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改變歷史走向的戰役——晉陽之戰

我國春秋以來長期延綿不斷的爭霸兼併鬥爭,嚴重地消耗了各大國的實力;而社會的發展,又使各大國內部的各種矛盾日趨尖銳。而各小國久苦於大國爭霸戰爭帶來的災難,更希望有一個和平的喘息間歇。在這種形勢下,弭兵之議隨之而起。宋國大夫向戌發起的“弭兵”標誌著大國爭霸戰爭從此接近尾聲,各國內部的傾軋鬥爭上升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

春秋晚期諸侯國中卿大夫強宗崛起,同時國君公室逐漸衰微。當時各大國的諸侯,均被連綿不斷的兼併、爭霸戰爭拖得筋疲力竭,這樣就給各國內部的卿大夫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得以榨取民眾的剩餘勞動積累財富和損公室利民眾的方式收買人心,使得一部分卿大夫逐漸強大起來,西周時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在春秋前中期一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時乃再變為"自大夫出"了。

強大起來的卿大夫之間,也不可避免地互相兼併,進行激烈的鬥爭。最為典型是晉國。首先是十多個卿大夫的宗族的財富和勢力一天天擴展,而其互相兼併的結果,則只剩下韓、魏、趙、智、中行、範六大宗族,是為"六卿"。這時,晉君的權力已基本被剝奪。爾後,"六卿"之間又因瓜分權益產生矛盾而進行火併,導致範、中行兩氏的覆滅。晉國於是隻剩趙、韓、魏、智四大貴族集團。可是"四卿"之間也不能相安,互相內鬥,嚴重消弱晉國的實力。而越國在滅掉吳國後,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這對於晉國而言,從心理上很難認可,卻又無能為力。

四大貴族是勢力最大的是智氏,其主智伯在朝擔任執政。而此時越國已帥軍北上,稱霸中原,這對於傳統霸主晉國而言,是一個莫大的恥辱。作為晉國的執政,智伯心裡很清楚,晉國大權旁落,政出私門,若要恢復晉國霸業,必須先增強晉國國君實力。為此,智伯率先將智氏一個萬戶城邑先給晉公,韓康子、魏桓子也迫於智伯的威力,也先後向晉公獻出一萬戶之邑。

但是趙氏的宗主趙襄子拒絕獻出城邑,於是晉公命智伯聯合韓、魏兩家,組成聯軍攻趙。趙襄子居耿(今山西河津南),因城簡陋不能禦敵,令延陵生率車,騎部隊先行,自率大軍隨後,到人心向趙的大城晉陽防守。晉陽城牆完整,府庫器用充足,倉廩糧草實備;而且,宮殿四周茂密環生可用來造箭桿的“ 荻蒿”、“楮楚”,高十餘丈。趙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積極備戰。

一場改變歷史走向的戰役——晉陽之戰

智氏敗亡後,晉國再也沒有可以與韓趙魏相抗衡的力量,三卿便毫無顧慮的瓜分晉國領土,而晉國國君成了一個傀儡,最終走向"三家分晉"。中國歷史也由春秋時代,逐漸過渡到了不以道義為重、而以成敗論英雄的戰國時代。

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戰爭結局不是韓、趙、魏三家滅智,而是智氏滅掉趙氏,那麼接下來呢,接下來就是智氏滅韓,然後滅魏,最後就是智氏一家獨佔晉國。再設想一場改變歷史走向的戰役——晉陽之戰一下,如果智氏一家獨霸了一個強大統一的晉國,那秦國能統一天下嗎?那就不可能有秦國統一天下了......當一個強大的國家解體後,另一個國家崛起了,這就是歷史的一種偶然,而這個偶然就在於韓、趙、魏三家滅了智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