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老街,曾是老濟南熱愛的繁華之地

這條老街,曾是老濟南熱愛的繁華之地

老濟南有一條貌似江南水鄉的古雅街巷,雖然已悄悄在趵突泉公園裡消隱,但卻無法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這就是大板橋街,這條古街東接馬跑泉街,西同剪子巷相通,全長不過150米左右。

這條老街,曾是老濟南熱愛的繁華之地

大板橋新貌(2012年12月) 荊強 攝

街的西首有座橫跨西濼河的石拱橋,老濟南人稱此橋為“大板橋”,這條老街便因這古橋而得名。

據清乾隆《歷城縣志》記載:“舊以木為之,名大板橋,即舊志記之‘廣會橋’也。”

然而,為何後來成為石拱橋呢?因為在同治4年(1865)春重修,才改建成石質結構的板橋。變成為那時的跨度長達6米、寬3米的單孔石拱橋。

它修建宏麗壯觀、堅實牢固,磚與磚對接的灰縫中,外面鑲有純鐵鍛打的扒鋦。

這條老街,曾是老濟南熱愛的繁華之地

大板橋街上的石碑(1999年6月) 荊強 攝

橋西進口兩側的橋柱頭之上,雕刻有活靈活現的石獅一對。石橋東端的兩邊柱頭上雕為稜柱昭示威勢。

橋南側中間欄杆的四柱頭上,分別雕有蓮瓶、方柱。北側石欄的柱頭上,則雕有方柱和葫蘆。蓮、柱的圖案寓意為“一方平安”、“連升三級”。

中間鑲嵌的欄板石中,雕刻有“三菱”、“三環”圖案。兩端的欄板石上,則刻有“祥雲紋託”……

這條老街,曾是老濟南熱愛的繁華之地

整座石橋給人以古樸、莊重、典雅的美感。

清末,濟南府城牆還未開坤順門之前,四方遊賓前來觀賞趵突泉,必須出西門,經由廣會橋方可抵達。西關、南關的旅客進城,也需過廣會橋才能進入。1877年9月,濟南新開坤順門後,大板橋街和跑馬泉附近,都變成了商貿繁華地帶。

當時,大板橋以東的街道兩側皆是出售零星百貨,和家庭婦女使用的針頭線腦的門頭。以西基本全是糊紙盒、做紙箱的小鋪店面。留給市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橋的北端,矗立著一座磚石結構的塔式二層洋樓。

這條老街,曾是老濟南熱愛的繁華之地

大板橋下的河水(1999年6月) 荊強 攝

它的頂部就如少數民族戴的紅色尖頂帽一樣,那麼靚麗、雅緻。

明朝時,濟南府詩人王象春賦詩曾讚美過這裡的自然風光:“一曲溪流一板橋,浣衣石面汲水瓢。家家房後停織女,樹底橫舟手自搖。”

那時雨水旺相,夏季橋下流水湍急且明徹見底,晝夜奔瀉不止。油綠碧青的柳葉苲隨著河水的潺潺流動,便搖頭擺尾地左右晃動著。姑嫂妯娌們赤腳挽褲在河畔柳陰下,結伴浣洗衣被。

這條老街,曾是老濟南熱愛的繁華之地

大板橋街拆除時的情景(1999年6月) 荊強 攝

銀鯉玉鰱在水中往來遊曳,直惹得孩童們沿溪畔跑來溜去,嬉笑聲連成一片。那時,市民與河與橋和諧友好地共生同存,沿街住家就從橋頭提水供日常飲用。這條老街成為老濟南最為典型的便利生活住宅區域。商戶、拱橋、河溪、垂柳、組成了濟南獨有的江南市井風情畫廊。

上世紀90年代末期,濟南市政府要擴大趵突泉公園的遊覽面積,將大、小板橋兩條街道拆除,這一帶全部劃規公園內。

現在,人們還能在趵突泉公園內看到大板橋,但大板橋街卻再也沒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