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不公平是絕對的(實用)

陳春花:不公平是絕對的(實用)

導語:在管理的狀態下,因為分工不同,承擔的責任不同,所獲得收益也不同,因此不公平是絕對的。但是我們需要公平,因為唯有公平才可產生績效。

1

唯有公平才產生績效

我們知道公平本身就是最好的激勵,在公平的環境中,人們會產生高的工作績效,所以如果說需求理論還不能直接產生績效的話,那麼公平理論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獲得公平待遇就會直接產生績效。

陳春花:不公平是絕對的(實用)

在公平理論中開篇就強調不公平是絕對的,公平是相對的。在管理的狀態下,因為分工不同,承擔的責任不同,所獲得收益也不同,因此不公平是絕對的。但是我們需要公平,因為唯有公平才可產生績效,所以公平理論在闡述了公平的本質特徵之後,明確地指出:公平是一種感覺。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幫助,雖然不公平是絕對的,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獲得公平,因為公平本身是一種感覺,是一個人的判斷,只要我們能夠合理地提供判斷的標準,公平感就會出現,也就可以獲得公平的效果。如果我們用絕對意義來理解公平,公平其實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從相對意義上來理解,公平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存在的。

2

獎勵員工要凸顯付出感

陳春花:不公平是絕對的(實用)

當人們比較的是付出,而不是獲得的時候,就會產生公平感。在日常的管理中,我們忽略了讓員工比較付出的引導,很多時候,大家較容易比較獲得,尤其是在績效考核完成後,很多公司需要獎勵員工,但是因為是以獎勵為主,因為沒有很好地傳播獲得獎勵的員工的付出,很多人反而認為不公平,這些獲得獎勵的員工也沒有真正地受到尊重,甚至帶來傷害。

公平理論的核心就是通過比較每一個人的付出,使人們獲得公平的感覺。因此,在獎勵員工的時候,一定要把獲得獎勵的原因彰顯出來,讓大家瞭解到先進員工的付出,最重要的不是公佈獎勵的結果,而是公佈他取得績效的過程。如果我們只是公佈獎勵的結果和獎金數量,很多人的內心覺得不公平,覺得大家都應該分享。

比如說,一等獎是10萬元,獎勵一名貢獻突出的員工,但是這個時候其他人都覺得不公平,因為其他人只拿1000元錢,大家就開始覺得這太不公平了,也太糟糕了,為什麼他拿10萬元,哪怕他拿1萬元,剩下9萬元給我們分分也好。但是如果我們宣佈一名員工獲得一等獎,之後公佈他所做出的績效和所付出的努力,公佈他一年來所做的事情,所耗費的精力和時間,依然是獎10萬元給他,大家就沒有意見了,而且覺得很公平,因為大家發現這名員工所做的事情,他們無法做得到,正是這名員工的貢獻,才有公司的進步。大家會欣賞他,同時也支持他得到這10萬元的獎金。

陳春花:不公平是絕對的(實用)

3

公平理論運用中兩個難題

在運用公平理論中,最大的困難是管理者認為公平的東西,員工認為不公平。這是一個難題,而且非常普遍,往往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承擔的責任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於公平問題的看法差異很大,所以,

要求管理者一定要了解到員工的真實想法。

第二個難題是我覺得最有意思的一個地方,其實中國人對公不公平並沒有我們想得、看得那麼重,中國人最關心的不是公平,而是平均,他們不是特別在意公平還是不公平,他們最在意的,實際上是平均。如果設立獎金,那麼大家都要有獎金;如果有激勵的安排,那麼大家都要受到激勵,所有的事情,公平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所有的人都要平均獲得。所謂“不患貧,而患不均”、“不平則鳴”等都是這種心態的反映,我們要特別地注意。(本文完)

補充:公平理論又稱社會比較理論,它是美國行為科學家亞當斯(J.S.Adams)在《工人關於工資不公平的內心衝突同其生產率的關係》(1962,與羅森鮑姆合寫)、《工資不公平對工作質量的影響》(1964,與雅各布森合寫)、《社會交換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來的一種激勵理論,該理論側重於研究工資報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對員工生產積極性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