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彬衫
一、先说楚能灭掉秦国的大环境因素
1.楚国从春秋时期就是大国,先后齐国、晋国共同撑霸南北方。进入战国之后依然是南方最大的国家,楚人打骨子里有一种傲气,所以才能说出这等豪言壮语。
2.自古楚国多人才,比如著名的军事家伍子胥,政治家兼商人范蠡,还有在始皇扫六合中功不可没的秦国丞相李斯。楚国可谓人杰地灵,所以楚人会认为即使剩下三户,也一样有灭秦的人才。只是如《左传》所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楚国的人才多数在外邦才大有作为。
3.楚人在感情方面最不能接受被秦灭国的事实。按理说秦楚世代交好,甚至有十八代通婚的习俗,直至秦始皇还娶了楚国公主为妃。另外为维护两国关系,楚国曾背叛当时的另一强国齐国。如此之多的付出却换来秦国的倒戈相向。楚人既气愤又懊恼,咬牙切齿地要灭掉秦国这个白眼狼。
4.楚国地处南方,文化、习俗、法规等与当时的北方有很大的差异, 秦统一六国之后,全国皆按秦制,楚人无法忍受,反抗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其余五国。因此才有了陈胜第一个揭竿起义。
二、关于这句话的探讨
不难发现它与“大楚兴,陈胜王”有些相似。是否也是秦末时楚国反抗军的一句口号?
这句话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按司马迁的记载在楚怀王被秦国扣押期间由南公所说,不过是否真的出自南公之口还是项羽攻入咸阳之后现在无从考证。
如若是预言,它的确实现了。大泽乡起义的陈胜是楚国人,第一个攻入咸阳的项羽也是楚国人,后自称西楚霸王,最后将秦取而代之的刘邦还是楚国人。的确是三户,的确是楚人,着实了不起。
史是历史的史
不是楚国灭掉了秦朝,而是楚人灭了秦国,楚人为何能灭秦国,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秦朝灭亡是很偶然的,如果没有沙丘政变引发的秦帝国内乱,旧贵族们也看不到机会,也不会同时起事。
第二、秦始皇如果不要用力过猛,减少徭役,可能跟随旧贵族复辟的人会减少。如果秦始皇当年推行郡县制时要么顺便收拾掉旧贵族势力,要么区别对待,这样旧贵族势力可能拧不成一股绳。
第三、之所以是楚人灭了秦,首先需要理解楚国不同于其他诸侯国之处。楚国地域广大,它是商代就存在的方國体系。楚王分封时只得了一个子爵,于是在请封不得后,自立为楚王。楚国不同于其他诸侯国的是它还保留着旧制,也就是促使楚人拥有家國情怀的东西。你想为什么别的诸侯国很少有这类文化,而楚人有。
从目前民族源流看当年可能存在于楚国境内的那些民系,你会发现很多这类少数民族保留着一种平等的会议制制度,部族通过血亲组织在一起,通过会议和召集模式联络决策。就是说当年楚国境内当年并没有完全像别的诸侯国那样是全面等级制。作为被压迫的奴隶、平民谁跟你有情怀?老子就说,民之饥,是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就是说大多数北方诸侯国统治是很暴殓的。这样的统治自然不可能存在家國意识。楚人可能不是铁板一块,他的内部可能残留的古制。
秦始皇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征南粤?我分析可能两方面原因,一是秦人代表的这个体系本身与越人体系就存在着几千年的冲突纷争。就好比秦楚联合很大程度是因为两族原本是一个体系。二是越人尤其南越人内部也存在血亲组织的平等社会结构,这对于推行帝制不利。秦始皇焚书很明显就是为了新制度能够顺利施行,历史上想要在思维上变革,很多都采取了焚书的办法。比如西班牙殖民者焚毁了印第安文献,比如阿拉伯人烧了亚历山大图书馆。所以秦始皇要灭了这个不同于自己制度的异类。
第四、如果没有项羽这个军事天才,如果没有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险胜。这场复辟也就很可能被镇压下去了。
楚人之所以能灭秦,其实是有着强烈的家國意识,想要恢复楚人的国家。项羽就是其中最典型代表。如果没有一个情怀支撑,项羽也不可能会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就不可能孤注一掷地进行背水一战。如果是一个务实的人是会计算成本的,是会想来日方长的。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这么冒险,理想主义者心中一定是有蓝图的,是有强烈的精神世界支撑的。所以这才成就了项羽。
楚虽三户也有些剧透了楚国的内部结构,如果存在族群集中生活,那可不就没几户了。宗族门阀不多,但很大。所以楚国是有别于别的诸侯國的。
國病
大预言往往是从大规律、大趋势中得出的。反过来说,越是能看得懂大规律,其预言就越准。
中华普遍进入农业社会之后,其发现进程是:从殷商的几千方国,到武王观兵时的八百方国,到西周的七十二诸侯,再到战国七雄。
可见,逐步合并统一是天意,是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所以,秦始皇的统一中华并没有问题,是符合大趋势的,时机也对,可以说应运而生。
但是,为什么秦二世而亡,而亡秦必楚呢?
这里还要看清楚另一个大规律。这就是管理天下的具体办法也要与当时客观环境需求动态匹配。
中华文化认为,凡事都要做到动态的匹配,超前必死,滞后也必死。当时发展到什么程度,你的管理模式必须与之匹配,必须做到恰到好处,这样你才会真正拥有天命,否则,即便暂时成功,也必然是短命的王朝。
大秦朝为什么必亡呢?真不怪秦二世,只因为秦始皇太超前,从数百年的诸侯各自为政,想一下变成大一统的现代郡县制,从物质到思想都不具备条件,所以是秦始皇自己亲手埋下了必亡的种子。
所以,客观上看,秦始皇的统一是符合天意和天时的,但其管理手段是超前的,是与当时大环境、大趋势不匹配的,所以,成也秦始皇,败也秦始皇。
大秦必亡,但谁来亡秦呢?
战国七雄中,其他六国都是大周的老诸侯国,其核心思路还是回到诸侯封建,顶多有个新老大维持天下秩序的状态。也就是说,回到西周鼎盛时期的样子。因此,这六国不管谁上台,都是再走回头路,明显滞后于历史发展规律,所以他们都不是亡秦的人选。
楚国不同,既不是老诸侯国,还自春秋就自立为王,对内一直是半诸侯半王天下的制度,所以其管理手段恰恰符合当时大环境的需求,非常匹配,所以,亡秦必楚。
项羽必败也是这个原因,他只想当霸王,回到诸侯封建状态,同样是滞后。刘邦不同,恰恰搞的是大一统为主,封建为辅的管理手段,所以,大汉朝才是真正的天命所归。
老慢
因为楚国即使亡国了,也能复兴,原因如下:
第一,楚国不那么集权,楚国灭国四十,建立了第一个县,然而楚国并不是一个集权国家,她更像一个联邦,当年吴国几乎灭掉楚国,占领了郢都,但是楚王跑到以前随国,陨国的地区,在当地一直都保留着的大家族势力的支持下,马上又组建了强大的军队,加上外交借来的援军,很快就赶走了吴国军队,二十年后更联合越国灭了吴国。所以楚国各地一直都有组织化的贵族力量存在,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能被赶尽杀绝的,分裂既有劣势,也有优势。
第二,楚国富饶,鱼米之乡,贫富差距小,“无千金之家,亦无冻饿之人”,楚国的王政活动就是《子虚乌有赋》里记载的那样,也是西汉所谓的黄老之治标榜的那样,和秦制相比,她对社会民力的榨取是很低的,虽然持续动员能力因此也不高,但是民力保持得很好,时机来临具备战斗爆发力。
第三,楚国具有战略资源的优势,这里指的是野生动物资源和冶金产业链。楚地当时因为靠南,有很多犀牛,大象,穿山甲,这些动物的皮革是古代制造铠甲最好的战略物资,楚人世代相传了皮甲制造工艺,同时和越国共享了先进的冶金技术和产业,一名标准的楚战士,可能就像项羽那样,身披犀牛甲,持铁剑,操吴戈,在那个时代的战场上所向无敌,楚灵王时“楚兵强,历陵中国”,到处干涉各国事务,当时如果想要统一中国,就没有谁拦得住。由于楚地大量的部落氏族,地方贵族始终存在,加上材料工艺的悠久传承,楚人民间的兵器和铠甲一直都保留着,秦朝是没有办法完全收缴的。
第四,楚兵具备在河边湿地进行大规模步兵作战的战术优势,秦末到楚汉的决定性战役,多数都是在河边进行的,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发生在三户水,韩信井陉破赵和断流斩龙且,也发生在水边,南方人因为都有种水稻的经历,所以在泥地里打群架的能力是谁也比不了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其实也是一个战术建议,是说如果在三户河边的湿地战场发生战略决战,披犀甲,持铁剑,在泥地行走自如的楚兵战士,绝对能让再多的秦兵鋭士都有来无回,一举绞杀秦国全部老本,彻底灭秦。
莫折念生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战国末期,项羽的爷爷项燕在率领楚军与秦军大战时战败后发出的怒吼。冥冥中自有天意,他肯定没有想到,最终灭亡秦朝的却是楚国人!
先是楚国人陈胜率先举起了反秦大旗,然后楚国人项羽击歼灭了秦军主力,最后楚国人刘邦率军进入咸阳,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秦国灭亡!
楚国做到这一切是有原因的!
第一,楚国可以动员的反抗力量最大
楚国是最后一个被灭亡的国家,和其他国家相比,战争持续时间并不长。项燕在失败后自刎而死,也导致楚国民间的反抗力量还没有被动员起来。所以,虽然提前结束了战国,却给楚国保留了大量低抗力量。为秦末的反击提供了人力基础。比如项梁这样的贵族应该不是唯一幸存者。
第二,楚国远离秦朝统治区
秦朝初年,项梁等人逃往了江东一带,这里远离秦朝首都咸阳,所以,秦国的力量到了江东已经成强弩之末。比如项梁到江东后,迅速笼络了当地的士人,在政府之外形成了另外一股政治力量,而且是拥有民意基础的政治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当地的秦朝政府就会被迅速推翻。这是中原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条件。甚至楚国西部地区由于靠近秦国,反抗力量也远没有江东地区强大。
第三,秦朝以及山东其他地区,人才匮乏
秦国能统一天下,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彻底贯彻了商鞅的愚民政策,让秦人成了只知道执行命令的机器。但是,造成的后果就是秦国境内人才的产出率变低,这也是他向山东各国大量引进人才的重要原因。当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秦法在全国推行,让山东其他地区也出现了人才匮乏的情况。由于楚国最后一个被灭亡,受到的影响最小,相对来讲人才较多,比如沛县。
总结:秦国对楚国打击力度不够,控制力度不足,又缺少科学的人才培养制度,导致了楚国人在秦末大放异彩!
历史风暴
虽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流行语,在秦朝时期就流传开来了。不可否认,最终灭了秦国的确实是楚国人。可以说这句流行语还是很有前瞻性的。
为什么说亡秦必楚呢?
这说明楚国和秦国的仇恨是比较深的,不共戴天。楚国为什么这么恨秦国呢?
因为对楚怀王的思念,楚怀王是被秦国给骗去的,并且在秦国他们把楚怀王给处死了。你想呀一个国家的王都被敌国给弄死了,可以说这是让楚国全体民众蒙羞的一件大事呀。
明明说的是让楚怀王去秦国议和谈判,没想到人家到了秦国,秦国就把楚怀王给软禁了起来,最终还把人家给杀害了。
楚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人人为楚怀王感到不公。发誓要为楚怀王报仇,可以说所有的楚人都把秦国视为了自己最大的敌人。
但是,秦国敢杀楚怀王就说明他根本没把楚国放在眼里,结果到了秦始皇时期,楚国被秦国灭了。
虽说楚国没有了,但是楚国的民众还在。比如楚将项燕的后代,项梁项羽在。混迹泗水的流氓刘邦在,整天游手好闲讨饭吃的韩信在,阴谋大师陈平在......。这些风云人物个个都是楚国人呀。没办法谁让当时的楚国比较大了呢?
可以说,那时候的风云人物都在楚国,这就为秦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你看连楚国的农民都开始反秦了,他就是陈胜,吴广等人,这两个人喊了一嗓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全国人民开始掀起了反秦的浪潮。当然最严重的地区就是统一前的楚地了。
虽说陈胜是第一个举起反秦大旗的人,但是,他并没有走到最后,而是被秦国将领章邯给灭了。
这时候灭秦的希望只能落在名门之后的项梁,项羽叔侄的身上了,当然还有一个刘邦集团。最终刘邦和项羽两人强强联合,把秦帝国的命运给断送掉了。那句亡秦必楚的流行语也得意实现了。
史学达人
首先、楚国人最了解秦国,从芈八子入秦开始,秦国高层充斥着大量的楚国人,宣太后还主政秦国几十年,最后一任楚王也算的上秦国人,从感情上来说,既然赢秦不行了,山东六国中秦人最能接受楚国人当皇帝;
其次、楚国就南方版的东周春秋,楚王直辖一小部分,另大部分都是由楚国诸侯管理,这些地方为了不被楚王室吞并,管理中大量惠民政策收卖人心,又少经战乱,而秦灭楚只是占领了楚王直辖地,小诸侯想着反正谁当老板都一样就归顺了秦国,但是秦统一后行郡县制,这些地方和其它地方一样的管理,这就出了大问题,试想一下秦赵燕等服徭役修长城,来去顶多一个月够了因为近,而楚地就要了老命一个来回三五个月是常事,加上南方人到北方干活,还每年都要去谁受的了,大泽乡正是因为这个爆发的;
最后、楚国起义的地方都离关中最远,在当时又是人口少的地方驻军少,而当时反秦的力量也肯定往这里逃,所以保留的力量最强,像项氏家族、张良、张耳、刘邦等人都是躲在这边,秦国镇压也肯定是从近的开始打,打到楚地江东也军力已疲,反抗的打不过我可以往南边的无人大山躲,那时山里可以打猎反正饿不死,秦始皇派50万大军平越,也是要清楚反秦力量的避难所,谁知道两广地方太好,一帮陕西大汉去了都不想回去了,能当山大王谁愿意回去给赵高当孙子。
归根结底就是秦国政策太超前,打下的地盘超越了自身可以管理的极限,而楚国这些地盘楚国自已当时都管不过来,何况兼并了六国的秦国,你可以收拾了六国贵族,但楚国山野你50万大军也兼顾不到,你强的时候他躲的起,你一病这帮人都冲出来了,后来汉朝通过几个地方藩王,花了近百年才将这些地方大概的收服下,但也只是表面上收服,就算到三国东吴时山越族依然是这些地方的主人,一直到五胡乱华时期,大量北方汉人衣冠南渡,才真正开发出中国南方的十万大山,这前后已经过去了五百年有余,而五百年前的秦国,又怎么可能管的了楚国的东南巨野了,所以楚国人才敢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春秋史苑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为什么是楚国灭掉了秦国?从古至今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楚国人必定有那样的决心与毅志!没有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气概是完不成大业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可以说是当时楚国灭亡后形成的共识,即激起共同的仇恨,必做成此大事。
秦灭六国楚国付出的代价最大,与秦国的仇恨也最大,是想楚怀王被骗到秦国而后死在秦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这是楚国的第一恨,第二秦灭楚国楚国抵抗坚决,大将项燕自杀,(实则兵败乱军战死)楚国兵败国除,楚国上下痛心疾首,立誓血恨,以报此仇。
时机的赶对于巧合,秦国赢政大势为之,后世无为而衰,大势颓废,国祚危危,项燕之孙项羽少壮英杰,久怀复仇之命,堪以大任,即起军中立项家之威,而后生吞活剥就把秦帝国给灭亡了,你看,埋下仇恨的种子,就有想要的结果,出了非常之人,然后有了非常之事,是以轮回的方式,秦灭楚,而后楚灭秦,因果报应,亡秦必楚。
杨柳青青春之声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这句话是谁说的。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南公这里要解释一下,南公是姓氏,不是一个人,楚国的南公说的这个话,三户也不是说就三户人家,楚王族姓芈(芈月的芈),本支为熊氏,另分为昭(昭阳)、屈(屈原)、景(景差)三户。
第二部分,楚国指的是今天的那些地方,今天的湖北湖南以楚国正统自居,湖南大学还有标语“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那么战国时期的楚国是不是只有湖北湖南呢,答案当然不是。
楚国兴起于江汉平原,也就是今天的湖北一代, 宣王、威王时期,楚国的国土面积达到鼎盛,西起四川,南到广东广西,东到江苏浙江福建,北到河南山东,幅员广阔。今天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就是再湖北被发掘出来的。
所以说:楚国是大国!
甚至是比秦国还有希望统一六国的超级大国!
公元224年,秦将王翦起精兵六十万,一年时间击溃楚军,杀大将项燕,俘虏楚君,楚国灭亡。
被偏处西北一隅的秦国给灭了,楚国人当然不服气。
而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并不是楚国灭亡以后才有的,当年楚怀王被秦昭襄王扣押,客死秦国,楚国人引为奇耻大辱,南公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说出这句千古名言。
南公不是预言家,但是真的被他说中了,反抗暴秦的主力项羽是项燕后裔,江苏宿迁人,楚国人,刘邦,徐州丰县人,楚国人,点燃第一把火的陈胜,楚国人。
那么又有一个新问题,为什么楚国人这么积极灭亡秦国,难道只是因为仇恨?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楚国本身就是大国,有这个实力,楚国的国力已经做过交代,这里不再赘述,想打倒秦国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没有实力光靠口号是没有用的,所以高渐离只能说:风萧萧兮易水寒,这里没有讽刺的意思,在我看来:高渐离唱出了一种悲壮,而南公喊出的是不甘。
(2)楚国受到的屈辱太大,陈胜起义的时候楚怀王已经死去多年,但是楚人依然记得怀王的耻辱,哀兵必胜。
(3)楚人桀骜不驯,强蛮霸道,必然不甘于被秦国统一,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说:秦始皇的棺材板压不住了。
(4)秦国统一以后,车同轨书同文,风俗习惯等等都归一化,楚国与秦国在这方面差别较大,所以民间逆反心理十分严重,有人登高一呼,必然群起响应。
更为重要的是:秦始皇把位子传给了一个不争气的二世祖,给了楚国机会。
日慕乡关
这个说法并不科学!最早记录“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是在汉朝时期,汉朝时记载时说是先秦留下来的,但是具体时间却不详。而结合同期陈胜吴广起义时所致的篝火狐鸣,置书鱼腹做法。这句话很可能便是由项羽及其本人所传的。目的也是收买人心,给将士打气。
为啥大家都喜欢拿楚国做文章呢?除了项羽本人是楚国人以外,还有一个其他因素,那就是楚国的部落制度!在楚国被秦国灭掉以前,楚国仍然是一个部落制度的国家,部落首领乃至部落本身都有相当程度的自治权。而秦国灭国后,这种自治权被取消了,很多民族文化也被强令废除。这使得楚国人对于恢复旧制相当渴望。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拿楚国来做文章。比如,陈胜吴广起义也是这么干,当时他们的口号是“大楚兴,陈胜王。”
至于项羽真的能够推翻秦国灭掉秦国那只能说赵高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假如不是赵高想要夺权,杀了大将秦军将领清洗了大将秦军,使得秦军严重衰弱,项羽与刘邦也没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