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石臼打年糕,可能很多90/00後都沒有見過,但真的好吃


打年糕習俗在浙江地區由來已久,每到農曆年底,農村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習慣。打年糕是個集體活動,一般一個小隊裡一起組織,各自準備材料和勞動力,然後按順序給每家每戶打年糕。

打年糕的方法很多,但石臼打的年糕最有韌勁,最好吃,當然也是最耗費體力的。打年糕是門學問,也是一門技術,不到火候難成年糕,打得不好不僅吃起來不細膩,而且存放時間也不長,容易裂開。整個打年糕過程包括淘米、磨粉、燒火、上蒸、翻蒸、打糕、點紅七道工序。

年糕並非純糯米制作,一般糯米與粳米的比例在7:3,米的浸泡時間決定了米粉的粗細,米粉的粗細直接影響年糕的口感。圖為米粉上蒸,我們這土話叫“扎蒸”。這是個技術活,一般由年長的老人負責,米粉灑下的時間和均勻程度是考驗技術的關鍵,灑得不均勻,米粉容易糊一起,最終導致米粉蒸不熟。


上蒸的桶是一個無敵無蓋桶,越劇《九斤姑娘》中石老先生就這個蒸桶給九斤的阿爹打了謎語:一隻桶,兩隻耳朵翹聳聳,中間直弄通,一眼望去到山東。桶裡放“鬥”形竹蒸架,蒸架上放紗布,然後一層一層往上灑米粉。

米粉出蒸放入石臼打年糕。

打年糕的錘子有木頭和石頭的,石頭的是老底子留下來的,村坊上也不多見了。

有的村裡組織了打年糕比賽,很熱鬧吧。

米粉經過反覆捶打後,具有特別的韌性後就可以拿來切糕了。

石臼裡的年糕是一團的,好了之後放到面板上,人工做成長條,再切成一塊塊的方塊。

年糕熱的時候最好切,當然不是拿刀切,拿繩子往中間一拉,年糕就切開了。熱的年糕佔著黃豆粉和紅糖,別提有多香了,小時候,小孩子們會圍在面板胖,等熱乎乎的年糕上來,忍不住拿手去揪一團來吃。

點紅,這是最後一道工序,點上紅象徵紅紅火火,看著也喜慶。

現在的農村已不是當年舊模樣,基本家家有新房,戶戶是排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