄明投暗嗎?是否還記得“分一杯羹”的典故。劉邦日益壯大,霸王項羽懼之,欲以烹劉父,令劉邦投降。《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為天下者不顧家乃爭奪天下的人本就不顧念家庭的,為天下之利應當舍小家之念,忠孝難兩全,難道徐庶不知道這些古訓嗎?

再者說,徐庶既然是大孝子,對母親的舉手投足,一舉一動都是熟記於心的。這樣一個大孝子難道連母親的字跡也不能辨識,以致於被曹操等人模仿的字跡給誆騙。不識母字,被人誆騙,這有些說不過去了。以徐母的大義,應該在徐庶小的時候,就會經常教育他忠孝兩者之間相比較,哪個孰輕哪個孰重。但當真正處在忠與孝進行抉擇的時候,徐庶出人意料違背母親之意,反其道而行之。這能稱得的上是大孝子嗎。

《三國演義》記載,司馬徽雲“吾素聞徐母最賢,雖為曹所囚,必不肯馳書召其子,此書必詐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若去,其母必死。”司馬徽憑藉素聞就可對徐母見微知著,推測出徐母的所想所為,難道徐庶還沒有司馬徽瞭解自己的母親嗎?難道他不知道母親的大義,母親的大賢,一直識曹操為欺君罔上之賊,識劉備為漢室之胄,仁義佈於四海之主。

實則為母而屢屢違母之意,以母為託辭棄劉備而投曹操在今天看來必不是充分條件。唯一的解釋就是徐庶已對劉備信心不足,有意轉投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真是令人唏噓,徐庶離開劉備,難道真的是因為他的母親嗎?這裡我們可以得出明確的答案,非也。


手機用戶58965063716

在中國有一句著名的歇後語,叫"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意指人在心不在,出工不出力.徐庶在我國曆史上確有其人,尤其在小說中對他的相關介紹還是比較詳細的.他在第35回裡以"單福"的化名出場,當上了劉備第一位正式的軍師,並在隨後與曹操派來的小規模部隊作戰中,充分利用他的幹練,指揮劉備的軍隊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不但得到了劉備集團的上下尊敬,也引起了曹操的重視.後來曹大丞相從謀士程昱的口中得知了他的真實身份,並採納程謀士的計策,把徐母騙到許昌軟禁起來.

又偽造徐母筆跡,寫了一封信,把徐庶騙來許昌.徐母得知後,大罵其子不忠不孝,解下褲腰帶懸樑自盡了.徐庶由此深恨曹操,雖然給曹阿瞞當差,但終身不為曹孟德設一計獻一謀.這就是這句歇後語的由來.後世更把徐庶的舉動稱之為"身在曹營心在漢".而徐母也被傳統觀念奉為"忠君愛國的大義之母"的典範,受到後世無盡的吹捧.



"滾滾長江東逝水\

昭烈名臣

徐庶歷來被認為是與諸葛亮、龐統、法正並列的蜀漢四大軍師,他在新野之時便投奔劉備,頗受劉備重視,並且向劉備推薦了臥龍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更是被神話為神機妙算的軍師。然而因為母親被曹操俘獲,徐庶不得已離開了劉備。然而徐庶的離開,真的是因為他是個“孝子”嗎?

(圖)徐庶

首先,我們還原一下歷史上的真實情況。《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曹操南下,劉表次子劉琮不戰而降,當時,徐庶與劉備屯於樊城,聽聞此事後,劉備率眾南行,徐庶帶家眷與諸葛亮一起隨劉備逃亡,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軍所擄,徐庶為了保全母親,辭別劉備,前往曹營。”

顯然,在歷史上並沒有曹操偽造徐母之書,騙徐庶投降曹操的橋段,而且也沒有記載表明劉備對徐庶的離去感到悲傷。徐庶對劉備說的話還是很漂亮的“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顯得自己是如此身不由己,還為我們留下了“方寸大亂”這個成語,不過劉備對此的態度卻毫無記載。

(圖)諸葛亮好友石廣元

如此一來,徐庶的離開就很值得玩味了。我們在“諸葛亮未遇劉備, 也不會投靠曹操, 司馬懿先遇劉備則必投靠!”一文中曾經提到,劉備的用人,是以利益為交換的。比如關羽、諸葛亮,劉備驅使他們,也給予他們巨大的權力。而劉備的這種用於交換的“利益”大多是先以一種“許諾”的方式支付給臣屬們的。換句話說,白手起家的劉備,先畫個餅,大家信了,就一起幹,不信就各奔東西。

徐庶開始肯定是相信劉備的,所以還把自己的好友諸葛亮介紹給了劉備。然而,當荊州淪陷,曹操十萬大軍逼近,劉皇叔敗走樊城,幾無可依之處。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曾經追隨劉備的人不外乎有三種去處,一是向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一樣誓死追隨;二是選擇觀望,看劉備的發展和荊州局勢而定;第三種則是選擇拋棄劉備,改投曹操。徐庶無疑就選擇了第三種。

(圖)歷史證明徐庶選錯了

其實不只徐庶做出這種選擇,曾聞名一時的“諸葛四友”都差不多在這時做出了選擇。徐庶藉機投奔了曹操,而石廣元、孟公威也差不多在這個時期出仕於曹魏。

當陽敗退之時,曾有人誤認為衝進曹操陣營營救阿斗的趙子龍是去投降曹操,為何會這樣?居然有人會認為以忠勇聞名的趙雲會背叛!為什麼?只因為他們可能每天都會看到有同伴跑向北方,投奔曹操,以至於懷疑趙雲也是這樣。而徐庶就是這些跑向北方的人群中的一個,他真的去投奔曹操了,只不過與旁人不同,徐庶留下了句漂亮話。而劉備自然不會再留戀這些心已不在的人了。

(圖)長坂坡上懷抱後主的趙雲

20年後,當諸葛亮以蜀漢丞相之尊,率領十萬大軍北伐魏國之時,他終於得到了兩位故友——徐庶和石廣元的消息,他們一人擔任御史中丞、一人擔任典農校尉,官職都不高,孔明不禁感慨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這話除了感嘆故友沒能一展抱負,似乎也有一些嘲諷吧。

(圖)胸懷大志的孔明

“20年前你們拋棄玄德公,如今玄德雖已故去,但早已成就帝業,而我孔明也成為了蜀漢的實權者!”諸葛亮的心中或許是這樣想的吧!


孫博士侃歷史

徐庶是東漢末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史載,徐庶本名徐福(小說《三國演義》中為單福)。他和諸葛亮、龐統均為隱居襄陽的高士司馬徽(水鏡先生)之高徒。

徐庶人品高尚、才學出眾,更兼志向遠大,於是名氣漸漸傳開去,被譽為潁川一代名士。

荊州牧劉表聞其賢,多次禮聘他出仕。但別具慧眼的徐庶卻並不看好獨霸荊襄的劉表。徐庶認為,劉表表面貌似謙謙君子,也算禮賢下士,但骨子裡優柔寡斷,知善不能舉,知惡不能去,只是徒具虛名、難以成事的凡俗之輩而已 。於是他堅辭不就。

恰在此時,在中原與曹操作戰失利、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的劉備流竄至荊州 。他不過是想依附貴戚劉表就食養軍。劉表卻對他這位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有些疑懼。

於是,劉表將劉備暫時安置在荒僻小城新野,讓他在那替自己抵敵曹操的入侵。

奇怪的是,心氣頗高的徐庶不看好財雄勢大的劉表,卻對勢弱力孤、朝不保夕的劉備另眼相看。他主動赴新野拜訪劉備。言談間,徐庶發現劉備果然如傳聞那般心胸開闊,志向高遠,且言而有信。 而且他對待下屬不矜不伐、極為友善。劉備確實是個值得自己輔佐、共圖大事的人。徐庶道出自己的投靠之意,劉備大喜過望。他早就有意結交荊襄一帶的才智之士,無奈勢單力薄,乏人問津。今見大名鼎鼎的徐庶前來投效,哪有不歡迎的道理?二人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談,劉備對徐庶的品格、才幹非常器重,當即將他留營並委以重任。從此以後,徐庶在新野幫助劉備整理軍務、訓練士卒、修葺防禦設施 。他成了劉備非常信賴、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軍出征河北。曹軍在鄴城一帶與袁紹軍鏖戰,後一舉攻克鄴城。

屯駐新野的劉備見曹操大軍輕出,後防空虛,於是乘機率軍北上攻城掠地,想搶點地盤。劉備率軍抵達葉縣,留守許昌的魏將曹仁、于禁、李典聞警後率部前來救援。見曹軍勢大難敵,劉備急忙請劉表派兵北上相助。劉表拒絕發兵救援,劉備進退不得,一時間形勢危殆。

此前一直不吭不哈的徐庶毫不猶豫的站了出來 。他給焦慮不安、束手無策的劉備獻上一條妙計。劉備按徐庶所授,先下令燒燬自家營寨,然後佯裝敗退潰逃 。暗中卻讓關羽、張飛、趙雲等悍將引一彪人馬,悄悄埋伏在曹軍追兵必經之處。 曹仁不知有詐,果然中計。他不顧李典的勸阻,和于禁一起率輕騎追擊劉備,不知不覺進了劉軍的伏擊圈。劉備埋下的伏兵四下裡吶喊著對曹仁所率追兵發起衝擊,將猝不及防的曹仁部團團圍住大砍大殺,曹軍猝不及防,死傷慘重 。只有少數人突出重圍,掩護曹、於二將僥倖逃回。劉備化險為夷,退回新野。

徐庶卓越的軍事才能與高人一籌的神機妙算,讓劉備心悅誠服,也讓眾將刮目相看。劉備逢人便誇徐庶有王佐之才,自己得到他實乃天幸 。徐庶卻表現出謙讓、冷靜、低調的一面。他說自己比起“臥龍”諸葛亮來簡直不值一提。諸葛亮的才學、智術、品格可謂古今少有 。若能得到他,主公就有問鼎中原的機會。隨後,他向劉備正式舉薦了諸葛亮。

此後發生的事情國人耳熟能詳:劉備“三顧茅廬”,終於如願以償,於公元207年請回諸葛亮襄助自己。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最終在他的幫助下幹出了一番大事業,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大局。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渡江閃擊劉表。此時劉表已故,他的兒子劉琮不戰而降,將荊州白白獻與曹操。

失去庇護的劉備只得領著二十餘萬軍民緩緩南撤。劉備在當陽長坂坡被曹軍虎豹騎趕上,寡不敵眾的他抵擋不住,只得落荒而逃。劉備麾下輜重、人員損失慘重,大都成了曹軍的戰利品。徐庶的母親也被曹軍俘虜。

曹操仰慕徐庶之能已非一兩天了,一直想得到他為己效力。他見到徐母后突然心生一計。曹操命人模仿徐母筆跡偽造了一封書信,然後以徐母名義命人送與徐庶,召他赴許都晤面。徐庶接信後淚下如雨,憂心如焚 。徐庶是個遠近聞名的大孝子。老母被曹軍所擄,許都乃曹操老巢,自己去還是不去,竟一時沒了主張。思來想去,他覺得沒有別的解決辦法,於是含淚向劉備辭行。

徐庶對劉備說:“本以為可以與將軍一起共圖王霸大業,耿耿此心,天地可鑑。不幸老孃被擄,方寸已亂,即便強留於此也無濟於事,請將軍允許我辭君北上,赴許都侍奉老母”。 倚徐庶為肱骨的劉備心中縱有一萬個不願意,但又能怎樣呢?

徐庶來到許都後,發現這一切不過是曹操設的一個局, 也無可奈何,只能勉強留了下來。徐庶歸曹後,心中依然留戀故主劉備與摯友諸葛亮 。儘管他足智多謀、才氣縱橫,但卻始終不願意為曹操出謀劃策,更不願意與劉備為敵。徐庶在曹魏十餘年,雖然官拜中郎將、御史中丞,卻始終和那位義薄雲天的關雲長一樣“身在曹營心在漢”。 他至始至終未幫曹操設過一計,也從未在軍事、政治、行政方面有任何建樹。這也是那句著名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由來。他似乎甘願退出歷史舞臺,浪費滿肚子絕世才華,從此湮沒不聞。

史書《三國志》、《資治通鑑》和小說《三國演義》對徐庶的最終下落均未作交代。他的人生歸宿與最終結局,成了三國史上的一大謎團。

有一種說法一直喧囂塵上:曹操執徐母逼其轉投,徐庶無奈歸曹,徐母深明大義,斥責兒子一番後,憤而自殺 。徐庶因此深恨曹操,從此裝聾作啞,再也不肯替曹操出謀劃策了。這種說法要拜小說《三國演義》所賜。因這部歷史傳奇小說影響甚廣,早已深入人心,因而幾乎成了歷史定論。

幾種史書均未提及徐庶進曹營後其母自殺一說。因此,可以判定徐母自殺一說是羅貫中的誤判,抑或是演義小說慣用的誇張伎倆所致。有人揣測,徐庶不得已而降了曹操,卻從此悄無聲息,似乎已江郎才盡,並不是因為他思念舊主,更不是因其母自盡而深恨曹操,而是他飽經風雨、歷盡坎坷後對功名之事已經看淡,沒以前那麼熱衷了。況且曹操帳下謀臣如雨,將星閃耀,人才太多,論資排輩下,也沒了徐庶施展才華的空間。徐庶一向自視甚高,其志向是與人共圖王霸之業。而曹操任命他為御史中丞,還請他教曹衝讀書,明顯有些不重用他。 御史中丞這閒散職務是無法施展他的滿腹才華與遠大志向的 。於是他只得收斂鋒芒,來他個大隱隱於朝了。

假設徐庶一直留在劉備那兒效力,應該有所作為 。其才智或許無法與諸葛亮、龐統比,但總比孫乾、簡雍、糜竺等人強得多吧?

《三國志》記載,徐庶之志與諸葛亮一樣遠大。 他追隨劉備後,立刻就得到劉備信任與器重,他與劉備的交情早於諸葛亮。而諸葛亮也是得到他的力薦這才加入劉備陣營的。後來,徐庶無奈歸曹。諸葛亮聽說他在曹魏只做得中郎將、御史中丞時,頗為感慨地說:“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另一位指徐庶好友石韜)不見用乎”?意思是“難道魏國人才很多嗎?為何連徐庶、石韜(字廣元)這樣的英才都得不到重用呢”?

曹操以雄才大略聞名,且一貫愛才惜才 。他費盡心機得到徐庶,豈有閒置一旁、獲而不用之理?那麼,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他深知徐庶和劉備的淵源極深,二人關係如此親密,不能不引起曹操的疑忌、防範 。彼時群雄爭霸,形勢錯綜複雜,他不得不防啊。赤壁戰役爆發前曹操調徐庶去鎮守長安,或許就是不想看到他與舊主劉備在戰場上相見。曹操的態度,從一個側面也可以窺見徐庶在曹營中處境的尷尬。

也有人認為,徐庶歸曹,並不是因為老母被擄所逼,其實是劉備不信任他並遭諸葛亮排擠傾軋所致。與前幾種廣為人知的觀點比,此說可謂驚世駭俗 。然而細究起來,卻也不無幾分道理。

按《三國志》的說法,曹操並沒有抓捕徐母做釣餌誆騙徐庶歸降於己。徐母被擄完全是亂軍中的一次意外收穫而已。而且以曹操的實力,踏平荊州、攻克小小新野,一舉擊潰劉備是易如反掌之事 。他完全不必如此煞費苦心抓徐母、要挾徐庶,通過折斷劉備羽翼的辦法來打垮劉備。而且,在大家都在爭奪人才的三國早期,狡黠多智的曹操沒必要靠殺對手手下的第一智囊之母而人心喪盡,最終落得個千夫所指的不利局面。

以曹操的智商,如此因小失大之事,他絕不會且不屑去幹 。因此,徐庶歸曹與其母被抓有一定關係,但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動因是徐庶自願棄劉投曹 。史書中露出的種種跡象表明,他似乎再也不願意在劉備那兒繼續幹下去了。

按史書記載,諸葛亮並不是在徐庶走後才輔佐劉備的 。“徐庶走馬薦諸葛”不過是羅貫中所說。他早在投劉初期就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二人曾經共同襄助過劉備,在一起共事過一段時間。

劉備一直喜歡用兩個參謀做主要幕僚,或許為了相互制衡的目的,抑或是另有深意。而諸葛亮雖然深謀遠慮,但性格似乎不夠大度。在蜀漢建立前後的漫長時光中,他誅殺劉封、彭羕,逼反了孟達,流放廖立,廢黜李嚴,邊緣化並妖魔化魏延······劉備麾下稍有能力之人幾乎被他趕盡殺絕。難怪很多研究三國的人都評價諸葛亮器局不夠寬宏,特別是“不能容人”。

徐庶、諸葛亮都是才智超人之士,劉備讓二人平起平坐,搞了個“雙軍師制”。寬厚的徐庶沒覺有啥不妥,心高氣傲的諸葛亮卻如鯁在喉,渾身不舒服。諸葛亮的志向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而徐庶卻和自己並駕齊驅,這正是他所無法容忍的。劉備的態度如何不得而知。不願內耗的徐庶卻很受傷。他也漸漸心灰意冷,繼而萌生去意。當徐母被曹軍虜獲後,徐庶終於有了藉口並堅定了北上投曹的決心。

對於諸葛亮來說,徐庶有舉薦之恩。然而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抑或是野心,這種恩情大可以棄如敝履。徐庶之謀,或許比諸葛亮稍遜,但他的德,卻遠在諸葛之上。他到曹營後,出於這樣那樣的考慮,他從未說過諸葛亮的一句不是,或許他不願透露劉備集團內部不團結的醜聞,或許只是不想回憶那段迭遭諸葛亮傾軋的不堪回首之往事。

於是,歷史留下來兩人相互欣賞、相互扶持、親密友善的千古美談。

當然,此說只是一家之言,算不得蓋棺之語 。按今天的觀點,徐庶歸曹,如同職場上的一次跳槽,沒有對錯,也無關乎道義,只是他在人生中比較艱難的一次抉擇罷了。人如棋子,在歷史大潮的裹挾下往往身不由己。 徐庶降曹的真相究竟如何?到底是不是因為其母被曹操扣作人質?恐怕連編纂《三國志》的三國史權威陳壽都無法給出確切答案。

或許,徐庶降曹的歷史真相或許只能永遠湮沒在歷史深處厚厚的塵埃下了。

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肯定不是,主要還是因為乏策可陳!徐庶離開劉備前曾指揮了新野戰役,這次戰役雖然擊退了曹仁的兵馬,可是劉備也是跟著真刀真槍的對戰,同樣損失慘重!以戰後統計,趙雲破陣前期,帶兵五百人衝入陣中,五百兵馬全部陣亡,第二次出戰,同樣出兵五百人,這次破陣而歸,但是五百人也不可能完全毫髮無損!因此,可以這麼理解,整個徐庶指揮的這場破陣戰,劉備部隊戰死五百人以上,一千人以下。可是劉備當時總兵力才三千人!因此,可以理解為,慘勝!這是徐庶自認為輔助不起劉備的主因!再這麼打下去,劉備的家底會被敗光的。因此,徐庶自己請辭,只有曹操才支撐得起他的夢想!

劉備需要的不是打勝仗,而是廣招兵。這是徐庶推薦給劉備諸葛亮的主因!因為諸葛亮的理政之才厲害!諸葛亮能夠幫劉備安撫民心,建立根據地,賺錢,然後擴軍買馬!只有有兵了,那麼將軍們才有用武之地!


優己

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謀士。


在劉備居新野時投奔劉備。

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與諸葛亮一起行至長板坡時被曹操擊潰,徐庶的母親也被曹操抓了去。

徐庶對劉備說:“我所能發揮才能的,只有新野小縣。現在新野沒有了,我心已亂。老母在曹操處,請讓我去。”

劉備答應後,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赤壁之戰時,徐庶被派往鎮守長安,以防西涼馬騰。赤壁之戰後,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謀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愛。

曹丕繼位後,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諸葛亮北伐時都為司馬懿出了不少主意。
歷史上的徐庶和《三國演義》中寫的是完全兩個人。所謂“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發,而是說了很多話。否則他決不可能會官至三公。如果不說忠義的話,徐庶真是一個不錯的謀士。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

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

6徐庶在曹操處其實也想好好表現的,奈何競爭對手太多太強,混不到前排,沒法進入曹氏核心,後有好友諸葛亮替他惋惜,如果你當年一直跟著我們混,肯定比現在強

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如果徐庶不歸曹操而繼續追隨劉備,其功名雖然趕不上諸葛亮,應該也不低於孫乾、簡雍之流,或許能夠和法正龐統並列吧。


史話實說

對於徐庶,大家應該不會陌生,演義中是劉備到荊州後的第一位重要謀士。此人博學多才,和諸葛亮、崔州平、石廣元等人非常交好,在荊州一帶頗有名氣。投靠劉備後,也立刻有所建樹。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說的就是他。

那麼,我們就要問了。歷史上的徐庶是個什麼樣的人物?他又是什麼時候離開劉備的呢?他為什麼要離開劉備,真的是因為他母親嗎?他投靠曹操後,真的沒有獻一策?

徐庶:母親啊!

歷史上的徐庶確實和諸葛亮等人十分交好,也確實很有學問,但是徐庶破八門金鎖陣,手把手教劉備怎麼打仗的事是肯定不存在的。劉備一個主帥,軍事戰鬥需要別人來指揮?就算是後期的火燒博望坡什麼也都是他親自領導的,可能聽聽徐庶的建議啥的。

演義中編了一段故事,說是曹操把徐庶的母親捉了起來,然後徐庶就不得不離開劉備,然後離開之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其實不然,徐庶並不是這個時候離開比劉備的,翻開《三國志·諸葛亮傳》就可以知道徐庶是在劉備一行人逃亡江夏的途中,因為徐庶的家眷(母親)在逃跑途中被曹軍捉了,徐庶才決定離開劉備的。雖然都是離開劉備,但是歷史和演義有個時間差的。

歷史上徐庶是因為母親才離開劉備的?三國志的交代是因為母親被抓走,徐庶心如死灰,方寸大亂,只好辭別了劉備,投奔曹操。自古忠孝不能兩雙,徐庶選擇了孝。會不會有其他原因呢?筆者猜測還可能是吃不了這顛沛流離的生活的苦~

徐庶進曹營真的沒有獻一策?這多半是不可能的!

據《魏略》記載: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就是說公元223年,徐庶在魏國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多多少少是個官職吧?一策都不獻就拿了個官做,可能嗎,科學嗎?

對於徐庶,應該是個有學問,有謀略的人才,諸葛亮也是挺欣賞他的。如果跟著劉備一直混,在蜀國估計會成為主要支柱。


小刀文史

首先,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拜師求道。後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來往密切。對於徐庶來說,之所以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事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和司馬徽、諸葛亮等人的密切關係。東漢末年,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

對於當時的劉備,寄人籬下,雖然手下有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但是缺乏地盤和人手,不是一個被看好的諸侯。

在此基礎上,曹操在平定北方中原地區後,率兵來攻打荊州,追得劉備不斷的逃命。在此混亂之際,徐庶選擇離開了劉備。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徐庶棄劉奔曹的橋段大書特書了一番,集中體現了劉備的仁德和徐庶的忠義。不過,事實很可能不是這樣。根據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記載: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

“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三國正史中,曹操根本沒有用假造書信的方式來欺騙徐庶投靠自己。至於徐庶表達了因為孝道而投降曹操的意思後,劉備似乎也沒有什麼態度。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劉備對徐庶的離去,或者可以說是背叛沒有感到意外。在曹操大軍到來之際,特別是赤壁之戰之前,劉備根本不具備和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的能力,甚至連自保都是比較困難的。在此背景下,趙雲即便是去營救阿斗,也會被劉備的手下誤認為去投靠曹操。

最後,進一步來說,對於當時的劉備,背叛自己的手下不止徐庶一人,根據魏略的記載:及荊州內附,孔明與劉備相隨去,福與韜俱來北。其中,福指的是徐庶,而韜則是指諸葛亮的朋友——石韜。並且,在曹魏陣營中,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絕不是《三國演義》中的一言不發。總的來說,徐庶投靠曹操,可能有要遵從孝道,也即孝順母親的原因,但絕不僅僅因為這一原因。對於劉備來說,徐庶是一個臨陣脫逃的叛徒,也即其並不看好劉備勢力的發展前景。

文/情懷歷史


情懷歷史

徐庶的離開,其實是一個看破。我們想想徐庶是怎麼和劉備相遇,那是什麼樣的場景。當時的徐庶的那身裝扮其實十分不堪入目,根本和一個謀士扯不上半毛錢的關係,但是劉備卻能屈身求教,態度誠懇,大禮拜見,難道當時劉備備嚇壞了麼,答案當然不是。劉備其實城府相當深,多一個朋友,總比都一個敵人強吧,而且劉備非常愛名譽,達到痴迷,甚至不惜一切手段要達到他想要的效果,這就是他想要的的人心,其實當時他根本就沒有把徐庶放在眼裡,又經過一場戰役劉備卻風格大變,他的討好與獻媚,足使徐庶對他心裡上有了看不起的念頭,加之劉備的手下個個牛逼哄哄,根本不把他當做謀士,而是一個乞討者,容不得他有半點失誤,加之他也擔心自己的名譽被毀,一個謀士的名譽在那時候比姓名都重要,所以他有了離開之心,正好等到一個臺階下,而且下的非常華麗,所以他已然離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