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科學史的奠基人——沈括

中國古代科學史的奠基人——沈括

沈括,中國北宋時期傑出的科學家。一生博學多才,成就顯赫。他在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地質學、地理學、醫學等科學領域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沈括字存中,出生於錢塘(今浙江杭州)的一個貴族家庭,祖上世代為官。父親沈周曾先後在泉州、開封、江寧(今江蘇南京)等地為官。沈括也隨父赴任,遊歷南北各地,增長了不少見識。這為他後來的科學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雖然出生官宦家庭,但父親對他的學習要求十分嚴格,不允許他像其他官宦子弟那樣,不務正業,橫行一方。因此沈括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沈括天資聰穎,記憶力奇佳,書看完一遍就能記之七八。14歲時,他已把家中豐富的藏書讀完,作詩賦詞的才華也顯露了出來。23歲的時候,父親不幸病逝,他只得在江蘇沭陽縣謀了一份主謀的差事勉強度日。

1063年,沈括中了進士,步入仕途。1072年,沈括被朝廷任命為太史令兼管司天監。司天監是專管天象曆法的機構。沈括上任後勇於打破舊有傳統,敢於創新。他每天親自觀察天象,並進行詳細記錄。為了提高天文觀測的準確性,他對當時的三種主要觀測儀器——渾儀、圭表和浮漏所產生的誤差及其原因,提出了改進的方法。後來又為了配合王安石的變法,積極主張修訂曆法,使其更加科學、準確。不僅如此,他還對當時腐朽的人事制度進行了改革,罷免不稱職的人員,吸收有才幹的新鮮血液。其中破格錄用平民出生的天文學家衛樸主持修訂曆法工作,被後世傳為美談。

衛樸是楚州(今江蘇淮安)人,出身貧寒。但從小就刻苦學習,對天文有著濃厚的興趣,最崇拜的人是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張衡。他每天晚上堅持看書到深夜。為了節省燈油,常常在昏暗的燈光下讀書,久而久之,視力嚴重受損,到30多歲時雙目全部失明瞭。但他以頑強的毅力鍛煉出超凡的記憶力,還練就出了異乎尋常的手摸籌算的本領。

衛樸對天文曆法有著很深的研究,即使在失明之後還不忘學習曆法,每天讓人讀書給他聽。當時有關天文學方面的知識能超過他的舉國上下難覓第二人。在當時,他就能通過心算去推斷日、月食發生的日期。舊的歷書上說1068年7月15日將會出現月食,可是衛樸經過推算後發現這一天根本不可能發生月食,並把他的這一結論報告給了司天監的官員。司天監的官員們當時並不相信,但後來的事實是7月15日那一天果然沒有發生月食,衛樸由此在司天監名聲大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