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我讀中國哲學心得(上):得之於己

陳春花:我讀中國哲學心得(上):得之於己

▲請聽主播錄音

導讀:古人提倡四書五經,「經」是什麼?是規則、規律,是事物運行的大原則。「四書」講什麼?講怎樣把握和體認「經」。這恰恰是我們今人所忽視的東西。

中國的哲學思想,要談起來需要閱讀很多的書籍。因為哲學這個名詞不是中國土生土長起來的,而是隨著日本對西方文化的吸收從而流入中國的舶來品,因此,中國古代沒有專門一本書是談「哲學」的。但是,這種西方所謂的「哲學」,也即對事物的運行規律和引起這規律的形而上的本體的研究,卻在中國古代的很多書中體現出來,就像中國古代不談什麼「邏輯學」,但邏輯已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每個人的言行之中一樣。

陳春花:我讀中國哲學心得(上):得之於己

舉個例子來說,「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這是大家都熟悉的唐代詩人陳子昂的詩句,你說這其中有沒有「哲學」?有沒有「邏輯」?有,當然有!它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哲學思想呢?人世滄桑,歲月更遷,就像《周易》所表述的事物遷流不息,永遠變易的思想一樣。它所表達的邏輯──由前到後,由古到今,由天地到人物,由觸景到生情──這正是邏輯。

我請教哲學大家和朋友,下面這些書籍是很多專業人士給我的書單:《四書》、《五經》、《老子》、《莊子》以及隨佛教的傳入而帶來的一些典籍──《楞嚴經》、《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還有各個時代代表人物的著作──佛教傳入之前的諸子百家,漢代的司馬遷、班固、董仲舒等人的作品,佛教傳入後的唐宋八大家,明代李贄、王夫之,清代顧炎武、曾國藩,道家張伯瑞、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明代四大高僧等人的作品,他們建議這些都應該好好地研究。由此說來,要研究中國的哲學思想,的確不易。

雖然我也很花了一些時間閱讀這些書籍,曾有一段時間,每一天都泡在北師大的圖書館裡,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但是發現自己依然不能夠了解到中國哲學的精髓。當自己研讀《易經》的時候,似乎有了一些感覺,這些感覺幫助我開始理解中國哲學所關注的命題。

研究中國的哲學思想,尤其是儒、道及諸子百家等,老師建議首先要學習《易經》,尤其是孔子作的《繫辭》及他對《易經》的註解之文,因為《易經》的哲學思想正是通過孔子的泛釋而發揚光大的,也正是孔子的這幾篇論文,導致了以後的思想發展。可以說,《易經》包括孔子的註解,是中國土生土長哲學思想的源頭,也是中國哲學思想的主幹。

那麼,《易經》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思想呢?《易經》所表達的是形而上的本體和形而下的運行規律,而且偏重於後者。這形而上的本體可說是「不易」,形而下的運行規律可說是「簡易」。規律雖是「簡易」,而現象卻是「變易」,即永遠在流動,在改變。

先說這「不易」的本體。它是一種形而上的東西,它能引發各種功能,而它本身卻是不被這些功能所轉變的。打個比喻,它像一面鏡子,它能隨所面對的不同物體而顯現不同的影子,而作為鏡子本身卻是不被這些影像所改變的,即它是「不易」的。

陳春花:我讀中國哲學心得(上):得之於己

就我們人來說,它能導致我們的七情六慾,我們的所有行動和思想可說是它的功能,它的「影像」。因此,我們的語言也可說是它的功能,而對這一本體卻很難表達清楚,正所謂禪家所講的「離心意識」。所以,儒、道、釋都提倡靜坐,在靜坐中進入一種「狀態」,而這個「狀態」就是對本體有所「體認」,也就是所謂的「神秘體驗」。那麼,這個本體是不是我們身體的結構所導致的一種狀態呢?這也是導致唯物主義者對唯心主義者的批判所在。

本體是古代所說的「本性」,那麼,用什麼辦法來「體認」它呢?只有「靜坐」,反求內心的方法,這就包括儒、道、釋的一些方法,因為能力所限,無法述及。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確這樣,有些東西不是靠人的思維和想象所能驗證的,只有親身到了那個地步,才能真正體會到它是什麼味道,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唯有人自身的不斷求證,不斷反求自身,或許可以理解本性所求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形而下的運行規律稱之為「簡易」呢?隨著時間的推移,任何事物都在變化,人類歷史的車輪不斷翻滾,但當你閱讀一些歷史書時,是否覺得歷史在重演?

這種重演沒有「1=1」完全吻合的意思,只是在某種相似的情況下,發生的結果也大都相似,可以說,有著某種規律。究其原因,皆因「人」是歷史的主體,雖然時代不同,但人是核心沒有什麼大的改變,其中尤其是人的性情沒有什麼大的改變。這種「情」是指人的各種慾望,佛學將它歸納為「貪、痴」,的確,如果將人類的歷史用這些來審視一番的話,都是一些人為達到某種目的,滿足某種慾望而已,只是所用的手段略有差異,也有甚者完全相同。這或許是「簡易」的規律吧!

「情」,也即人們的慾望,它給人們帶來幸福和煩惱。幸福是追求得到以後的短暫滿足,而煩惱則是追求不到的苦悶和追求得到後又怕失去的憂鬱。作為追求,永無止境,作為人的慾望,不可能得到滿足,因為一種被滿足了,另一種慾望又出現了。孔子說:「飽暖思淫慾。」倘若為滿足人們的慾望而無止境地努力,則永遠不會安寧,或安寧只是短暫的。那麼,怎麼辦呢?

儒家要求人們把慾望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道家要求不要管慾望,「退一步海闊天空」,釋家則要求認清慾望的面目,從而達到「止於所當止,發於所當發」,而它們採取的基本措施都是「清規」、「戒律」。儒家將「仁義禮智信」作為做人的標準,道、釋兩家都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的五戒。

儒家從正面講,道、釋從反面講。這五條戒律不僅能給自己帶來身心的健康,還能處理好各種社會關係,從而使自己也生活在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中。因此,儒家提出「大同」思想以及人的最高標準──君子,他「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這都是從「仁義禮智信」的基礎上建立的。

人生活在社會上,就像一張張網,人是網上的節點,網上的線是各種社會關係。因此,處理好各種關係非常重要。畢竟作為一種交往,有所施就有所報。儒家說「忠孝仁義」,只要能把握好,「忠孝仁義」是一個很好的準則。只是這「度」的把握比較難,孔子說「智者過之,愚者不及」,而「過猶不及」。

陳春花:我讀中國哲學心得(上):得之於己

在古人的認識裡面,他們一再強調「不易」和「簡易」,為什麼?因為,社會是不斷地變化的,怎樣把握住它,從而能處亂不驚,並能很好地做一些事情呢?這就是古人的方法和目的。

古人提倡四書五經,「經」是什麼?是規則、規律,是事物運行的大原則。「四書」講什麼?講怎樣把握和體認「經」。這恰恰是我們今人所忽視的東西,我們在技術的幫助下,更多地在注重變化和表象,但是沒有人能夠有足夠的定力來尋求內心的「本性」,也沒有人能夠在紛繁複雜變化的環境裡尋找到規律,人們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價值觀以適合環境的變化,表面上看好像沒有什麼錯誤,但是一旦離開了「本性」的追求,就會出現盲目和非理性。

如果讓我簡單地概括我學習中國哲學的心得,可以說中國哲學的一個特點是首先「得之於己」,這也是中國哲學的出發點和著眼點。這個「得」就是對「性」的「體認」,從而達到「天人合一」,與對「情」的「合理控制」,從而達到「發而皆中節」。正是由於這一點,使古人的生活能夠充實、快樂,「無為而無不為」。(本文完)

※預告:陳春花老師讀中國哲學系列文章,下一篇《我讀中國哲學心得(下):用之於世》將於下週五推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