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愛你婆婆

俗話說:“婆媳親,全家和”。於是四面八方告訴你,把婆婆當親媽就好了。殊不知,渴望婆媳關係親如母女的努力絕大多數都會遭遇失敗。

不錯,我們是叫婆婆“媽媽”,可這種“先天不足”的親屬關係,想說“愛”字,太難了。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婆婆不愛自己,我們也從來不愛婆婆。我們不過是姻親,不比舅甥、姑侄更親熱。

很多女孩結婚時都很自信地認為,憑自己的善良、好脾氣和耐性,一定能跟婆婆處好,因為她們在現實中的人際關係總是很愉快。她們嘗試去愛婆婆,但最終失望了。她們感到,婆婆那雙窺視的、挑剔的眼睛,總在冷冰冰地觀察和評判她們。想要愛婆婆,太困難了,也太牽強了。

另一方面,婆婆也難以像愛女兒一樣地愛媳婦!有些婆婆最初也希望能愛媳婦,可媳婦真的過了門,那種愛的感情就是醞釀不起來。兒媳人不錯,能幹,對她也尊敬,但跟女兒比,還是差太遠了。

你不必愛你婆婆


婆媳間沒有天然的愛

不能把婆媳關係與真正的母女關係相提並論。母親和女兒的情感聯結是切不斷的,她們之間可以相互攻擊,關係的容納度也很高,但婆婆和媳婦之間則沒有這種情感聯結,容納度也同樣沒有。我們何以在婆媳關係問題上有這麼多的糾纏?

可能就是源於對婆媳關係抱有“親如母女”的不恰當的期待。婆媳間沒有天然的愛,要求沒有血緣關係、又從沒有在一起生活過的兩個女人相愛,註定會失望的。

彼此珍愛一個唯美假設

像母女一樣彼此愛護,這樣的想法過於唯美了。我們太習慣於從唯美的角度去描述、解釋人類的關係和情感,這可能會妨礙我們看到關係的本質。婆婆和媳婦之間不但沒有天然的愛,而且有相互競爭。

中國人往往不懂得經營夫妻間的柔情,對伴侶這一邊的感情比較淡,卻更看重自己親手培養起來的異性,包括母親對兒子、父親對女兒。這就使得很多母親在婚姻中情感未獲滿足,兒子結婚後,她會感到失落,往往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想要重新得到兒子。

你不必愛你婆婆

還是不要與婆婆親如母女吧

並不是所有的婆媳關係都是對峙的。現實生活中,的確有那種不是母女卻勝似母女的婆媳關係。不過更多的情形是這樣的:婆婆對媳婦好,一般是看在兒子的份兒上,因為兒子把媳婦看得很重,婆婆可能用低自尊爭取兒子的愛。

當婆婆把自己弄成一個小媳婦,她就把自己的兒媳變成了一個道德的譴責對象。另外一些母親不願意失去兒子的愛,她在意識層面就有很強的意願和媳婦搞好關係,婆媳結成同盟,這樣,就有機會三個人在一起了。

這種關係因其難得,彷彿是緊張而對抗的婆媳關係中的一抹亮色,往往獲得稱讚。但在心理學家看來,這種“相愛”的婆媳關係,可能埋藏著不易覺察的危險。抹殺了婆婆和媳婦的角色界線,婆婆給一對一的小夫妻關係塗上了太重的第三者色彩。

建立心理邊界

我們很難具體地去描述什麼是這種心理邊界,也許我們可以去說明如何建立它。作為個體,每個人都首先要愛自己,具有主體感和獨立性,不依賴別人去生活,這樣,我們要理清關係就容易了。你是一個完整的獨立個體,你就會知道,你和自己的關係是什麼,你和他人的關係怎樣才合適。

很多關係相處很好的婆媳即是證明——她們的婆婆有相濡以沫的伴侶,有完整理想的性愛生活,也有自己的愛好。有些婆婆閉經了之後還吃雌激素,甚至與媳婦討論性問題。

你不必愛你婆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