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何楚國最終滅掉秦國?

趙彬衫

一、先說楚能滅掉秦國的大環境因素

1.楚國從春秋時期就是大國,先後齊國、晉國共同撐霸南北方。進入戰國之後依然是南方最大的國家,楚人打骨子裡有一種傲氣,所以才能說出這等豪言壯語。


2.自古楚國多人才,比如著名的軍事家伍子胥,政治家兼商人范蠡,還有在始皇掃六合中功不可沒的秦國丞相李斯。楚國可謂人傑地靈,所以楚人會認為即使剩下三戶,也一樣有滅秦的人才。只是如《左傳》所說“雖楚有材,晉實用之”,楚國的人才多數在外邦才大有作為。


3.楚人在感情方面最不能接受被秦滅國的事實。按理說秦楚世代交好,甚至有十八代通婚的習俗,直至秦始皇還娶了楚國公主為妃。另外為維護兩國關係,楚國曾背叛當時的另一強國齊國。如此之多的付出卻換來秦國的倒戈相向。楚人既氣憤又懊惱,咬牙切齒地要滅掉秦國這個白眼狼。


4.楚國地處南方,文化、習俗、法規等與當時的北方有很大的差異,

秦統一六國之後,全國皆按秦制,楚人無法忍受,反抗的概率要遠遠高於其餘五國。因此才有了陳勝第一個揭竿起義。



二、關於這句話的探討

不難發現它與“大楚興,陳勝王”有些相似。是否也是秦末時楚國反抗軍的一句口號?

這句話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按司馬遷的記載在楚懷王被秦國扣押期間由南公所說,不過是否真的出自南公之口還是項羽攻入咸陽之後現在無從考證。

如若是預言,它的確實現了。大澤鄉起義的陳勝是楚國人,第一個攻入咸陽的項羽也是楚國人,後自稱西楚霸王,最後將秦取而代之的劉邦還是楚國人。的確是三戶,的確是楚人,著實了不起。




史是歷史的史

不是楚國滅掉了秦朝,而是楚人滅了秦國,楚人為何能滅秦國,主要是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秦朝滅亡是很偶然的,如果沒有沙丘政變引發的秦帝國內亂,舊貴族們也看不到機會,也不會同時起事。

第二、秦始皇如果不要用力過猛,減少徭役,可能跟隨舊貴族復辟的人會減少。如果秦始皇當年推行郡縣制時要麼順便收拾掉舊貴族勢力,要麼區別對待,這樣舊貴族勢力可能擰不成一股繩。

第三、之所以是楚人滅了秦,首先需要理解楚國不同於其他諸侯國之處。楚國地域廣大,它是商代就存在的方國體系。楚王分封時只得了一個子爵,於是在請封不得後,自立為楚王。楚國不同於其他諸侯國的是它還保留著舊制,也就是促使楚人擁有家國情懷的東西。你想為什麼別的諸侯國很少有這類文化,而楚人有。

從目前民族源流看當年可能存在於楚國境內的那些民系,你會發現很多這類少數民族保留著一種平等的會議制制度,部族通過血親組織在一起,通過會議和召集模式聯絡決策。就是說當年楚國境內當年並沒有完全像別的諸侯國那樣是全面等級制。作為被壓迫的奴隸、平民誰跟你有情懷?老子就說,民之飢,是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就是說大多數北方諸侯國統治是很暴殮的。這樣的統治自然不可能存在家國意識。楚人可能不是鐵板一塊,他的內部可能殘留的古制。

秦始皇為什麼要千里迢迢徵南粵?我分析可能兩方面原因,一是秦人代表的這個體系本身與越人體系就存在著幾千年的衝突紛爭。就好比秦楚聯合很大程度是因為兩族原本是一個體系。二是越人尤其南越人內部也存在血親組織的平等社會結構,這對於推行帝制不利。秦始皇焚書很明顯就是為了新制度能夠順利施行,歷史上想要在思維上變革,很多都採取了焚書的辦法。比如西班牙殖民者焚燬了印第安文獻,比如阿拉伯人燒了亞歷山大圖書館。所以秦始皇要滅了這個不同於自己制度的異類。

第四、如果沒有項羽這個軍事天才,如果沒有項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險勝。這場復辟也就很可能被鎮壓下去了。

楚人之所以能滅秦,其實是有著強烈的家國意識,想要恢復楚人的國家。項羽就是其中最典型代表。如果沒有一個情懷支撐,項羽也不可能會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也就不可能孤注一擲地進行背水一戰。如果是一個務實的人是會計算成本的,是會想來日方長的。只有理想主義者才會這麼冒險,理想主義者心中一定是有藍圖的,是有強烈的精神世界支撐的。所以這才成就了項羽。

楚雖三戶也有些劇透了楚國的內部結構,如果存在族群集中生活,那可不就沒幾戶了。宗族門閥不多,但很大。所以楚國是有別於別的諸侯國的。


國病

大預言往往是從大規律、大趨勢中得出的。反過來說,越是能看得懂大規律,其預言就越準。

中華普遍進入農業社會之後,其發現進程是:從殷商的幾千方國,到武王觀兵時的八百方國,到西周的七十二諸侯,再到戰國七雄。

可見,逐步合併統一是天意,是歷史的客觀發展規律。所以,秦始皇的統一中華並沒有問題,是符合大趨勢的,時機也對,可以說應運而生。

但是,為什麼秦二世而亡,而亡秦必楚呢?

這裡還要看清楚另一個大規律。這就是管理天下的具體辦法也要與當時客觀環境需求動態匹配。

中華文化認為,凡事都要做到動態的匹配,超前必死,滯後也必死。當時發展到什麼程度,你的管理模式必須與之匹配,必須做到恰到好處,這樣你才會真正擁有天命,否則,即便暫時成功,也必然是短命的王朝。

大秦朝為什麼必亡呢?真不怪秦二世,只因為秦始皇太超前,從數百年的諸侯各自為政,想一下變成大一統的現代郡縣制,從物質到思想都不具備條件,所以是秦始皇自己親手埋下了必亡的種子。

所以,客觀上看,秦始皇的統一是符合天意和天時的,但其管理手段是超前的,是與當時大環境、大趨勢不匹配的,所以,成也秦始皇,敗也秦始皇。

大秦必亡,但誰來亡秦呢?



戰國七雄中,其他六國都是大周的老諸侯國,其核心思路還是回到諸侯封建,頂多有個新老大維持天下秩序的狀態。也就是說,回到西周鼎盛時期的樣子。因此,這六國不管誰上臺,都是再走回頭路,明顯滯後於歷史發展規律,所以他們都不是亡秦的人選。

楚國不同,既不是老諸侯國,還自春秋就自立為王,對內一直是半諸侯半王天下的制度,所以其管理手段恰恰符合當時大環境的需求,非常匹配,所以,亡秦必楚。

項羽必敗也是這個原因,他只想當霸王,回到諸侯封建狀態,同樣是滯後。劉邦不同,恰恰搞的是大一統為主,封建為輔的管理手段,所以,大漢朝才是真正的天命所歸。


老慢

因為楚國即使亡國了,也能復興,原因如下:

第一,楚國不那麼集權,楚國滅國四十,建立了第一個縣,然而楚國並不是一個集權國家,她更像一個聯邦,當年吳國幾乎滅掉楚國,佔領了郢都,但是楚王跑到以前隨國,隕國的地區,在當地一直都保留著的大家族勢力的支持下,馬上又組建了強大的軍隊,加上外交借來的援軍,很快就趕走了吳國軍隊,二十年後更聯合越國滅了吳國。所以楚國各地一直都有組織化的貴族力量存在,在那個時代幾乎是不可能被趕盡殺絕的,分裂既有劣勢,也有優勢。

第二,楚國富饒,魚米之鄉,貧富差距小,“無千金之家,亦無凍餓之人”,楚國的王政活動就是《子虛烏有賦》裡記載的那樣,也是西漢所謂的黃老之治標榜的那樣,和秦制相比,她對社會民力的榨取是很低的,雖然持續動員能力因此也不高,但是民力保持得很好,時機來臨具備戰鬥爆發力。

第三,楚國具有戰略資源的優勢,這裡指的是野生動物資源和冶金產業鏈。楚地當時因為靠南,有很多犀牛,大象,穿山甲,這些動物的皮革是古代製造鎧甲最好的戰略物資,楚人世代相傳了皮甲製造工藝,同時和越國共享了先進的冶金技術和產業,一名標準的楚戰士,可能就像項羽那樣,身披犀牛甲,持鐵劍,操吳戈,在那個時代的戰場上所向無敵,楚靈王時“楚兵強,歷陵中國”,到處干涉各國事務,當時如果想要統一中國,就沒有誰攔得住。由於楚地大量的部落氏族,地方貴族始終存在,加上材料工藝的悠久傳承,楚人民間的兵器和鎧甲一直都保留著,秦朝是沒有辦法完全收繳的。

第四,楚兵具備在河邊溼地進行大規模步兵作戰的戰術優勢,秦末到楚漢的決定性戰役,多數都是在河邊進行的,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發生在三戶水,韓信井陘破趙和斷流斬龍且,也發生在水邊,南方人因為都有種水稻的經歷,所以在泥地裡打群架的能力是誰也比不了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實也是一個戰術建議,是說如果在三戶河邊的溼地戰場發生戰略決戰,披犀甲,持鐵劍,在泥地行走自如的楚兵戰士,絕對能讓再多的秦兵鋭士都有來無回,一舉絞殺秦國全部老本,徹底滅秦。


莫折念生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戰國末期,項羽的爺爺項燕在率領楚軍與秦軍大戰時戰敗後發出的怒吼。冥冥中自有天意,他肯定沒有想到,最終滅亡秦朝的卻是楚國人!

先是楚國人陳勝率先舉起了反秦大旗,然後楚國人項羽擊殲滅了秦軍主力,最後楚國人劉邦率軍進入咸陽,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秦國滅亡!

楚國做到這一切是有原因的!

第一,楚國可以動員的反抗力量最大

楚國是最後一個被滅亡的國家,和其他國家相比,戰爭持續時間並不長。項燕在失敗後自刎而死,也導致楚國民間的反抗力量還沒有被動員起來。所以,雖然提前結束了戰國,卻給楚國保留了大量低抗力量。為秦末的反擊提供了人力基礎。比如項梁這樣的貴族應該不是唯一倖存者。

第二,楚國遠離秦朝統治區

秦朝初年,項梁等人逃往了江東一帶,這裡遠離秦朝首都咸陽,所以,秦國的力量到了江東已經成強弩之末。比如項梁到江東後,迅速籠絡了當地的士人,在政府之外形成了另外一股政治力量,而且是擁有民意基礎的政治力量。一旦時機成熟,當地的秦朝政府就會被迅速推翻。這是中原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條件。甚至楚國西部地區由於靠近秦國,反抗力量也遠沒有江東地區強大。

第三,秦朝以及山東其他地區,人才匱乏

秦國能統一天下,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徹底貫徹了商鞅的愚民政策,讓秦人成了只知道執行命令的機器。但是,造成的後果就是秦國境內人才的產出率變低,這也是他向山東各國大量引進人才的重要原因。當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秦法在全國推行,讓山東其他地區也出現了人才匱乏的情況。由於楚國最後一個被滅亡,受到的影響最小,相對來講人才較多,比如沛縣。

總結:秦國對楚國打擊力度不夠,控制力度不足,又缺少科學的人才培養制度,導致了楚國人在秦末大放異彩!


歷史風暴

雖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流行語,在秦朝時期就流傳開來了。不可否認,最終滅了秦國的確實是楚國人。可以說這句流行語還是很有前瞻性的。

為什麼說亡秦必楚呢?

這說明楚國和秦國的仇恨是比較深的,不共戴天。楚國為什麼這麼恨秦國呢?

因為對楚懷王的思念,楚懷王是被秦國給騙去的,並且在秦國他們把楚懷王給處死了。你想呀一個國家的王都被敵國給弄死了,可以說這是讓楚國全體民眾蒙羞的一件大事呀。

明明說的是讓楚懷王去秦國議和談判,沒想到人家到了秦國,秦國就把楚懷王給軟禁了起來,最終還把人家給殺害了。

楚國人聽到這個消息後,人人為楚懷王感到不公。發誓要為楚懷王報仇,可以說所有的楚人都把秦國視為了自己最大的敵人。

但是,秦國敢殺楚懷王就說明他根本沒把楚國放在眼裡,結果到了秦始皇時期,楚國被秦國滅了。

雖說楚國沒有了,但是楚國的民眾還在。比如楚將項燕的後代,項梁項羽在。混跡泗水的流氓劉邦在,整天遊手好閒討飯吃的韓信在,陰謀大師陳平在......。這些風雲人物個個都是楚國人呀。沒辦法誰讓當時的楚國比較大了呢?

可以說,那時候的風雲人物都在楚國,這就為秦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你看連楚國的農民都開始反秦了,他就是陳勝,吳廣等人,這兩個人喊了一嗓子,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全國人民開始掀起了反秦的浪潮。當然最嚴重的地區就是統一前的楚地了。

雖說陳勝是第一個舉起反秦大旗的人,但是,他並沒有走到最後,而是被秦國將領章邯給滅了。

這時候滅秦的希望只能落在名門之後的項梁,項羽叔侄的身上了,當然還有一個劉邦集團。最終劉邦和項羽兩人強強聯合,把秦帝國的命運給斷送掉了。那句亡秦必楚的流行語也得意實現了。


史學達人

首先、楚國人最瞭解秦國,從羋八子入秦開始,秦國高層充斥著大量的楚國人,宣太后還主政秦國幾十年,最後一任楚王也算的上秦國人,從感情上來說,既然贏秦不行了,山東六國中秦人最能接受楚國人當皇帝;

其次、楚國就南方版的東周春秋,楚王直轄一小部分,另大部分都是由楚國諸侯管理,這些地方為了不被楚王室吞併,管理中大量惠民政策收賣人心,又少經戰亂,而秦滅楚只是佔領了楚王直轄地,小諸侯想著反正誰當老闆都一樣就歸順了秦國,但是秦統一後行郡縣制,這些地方和其它地方一樣的管理,這就出了大問題,試想一下秦趙燕等服徭役修長城,來去頂多一個月夠了因為近,而楚地就要了老命一個來回三五個月是常事,加上南方人到北方幹活,還每年都要去誰受的了,大澤鄉正是因為這個爆發的;

最後、楚國起義的地方都離關中最遠,在當時又是人口少的地方駐軍少,而當時反秦的力量也肯定往這裡逃,所以保留的力量最強,像項氏家族、張良、張耳、劉邦等人都是躲在這邊,秦國鎮壓也肯定是從近的開始打,打到楚地江東也軍力已疲,反抗的打不過我可以往南邊的無人大山躲,那時山裡可以打獵反正餓不死,秦始皇派50萬大軍平越,也是要清楚反秦力量的避難所,誰知道兩廣地方太好,一幫陝西大漢去了都不想回去了,能當山大王誰願意回去給趙高當孫子。

歸根結底就是秦國政策太超前,打下的地盤超越了自身可以管理的極限,而楚國這些地盤楚國自已當時都管不過來,何況兼併了六國的秦國,你可以收拾了六國貴族,但楚國山野你50萬大軍也兼顧不到,你強的時候他躲的起,你一病這幫人都衝出來了,後來漢朝通過幾個地方藩王,花了近百年才將這些地方大概的收服下,但也只是表面上收服,就算到三國東吳時山越族依然是這些地方的主人,一直到五胡亂華時期,大量北方漢人衣冠南渡,才真正開發出中國南方的十萬大山,這前後已經過去了五百年有餘,而五百年前的秦國,又怎麼可能管的了楚國的東南鉅野了,所以楚國人才敢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春秋史苑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什麼是楚國滅掉了秦國?從古至今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凡事預則立 ,不預則廢,楚國人必定有那樣的決心與毅志!沒有上下一心、同仇敵愾的氣概是完不成大業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可以說是當時楚國滅亡後形成的共識,即激起共同的仇恨,必做成此大事。

秦滅六國楚國付出的代價最大,與秦國的仇恨也最大,是想楚懷王被騙到秦國而後死在秦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這是楚國的第一恨,第二秦滅楚國楚國抵抗堅決,大將項燕自殺,(實則兵敗亂軍戰死)楚國兵敗國除,楚國上下痛心疾首,立誓血恨,以報此仇。

時機的趕對於巧合,秦國贏政大勢為之,後世無為而衰,大勢頹廢,國祚危危,項燕之孫項羽少壯英傑,久懷復仇之命,堪以大任,即起軍中立項家之威,而後生吞活剝就把秦帝國給滅亡了,你看,埋下仇恨的種子,就有想要的結果,出了非常之人,然後有了非常之事,是以輪迴的方式,秦滅楚,而後楚滅秦,因果報應,亡秦必楚。


楊柳青青春之聲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這句話是誰說的。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南公這裡要解釋一下,南公是姓氏,不是一個人,楚國的南公說的這個話,三戶也不是說就三戶人家,楚王族姓羋(羋月的羋),本支為熊氏,另分為昭(昭陽)、屈(屈原)、景(景差)三戶。

第二部分,楚國指的是今天的那些地方,今天的湖北湖南以楚國正統自居,湖南大學還有標語“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那麼戰國時期的楚國是不是隻有湖北湖南呢,答案當然不是。

楚國興起於江漢平原,也就是今天的湖北一代, 宣王、威王時期,楚國的國土面積達到鼎盛,西起四川,南到廣東廣西,東到江蘇浙江福建,北到河南山東,幅員廣闊。今天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就是再湖北被髮掘出來的。

所以說:楚國是大國!

甚至是比秦國還有希望統一六國的超級大國!

公元224年,秦將王翦起精兵六十萬,一年時間擊潰楚軍,殺大將項燕,俘虜楚君,楚國滅亡。

被偏處西北一隅的秦國給滅了,楚國人當然不服氣。

而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並不是楚國滅亡以後才有的,當年楚懷王被秦昭襄王扣押,客死秦國,楚國人引為奇恥大辱,南公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說出這句千古名言。

南公不是預言家,但是真的被他說中了,反抗暴秦的主力項羽是項燕後裔,江蘇宿遷人,楚國人,劉邦,徐州豐縣人,楚國人,點燃第一把火的陳勝,楚國人。

那麼又有一個新問題,為什麼楚國人這麼積極滅亡秦國,難道只是因為仇恨?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楚國本身就是大國,有這個實力,楚國的國力已經做過交代,這裡不再贅述,想打倒秦國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沒有實力光靠口號是沒有用的,所以高漸離只能說:風蕭蕭兮易水寒,這裡沒有諷刺的意思,在我看來:高漸離唱出了一種悲壯,而南公喊出的是不甘。

(2)楚國受到的屈辱太大,陳勝起義的時候楚懷王已經死去多年,但是楚人依然記得懷王的恥辱,哀兵必勝。

(3)楚人桀驁不馴,強蠻霸道,必然不甘於被秦國統一,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說:秦始皇的棺材板壓不住了。

(4)秦國統一以後,車同軌書同文,風俗習慣等等都歸一化,楚國與秦國在這方面差別較大,所以民間逆反心理十分嚴重,有人登高一呼,必然群起響應。

更為重要的是:秦始皇把位子傳給了一個不爭氣的二世祖,給了楚國機會。


日慕鄉關

這個說法並不科學!最早記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是在漢朝時期,漢朝時記載時說是先秦留下來的,但是具體時間卻不詳。而結合同期陳勝吳廣起義時所致的篝火狐鳴,置書魚腹做法。這句話很可能便是由項羽及其本人所傳的。目的也是收買人心,給將士打氣。

為啥大家都喜歡拿楚國做文章呢?除了項羽本人是楚國人以外,還有一個其他因素,那就是楚國的部落制度!在楚國被秦國滅掉以前,楚國仍然是一個部落制度的國家,部落首領乃至部落本身都有相當程度的自治權。而秦國滅國後,這種自治權被取消了,很多民族文化也被強令廢除。這使得楚國人對於恢復舊制相當渴望。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拿楚國來做文章。比如,陳勝吳廣起義也是這麼幹,當時他們的口號是“大楚興,陳勝王。”

至於項羽真的能夠推翻秦國滅掉秦國那隻能說趙高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假如不是趙高想要奪權,殺了大將秦軍將領清洗了大將秦軍,使得秦軍嚴重衰弱,項羽與劉邦也沒有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