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春天共赴一場詩的約會!

春天是個多姿多彩的季節。萬物蠢動,草木生長。有關春天的詩,真真多得不可端也。小動物們歡快地找小夥伴,文人騷客們則吟詩作賦,讚美春天。不用怎麼去搜羅,一大波春天的詩句向我們襲來。

《千家詩》打頭的兩首詩,是兩位碩儒關於春日的詩歌。

宋·程顥《春日偶成》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碩儒也吐槽。

宋·朱熹《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繁花似錦,萬紫千紅,春天就是希望。

再看名家如何寫早春

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春天共赴一場詩的約會!

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宋·王安石《春夜》

金爐香燼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杆。

宋·蘇軾《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這難道是小黃詩嗎?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之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題畫詩。一個叫惠崇的和尚畫了副畫《春江晚景》,坡翁欣然題詩,成就千古絕唱。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春天共赴一場詩的約會!

宋·志南《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志南也是個和尚。自此詩後,春風又叫楊柳風。

春之爛漫

唐·杜甫《絕句二首》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唐·杜甫《曲江對雨》

城上春雲覆苑牆,江亭晚色靜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溼,水荇牽風翠帶長。

龍武新軍深駐輦,芙蓉別殿謾焚香。

何時詔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旁。

根據《杜詩詳註》:王彥輔曰:此詩題於院壁,“溼”字為蝸蜓所蝕,蘇長公、黃山谷、秦少游偕僧佛卬,因見缺字,各拈一字補之。蘇雲“潤”,黃雲“老”,秦雲“嫩”,佛印雲“落”,覓集驗之,乃“溼”字也。出於自然。

最後那句杜老先生說,暫醉佳人錦瑟旁,曾讓我大吃了一句:原來你也這麼可愛。

唐·崔護《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據載:崔護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後,在長安南郊偶遇一美麗少女,次年清明節重訪此女不遇,於是題寫此詩。儘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帶有戲劇性,但它並不是一首小敘事詩,而是一首抒情詩。“本事”可能有助於它的廣泛流傳,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義卻在於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而不在於敘述了一個人們感興趣的故事。它詮釋了一種普遍性的人生體驗: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卻再也不可復得。

宋·葉紹翁《遊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最後一句,確實精彩。但後來紅杏出牆意思發生轉換,似乎可以跟坡翁“春宵一刻值千金”同病相憐。

宋·秦觀《八六子·倚危亭》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念柳外青驄別後,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怎奈向、歡娛漸隨流水,素絃聲斷,翠綃香減,那堪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正銷凝。黃鸝又啼數聲。

能寫出“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這樣的句子,真不愧是婉約宗師秦少游。這大概是評論家們所謂詞的“當行本色”之處。

暮春之景

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

天監四年(505),梁武帝命臨川王蕭宏率軍北征,陳伯之領兵對抗。蕭宏命記室丘遲作此書私勸陳伯之歸降。這封信從南北戰場的形勢,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個人的前途和他目前危險處境等方面著筆,不僅有曉以利害和大義的正面勸告,更以江南春天的美景和濃郁的鄉情引動對方的故國之思,文辭委曲婉轉,聲情並茂。其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已成為描寫江南景色的名句。史載陳伯之於第二年三月在壽陽(今安徽壽縣附近)率八千士兵降梁。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兵家上策。誰要是寫封信可以讓韓國退去薩德系統,誰大概也能憑一封信名垂青史。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春天美好如此,但隨著形勢不同,身份不同,在不同的詩人眼裡,也就千差萬別。

唐·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歷經安史之亂,作者看到花開也會賤淚,聽到鳥鳴也會驚心。

五代·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差不多是李皇帝的絕名詞。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在亡國之君眼裡,春水東流代表著愁。

《牡丹亭》裡,杜麗娘說: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幾許。等她到得園裡,想起古板的先生和令人窒息的書齋,青春正在悄然逝去,春天也便成了一種幽閨自憐。

明·湯顯祖《牡丹亭》選段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閒尋遍,在幽閨自憐。轉過這芍藥欄前,緊靠著湖山石邊,和你把領釦兒松,衣帶寬,袖梢兒搵著牙兒沾也。

則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是那處曾相見?相看儼然,早難道好處相逢無一言?

看到後面,有無吐一口老血?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春天共赴一場詩的約會!

TS·艾略特《荒原》選段

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

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慾望

摻合在一起,又讓春雨

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

冬天使我們溫暖,大地

給助人遺忘的雪覆蓋著,又叫

枯乾的球根提供少許生命。

夏天來得出人意外,在下陣雨的時候

來到了斯丹卜基西;我們在柱廊下躲避,

等太陽出來又進了霍夫加登,

喝咖啡,閒談了一個小時。

我不是俄國人,我是立陶宛來的,

是地道的德國人。

……

這思維,嘖嘖,看不懂,還需學習一個。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首詩寫於1989年1月13日,距詩人在同年3月臥軌自殺只有兩個多月的時間。有評論說:海子把絕望留給了自己,把希望留給了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