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一第二十八回:雲南電信人的故事|江仕貴:雲南傳輸幹線發展的回顧

改革開放40年——講述·雲南電信人的故事

第二十八回:雲南傳輸幹線發展的回顧

講述者:江仕貴

人物簡介:江仕貴,1936年生,籍貫四川省成都市。1958年畢業於郵電部重慶郵電學校,同年分配到雲南省郵電管理局基建處工作。1973年起擔任基建處負責人,1984年後任基建處副處長、處長、電遷辦、光纜辦主任。1996年退休。

江仕貴幾十年一直從事雲南通信基本建設,歷經明線、小同軸、程控電話、光纖等等通信建設項目從規劃到現實的實施,見證了雲南通信的大發展。

讲述一第二十八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江仕贵:云南传输干线发展的回顾

江仕貴

五十年代雲南郵電通信發展不是很快,也沒有機電設備方面人才。有工程,怎麼辦呢了,就到全省各地抽調一些老工程師來做。昆明至箇舊、昆明至下關12路載波,都是借調各地的老同志去搞。1959年開始,從基建科抽調正規搞設計隊部分人員成立設計室,蔡秉三負責負責,設計室只搞明線設計。管理局也想培養一些人員,就派我們就到北京學習,學幹線12路設計,那時只有12路明線載波。

1959年在北京學習,一年後回來,就開始省內的幹線建設。當時郵電部明確,省際一級幹線由部裡統管。那時處於大躍進時期,全國只有一個郵電設計院忙不過來,省內二級幹線以下由省裡面自己建設。1960年,開始昆明到麗江、德宏、臨滄的幹線建設。

讲述一第二十八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江仕贵:云南传输干线发展的回顾

終端杆

1958年到七十年代,雲南通信幹線基本上都是明線加載波。五十年代雲南的出省電路只有重慶—貴陽—昆明,叫渝昆。後來部裡感覺到只有這個方向出省電路不安全,一出問題就沒辦法,就搞了個迴路,叫渝畢昆二回路。從重慶出來,走江津從畢節這邊過來,如果那邊出問題,這邊還有一個迂迴電路。昆明的出省電路,就以這個兩個地方為主。1963年搞了成昆的明線幹路,1964年投產。郵電部給錢,雲南四川兩省施工。成昆明線作為昆明第二個出口。雲南除了重慶方向的電路出口,還有昆明至成都方向出口。從成都這個方向,還可以從西安方向出去,這樣就把雲南出省通路又擴大了一點。1964年搞了南昆明線幹路,郵電部投資,郵電部設計院設計。幹路是從南寧出來,經過百色,到貴州的興義、冊亨,然後到羅平、師宗、陸良,到了陸良以後就從中間直插昆明。

1969年文化大革命時期,電信劃歸軍隊管理。雲南電信企業劃歸省軍區領導,這一管,就是3、4年時間,直到1973年,恢復了郵電管理結束了軍事管理。在部隊管理的這段時間,搞了204微波,作為出省電路是個大通路。微波比明線好多了,昆明到重慶明線開了一個載波12路,一個3路載波,再加上一個明線,合起來昆明到重慶方向就有16條電路。這在當時已經是很了不起的,而204微波就開了300路。雖然是電子管的保密程度差一些,有侷限性,但是畢竟是解決了一部分對外出省的電路。

讲述一第二十八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江仕贵:云南传输干线发展的回顾

1988年第一期引進程控設備全面開通

在省內,各個地州基本上都搞了12路載波。比如麗江二回路,我走路去查勘,查勘過程非常艱苦。麗江的電路是通過下關到昆明,下關匯結了很多方向的電路。麗江、怒江、迪慶,臨滄、保山都是通過下關到昆明。昆明到下關一條杆路開了好幾個12路,壓力太大。軍管期間還搞了昆保改造,減弱昆明到下關杆路壓力,這條杆路肩負著大半個雲南省的通信,杆路好、質量好雲南的日子就好過一點。滇西北、滇西這一大片,都靠這條幹路。這個方向的杆路,解放前就有是油浸杆,用了差不多二三十年了。後來,逐步地改為水泥杆。部隊管理,有它的優勢,施工時能夠調動部隊。在臨滄、保山施工時就調了一個通信連給支援我們,施工快,行動統一。昆保改造以後,質量確實就提高了不少。

1964年北部灣事件,為了援助越南,從箇舊架了專線到河口, 河口機務站也重新建設,原來的機務站是在橋頭邊上,為適應戰備需要機房搬遷進防空洞。在防空洞裡面裝機器,天氣熱,洞裡40幾度,電子管發熱又高,熱氣散不開,真的是熱得受不了。北部灣事件以後,中央對邊境通信、戰備通信非常重視,電路一直通老街,河口機房到老街機房只有1公里,我們就在中間開了個3路載波,是專用電路,要絕對保證暢通。

讲述一第二十八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江仕贵:云南传输干线发展的回顾

1994年12月,昆明-上海衛星通信開通儀式

1974年後搞雲天化建設,張凌雲局長是雲天化領導小組的成員,雲天化的通信需要由省郵電局負責,當時派我在那個地方。工程指揮長李鐸,在喇叭上喊,“郵電局的,你們趕快來,打不通電話”。昭通軍分區的司令員調去當現場的黨委書記。一天到晚就拎著我們,通信不通,你們怎麼搞的?當時大家就一心一意地工作,乾的熱火朝天。可我們電信、郵政急得跟不上。那個地方原是四川的地皮,劃給雲南時一樣都沒有,開始借用一個到宜賓縣的農話線用,那個農話線不好用,不要說人家開廣播,就是不開廣播,打起電話也是很惱火的事情。講長途電話,國際電話情況非常糟糕。

我的很多同學都在四川管理局,長途局的局長是我同班同學。找到他,又找到省計委楊主任,批了20萬的投資,批了很多噸銅線。然後我就找四川管理局的商量,把宜賓的杆路,從宜賓改造到安邊。然後我們加了一對銅線,開了一個12路載波。這樣就解決了基本的通信問題。後來搞了個1000門交換設備,正式調給他們使用。

1959年以前,昆明的自動交換設備是西門子的1000門。1959年後,昆明上了4000門交換設備,就把老的1000門拆了放到下關去,下關有了自動電話。七十年代以前,除了昆明和下關,其它都是磁石交換機。

讲述一第二十八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江仕贵:云南传输干线发展的回顾

南昆光纜施工

八十年代中期,鐵道部貴昆線改成電氣化,涉及到貴昆通信幹線的改遷,搞什麼樣的程式好?那個時候很難定,最後確定搞300路小同軸。一個通路就300個電路,解決很大的問題。但是,工程搞的時間比較長,它搞了三段:一段是貴陽到水城,搞完了以後,停了一段時間。又從昆明搞到宣威,這一段搞完以後,中間吊起一段,第三期工程,從宣威搞到水城。真正搞通的小同軸也是80年代的後期。從那個時候起,雲南有一個300路的電子管微波從空中走, 360路的小同軸從地下走,這算是我們大通路。

八十年代國家的經濟建設發展步伐加快,通信發展也不斷加快,各個地方都開始搞引進。投資方式一般都是地方政府拿一部分,我們自己再出一點。程控交換機的飛速發展,表現出傳輸大通路的能力明顯跟不上。那時四川搞從成都到渡口光纜,郵電部每公里補助一萬元。當時郵電部徵求我們的意見想不想把渡口的光纜接到昆明?我們當然想,但因為我們沒有接觸過光纜,希望能瞭解一些成都局使用光纜的情況。我們就開車到四川搞調查,一直到成都,就到成都市局去看了他的傳輸設備、光纜設備。

建設成昆光纜,考慮到建一條光纜不容易,省裡相關地州應當能受益, 我們到電總、設計院努力遊說,通過我們的努力最終帶上了楚雄、永仁、大姚、姚安,牟定、祿豐等縣市,解決了這些地縣的傳輸問題。1993年成昆光纜通了。楚雄成為滇西的第一個大出口。也大大提高了雲南的出省通道。

出省的大通道解決了,但省內的通道不行,地州的意見很大。所以,還要解決省裡面的幹線問題。後面我們想辦法自己搞點投資,把楚雄到下關通道解決了。下關到德宏,電信處解決。後來下關接麗江也解決了。最後臨滄,思茅都解決了。最難的是昭通。昭通有13縣,但是他的通信狀況是最糟糕的,13個縣的電路到了昭通,昭通靠載波到昆明,網絡非常擁擠,昭通是最後一個通光纜的。

九十年代初雲南搞了800兆移動通信。只能在省內用,沒有用幾年就退網了。

昆明第一通信樞紐樓,是在八十年代末開始操作的。當時地方政府給了資金,市話那一塊,給了3000平方米。郵電部只給9000平方米,主要是長途方面。實際搞成2萬多平方米。平均造價每平方米才1000多一點。當時鄭州設計院做了五個方案。我們和政府討論後選定了石林型。昆明副市長張朝輝說,雲南就有這麼一個石林,我們要打廣告、打牌子。“我們的車子出來,一到東站,就能看到你們通信樞紐樓就行了。要在全省,保持多年最高的。”最後報郵電部就確這個石林型,通信樞紐樓最高點是100多米,1992年投入使用。從昆明的第一座綜合大樓1959年到第一樞紐樓經歷了30幾年的時間。

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郵電通信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世事的風雨,參與了電信傳輸技術從架空明線到光纖通信的過程,目睹了郵電行業在這幾十年的飛速發展。特別是最近十幾年郵電行業的改革步伐不斷加快,從原來計劃經濟一家獨大的壟斷企業發展到現在市場經濟的多家經營,我們作為郵電通信系統的老兵,為行業的發展、通信技術的發展感到欣慰高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