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一第二十八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江仕贵:云南传输干线发展的回顾

改革开放40年——讲述·云南电信人的故事

第二十八回:云南传输干线发展的回顾

讲述者:江仕贵

人物简介:江仕贵,1936年生,籍贯四川省成都市。1958年毕业于邮电部重庆邮电学校,同年分配到云南省邮电管理局基建处工作。1973年起担任基建处负责人,1984年后任基建处副处长、处长、电迁办、光缆办主任。1996年退休。

江仕贵几十年一直从事云南通信基本建设,历经明线、小同轴、程控电话、光纤等等通信建设项目从规划到现实的实施,见证了云南通信的大发展。

讲述一第二十八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江仕贵:云南传输干线发展的回顾

江仕贵

五十年代云南邮电通信发展不是很快,也没有机电设备方面人才。有工程,怎么办呢了,就到全省各地抽调一些老工程师来做。昆明至个旧、昆明至下关12路载波,都是借调各地的老同志去搞。1959年开始,从基建科抽调正规搞设计队部分人员成立设计室,蔡秉三负责负责,设计室只搞明线设计。管理局也想培养一些人员,就派我们就到北京学习,学干线12路设计,那时只有12路明线载波。

1959年在北京学习,一年后回来,就开始省内的干线建设。当时邮电部明确,省际一级干线由部里统管。那时处于大跃进时期,全国只有一个邮电设计院忙不过来,省内二级干线以下由省里面自己建设。1960年,开始昆明到丽江、德宏、临沧的干线建设。

讲述一第二十八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江仕贵:云南传输干线发展的回顾

终端杆

1958年到七十年代,云南通信干线基本上都是明线加载波。五十年代云南的出省电路只有重庆—贵阳—昆明,叫渝昆。后来部里感觉到只有这个方向出省电路不安全,一出问题就没办法,就搞了个回路,叫渝毕昆二回路。从重庆出来,走江津从毕节这边过来,如果那边出问题,这边还有一个迂回电路。昆明的出省电路,就以这个两个地方为主。1963年搞了成昆的明线干路,1964年投产。邮电部给钱,云南四川两省施工。成昆明线作为昆明第二个出口。云南除了重庆方向的电路出口,还有昆明至成都方向出口。从成都这个方向,还可以从西安方向出去,这样就把云南出省通路又扩大了一点。1964年搞了南昆明线干路,邮电部投资,邮电部设计院设计。干路是从南宁出来,经过百色,到贵州的兴义、册亨,然后到罗平、师宗、陆良,到了陆良以后就从中间直插昆明。

1969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电信划归军队管理。云南电信企业划归省军区领导,这一管,就是3、4年时间,直到1973年,恢复了邮电管理结束了军事管理。在部队管理的这段时间,搞了204微波,作为出省电路是个大通路。微波比明线好多了,昆明到重庆明线开了一个载波12路,一个3路载波,再加上一个明线,合起来昆明到重庆方向就有16条电路。这在当时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而204微波就开了300路。虽然是电子管的保密程度差一些,有局限性,但是毕竟是解决了一部分对外出省的电路。

讲述一第二十八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江仕贵:云南传输干线发展的回顾

1988年第一期引进程控设备全面开通

在省内,各个地州基本上都搞了12路载波。比如丽江二回路,我走路去查勘,查勘过程非常艰苦。丽江的电路是通过下关到昆明,下关汇结了很多方向的电路。丽江、怒江、迪庆,临沧、保山都是通过下关到昆明。昆明到下关一条杆路开了好几个12路,压力太大。军管期间还搞了昆保改造,减弱昆明到下关杆路压力,这条杆路肩负着大半个云南省的通信,杆路好、质量好云南的日子就好过一点。滇西北、滇西这一大片,都靠这条干路。这个方向的杆路,解放前就有是油浸杆,用了差不多二三十年了。后来,逐步地改为水泥杆。部队管理,有它的优势,施工时能够调动部队。在临沧、保山施工时就调了一个通信连给支援我们,施工快,行动统一。昆保改造以后,质量确实就提高了不少。

1964年北部湾事件,为了援助越南,从个旧架了专线到河口, 河口机务站也重新建设,原来的机务站是在桥头边上,为适应战备需要机房搬迁进防空洞。在防空洞里面装机器,天气热,洞里40几度,电子管发热又高,热气散不开,真的是热得受不了。北部湾事件以后,中央对边境通信、战备通信非常重视,电路一直通老街,河口机房到老街机房只有1公里,我们就在中间开了个3路载波,是专用电路,要绝对保证畅通。

讲述一第二十八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江仕贵:云南传输干线发展的回顾

1994年12月,昆明-上海卫星通信开通仪式

1974年后搞云天化建设,张凌云局长是云天化领导小组的成员,云天化的通信需要由省邮电局负责,当时派我在那个地方。工程指挥长李铎,在喇叭上喊,“邮电局的,你们赶快来,打不通电话”。昭通军分区的司令员调去当现场的党委书记。一天到晚就拎着我们,通信不通,你们怎么搞的?当时大家就一心一意地工作,干的热火朝天。可我们电信、邮政急得跟不上。那个地方原是四川的地皮,划给云南时一样都没有,开始借用一个到宜宾县的农话线用,那个农话线不好用,不要说人家开广播,就是不开广播,打起电话也是很恼火的事情。讲长途电话,国际电话情况非常糟糕。

我的很多同学都在四川管理局,长途局的局长是我同班同学。找到他,又找到省计委杨主任,批了20万的投资,批了很多吨铜线。然后我就找四川管理局的商量,把宜宾的杆路,从宜宾改造到安边。然后我们加了一对铜线,开了一个12路载波。这样就解决了基本的通信问题。后来搞了个1000门交换设备,正式调给他们使用。

1959年以前,昆明的自动交换设备是西门子的1000门。1959年后,昆明上了4000门交换设备,就把老的1000门拆了放到下关去,下关有了自动电话。七十年代以前,除了昆明和下关,其它都是磁石交换机。

讲述一第二十八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江仕贵:云南传输干线发展的回顾

南昆光缆施工

八十年代中期,铁道部贵昆线改成电气化,涉及到贵昆通信干线的改迁,搞什么样的程式好?那个时候很难定,最后确定搞300路小同轴。一个通路就300个电路,解决很大的问题。但是,工程搞的时间比较长,它搞了三段:一段是贵阳到水城,搞完了以后,停了一段时间。又从昆明搞到宣威,这一段搞完以后,中间吊起一段,第三期工程,从宣威搞到水城。真正搞通的小同轴也是80年代的后期。从那个时候起,云南有一个300路的电子管微波从空中走, 360路的小同轴从地下走,这算是我们大通路。

八十年代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步伐加快,通信发展也不断加快,各个地方都开始搞引进。投资方式一般都是地方政府拿一部分,我们自己再出一点。程控交换机的飞速发展,表现出传输大通路的能力明显跟不上。那时四川搞从成都到渡口光缆,邮电部每公里补助一万元。当时邮电部征求我们的意见想不想把渡口的光缆接到昆明?我们当然想,但因为我们没有接触过光缆,希望能了解一些成都局使用光缆的情况。我们就开车到四川搞调查,一直到成都,就到成都市局去看了他的传输设备、光缆设备。

建设成昆光缆,考虑到建一条光缆不容易,省里相关地州应当能受益, 我们到电总、设计院努力游说,通过我们的努力最终带上了楚雄、永仁、大姚、姚安,牟定、禄丰等县市,解决了这些地县的传输问题。1993年成昆光缆通了。楚雄成为滇西的第一个大出口。也大大提高了云南的出省通道。

出省的大通道解决了,但省内的通道不行,地州的意见很大。所以,还要解决省里面的干线问题。后面我们想办法自己搞点投资,把楚雄到下关通道解决了。下关到德宏,电信处解决。后来下关接丽江也解决了。最后临沧,思茅都解决了。最难的是昭通。昭通有13县,但是他的通信状况是最糟糕的,13个县的电路到了昭通,昭通靠载波到昆明,网络非常拥挤,昭通是最后一个通光缆的。

九十年代初云南搞了800兆移动通信。只能在省内用,没有用几年就退网了。

昆明第一通信枢纽楼,是在八十年代末开始操作的。当时地方政府给了资金,市话那一块,给了3000平方米。邮电部只给9000平方米,主要是长途方面。实际搞成2万多平方米。平均造价每平方米才1000多一点。当时郑州设计院做了五个方案。我们和政府讨论后选定了石林型。昆明副市长张朝辉说,云南就有这么一个石林,我们要打广告、打牌子。“我们的车子出来,一到东站,就能看到你们通信枢纽楼就行了。要在全省,保持多年最高的。”最后报邮电部就确这个石林型,通信枢纽楼最高点是100多米,1992年投入使用。从昆明的第一座综合大楼1959年到第一枢纽楼经历了30几年的时间。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邮电通信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世事的风雨,参与了电信传输技术从架空明线到光纤通信的过程,目睹了邮电行业在这几十年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最近十几年邮电行业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从原来计划经济一家独大的垄断企业发展到现在市场经济的多家经营,我们作为邮电通信系统的老兵,为行业的发展、通信技术的发展感到欣慰高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