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在武大校內公寓充電,卻被告知“外國學生專屬,中國學生不得入內”,你怎麼看?

小也mikeyo

這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一個錯誤的人說了一句錯誤的話。

據武漢大學學生的調查,所謂充電樁只供留學生用的情況發生在武漢大學留學生宿舍樓,而不是整個武大校區。另外,據說以前這個地方試留學生和中國學生都可以用,但隨著電動車越來越多,有些留學生充不上電,於是向管理層進行了申訴。

其實,事情到這裡都還算正常,但某些領導的做法就有點不正常了。

充電樁不夠用,按照正常思維應該怎麼辦呢?沒錯,應該增加充電樁。

但某些領導似乎思路比較神奇,直接下規定說這片區域(注意這點)僅限留學生使用,這才是鬧事的根源。

據武大學生的調查,其實這個規定執行並不嚴格,留學生和中國學生還是都在用。問題就出在那個保安身上,他的一句“中國學生出去”,才把事件鬧大了。

罵保安的人先停一下,他就是個打工的,領導有規定,他敢不執行?還要不要飯碗了?

其實,胡哥在上大學的時候瞭解過一些關於外國留學生的故事。

他們有獎學金,有的還免學費。比如,江蘇省政府茉莉花獎學金的全額獎學金免學費,生活費每月補貼1500元,此外提供住宿費和保險費補貼。一些大學也提供自己的獎學金項目,比如浙江大學的外國留學生全額獎學金免學費、住宿、提供保險,並提供生活費博士生每月2000元,碩士生每月1700元。

他們有的對學習的確不怎麼認真。比如胡哥上大學的時候,宿舍臨近留學生宿舍,深夜開party也能經常見到。據國際交流學院的朋友講,某些人的確是不上課不考試,對畢不畢業完全沒興趣,一天到晚都在幹些什麼只有鬼知道。

中國大學有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要展現自己的國際化,展現實力。但展現實力最好的辦法不是拿出研究成果嗎?那最簡單的辦法呢?那就是引進留學生。用免學費和獎學金為誘餌,招一些留學生來,這樣就“國際化”了。關鍵是歐美的一般還招不來,只能退而求其次招一些俄羅斯、烏克蘭和非洲的……

說實話,有些人真的是因為錢才過來的,如果有更好的條件,人家可以轉學的。留學生都走了,那說好的“國際化”呢?為了留住他們,於是……

其實,只要國內大學少一點浮誇,真的做到平等待人,好好搞學術,自然有留學生來,用實力說話才是硬道理啊。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關的話題呢?歡迎向胡哥提問!


嘿老外

武漢大學校園電動車充電站,一位同學被告知“中國學生不得入內”,為啥成為輿論關注熱點?

我在新浪微博上發佈【來稿選登:在校內公寓電動車充電,被告知“中國學生不得入內”@武漢大學 這樣的規定合理嗎?】五一評論:隨著教育部推動的高校教育國際化的進程,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進入我國高校學習。某些學校為外國留學生提供的特殊待遇,引起中國學生的抗議。一位武漢大學的學生,在校內公寓電動車充電,被告知“中國學生不得入內”。@武漢大學 請核實一下,這位同學反映的情況,這樣的規定合理嗎?為啥在當代中國大學校園裡,中國學生不能與外國留學生享有平等的待遇?這個微博被轉發8522次,閱讀量達到209萬,引發輿論關注。

12日下午,一位武漢大學同學前往該學生公寓電動車充電站,調查“中國學生不得入內”事件。調查報告證實,該充電站張貼公告“本充電處僅限國際學生使用,其他車輛勿入”。這位同學“有感於對此簡單粗暴地不允許中國人進入的不滿,特此貼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旁。”這個微博被轉發2887次,閱讀量達到104萬。

6月14日,武漢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官微發佈調查報告說明“中國學生不得入內”的說法系學生與保安衝突時引發,國際學生公寓管理中從來沒 有“中國學生不得入內的規定”和相關標識。”同時,官微表示:“我院對由此導致的誤會深表歉意,並已著手進行整改。”

6月15日,一位武大同學發來關於武漢大學學生公寓充電站“中國人不得入內”事件的終結篇。校方的整改措施立即落實:第一,留學生公寓三個充電點的經費由留學生所交給學校的費用中返還”;第二,引起誤解和矛盾爭端的告示已經被摘除;第三,公共充電站將統一標準建設,實行校園卡計費。屆時,全校學生均可共享使用。

武漢大學一所充電站“僅限國際學生使用”的告示,成為輿情熱點話題。可見,在大學校園裡,“以洋為貴”的管理思路,不得人心。









習五一

事實上,我們作為留學生在外國交比本地人貴三四倍的學費,學校也沒有優待,留學生的資源和他們本地人一模一樣。可是那些來中國的留學生,有幾個是真正自己掏錢的,他們幾乎都有我們國家發的獎學金有補助,除去房租和日常開銷有的還能多剩一些,國內對他們權利和待遇不也跟本土生不一樣,甚至好太多。


國內高校同學對留學生的憤怒是多方面的。除了這種誤會導致的憤怒以外,主要討厭相比自己辛辛苦苦高考,這幫不學無術的留學生只要有外國人的皮就能輕鬆上我們國內的名校,學校還要各種獻媚倒貼。


他們在學校里根本就不學無術,睡課泡妞,覺得中國好混就留下接著混,一邊混一邊還罵國內人跟學校。關鍵他們既是學校的創收點,又是學校請進來裝點門面提升所謂國際化水平的,很多人犯了事學校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國內自己的學校,給中國學生有學費上的減免不是應該的嗎,教育不優先針對本國學生實在是難以理解,所以我們在國外用幾倍的學費換和他們本土學生同樣的資源,而在國內,國際學生能用更高的學費換去更好的資源,到頭來中國學生在哪都沒有優勢咯。


我曾去過北科大,有個牌子上寫不允許電動交通工具進入,但是外國學生依舊特別大搖大擺,都不是電動車,是摩托,你說學校不給外國人優待太幼稚了,而且外國人總是住比中國學生好的公寓,還有大吵大鬧這種事,說國內學生沒素質啥的,看看校園裡,最吵的永遠是留學生,有次放大音響我們去特有禮貌商量,人家都以聽不懂避而不理。


加拿大家園

外國人來了一視同仁就是最大的照顧!社會上出現這些還可以看做無知!大學這種高素質的教育機構,出現這種自我矮化的事情就不可原諒了。你的學生從校園就被奴化教育,我們國家的精英都被你們扼殺在搖籃裡了!現在不是滿清時期了,中國人更要站起來!嚴懲始作俑者!


張三的幸福人生

其實武大這個事情,本來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也就是一個學校內部為了方便管理的需要,出了一個稍微有點特殊的規定。這個規定也只是說,那片區域的充電處“只供國際學生使用,其他車輛勿入”,並無任何抬高留學生壓低國人的意思,為何會產生這麼大的反應呢?

根源在於當今內地高等教育的“內外有別”。

這些年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很快,這是有目共睹的,但在發展中也積累了很多問題。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內外有別”。具體地說,就是在入學、考試、補貼等多個方面,來內地大學留學的國際學生得到較多優待甚至厚待。以北大清華為例,能進入的我們自己的本科學子,大多都是萬中選一、出類拔萃的,經過高考的過關斬將,才能走進燕園和清華園。至於研究生,那些保研的、直博的,幾乎都是內地一流大學的優秀學子,在大學四年裡付出了不少汗水、取得了不俗成績,才能拿到保研保博的寶貴名額。至於通過考研途徑的,不只是北大清華,相信任何一個通過考研進入內地名校讀研的學子,往往“說起來都是淚”,都是付出了很多艱辛、很多汗水,承受了很多壓力、很多折磨,甚至有時還要加一點運氣,才能拿到錄取資格的。

而反觀我們名校的國際學生,前來中國大學入學,以北大清華為例,雖然也有一定要求,但門檻無疑比我們自己的學子低很多,而且在學習期間的考試、補貼等方面也有不少照顧。說一句難聽一點的話,有時候,壓根就不是人家來求學,而是咱們請人家來讀書。這種“內外有別”就是武大這次一個簡單的事情會“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不能去那片國際學生的區域充電而憤怒,而是憑什麼不能“內外一致”?

而西方很多國家對於我們出去的留學生,不但不優待,還收我們幾倍於他們自己學生的高價,把教育當生意做,專門賺所謂國際學生的錢,特別是賺中國留學生的錢。這是他們那個版本的“內外有別”。我們就算做不到他們那個版本的“內外有別”,只是也該做到“內外一致”吧?沒有做到“內外一致”,正是這次武大充電事件引發很多關注和討論乃至憤怒的根源。

至於為何“內外有別”,其實大家也都清楚,無非就是為了迅速提高大學的所謂國際化,而放低標準,降低門檻,對來內地大學就讀的國際學生給予各種優待。這是急功近利的表現,也是不自信的反映。

誠然,提高大學國際化水平,促進中國大學的多元化,增進交流,對於大學的發展是很有價值的。但如果放低門檻,招進來的往往不是國外的優秀學子,這樣的引進,除了增加了所謂的國際學生的數量和比例,除了數據看起來好看,對於大學自身的發展,乃至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真的有益嗎?而由此造成的“內外有別”的不平等,進而引發國人的憤怒,就真的值得嗎?

武大充電事件是一個契機,我們的高等教育管理層、大學的管理層,是該有所反思的時候了。


風雨燕園之百二十載

那我就想問問武大的學生了。當你們看到後難道就無動於衷嗎。發到網上能幹什麼。我們網友們又能做什麼。還不是發發牢騷。這還需要你們武大的學生團結起來。讓這種帶有明顯的侮辱性的不平等待遇讓它消失。


陝西愣娃0919

這個事情主要讓眾人不滿的點在於,在我們自家的高校裡,自己的學生似乎受到了某種歧視。相反,卻對外國留學生給予了特殊的優待。這些不公待遇,是這個事件被關注的焦點,也是人們所不能接受的。

事件起因是,6月12日,微博大V實名認證為“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馬克思主義研究系教授習五一”發佈微博,一武大學生向其反映:“今天在我們自己學校的校內公寓給電動車充電,卻被保安問道‘你是哪國人,中國學生出去。’仔細一看還有‘中國人不得入內’的規定。沒想到,在我們自己國家,在我自己的母校,卻因為不是外國人而被驅逐。”

6月14日,武大針對此事回應稱:“‘中學生不得入內’的說法是學生與保安衝突時引發,國際學生公寓管理中心從來沒有‘中學生不得入內的規定’和相關標識。院方對保安進行了批評教育。”

其實,是否有相關規定,只有武大人知道。保安只是個打工的,有些話他應該不敢隨便亂說的。這件事反應出的,不僅僅是武大是否有對本國學生與外國留學生區別對待。而是,我們的多數高校是否都有優待外國留學生的現象。

大家都知道,中國學生去外國留學,基本都要花費比人家本國學生學費高出多倍的價格。而在待遇上,卻沒有什麼特殊優待。

但是,在我國留學的外國學生,學費是多少,是否有特殊優惠待遇,只有各高校人自己清楚。

如今,我國已逐步發展、壯大,成為了世界強國中的一員。作為中國人,必須挺直腰板,不再崇洋媚外,應該受到優待的是我們自家人,千萬不能將事情做反了。否則,別人得了便宜,反而扭頭會投來鄙視的目光。

國家的尊嚴,需要每一個國民來共同維護,要嚴厲譴責和摒棄一切有損國家尊嚴的行為!

在你的學校裡,是你自己受的優待多呢?還是留學生受到的優待多呢?說說看。


龍族社

事實真相:

武漢大學在留學生公寓下圈了一塊地,規定那裡的充電樁只讓留學生的電動車充電,中國學生不能用,基於留學生交了充電費用,且不能註冊使用別的充電樁,那麼讓國際生使用專屬的充電樁,也是合理的。

總的來說,“本充電處僅限國際學生使用,其他車輛誤入”,這個規定確實有,但是也是最近才有的。之所以這麼規定,是因為最近電動車越來越多,國際學生反映說充電樁不夠用,所以校方才規定留學生公寓下的充電樁,僅限留學生使用。

而且,這個規定執行起來也沒有這麼嚴格,中國學生有急事也是可以使用的。

所以總結出來就是之所以區分留學生和中國學生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留學生繳納了充電費用,而且還不能註冊使用別的充電樁,只能使用劃定區域內的電樁。而爆料人自己過度解讀了武漢大學的這個規定,模糊了概念,而且並沒有交代出區別對待的原因,從而產生了誤會。

武大的做法確實也有欠妥:

微博爆料出該事件後,武漢大學對這件事避而不談,關閉微博評論、刪評控評,而且篩選出的評論,言語之間還有諷刺之意



篩選出“少操心,你們考不上的”這種評論。

我個人認為武漢大學作為知名大學,在遇到此種情況時本應站出來澄清誤會,解釋清楚大家也都自然不會繼續發酵這個話題,但是避而不談,篩選評論的做法,確實有失大家風範。

看事情不要著急下定論,以免被誤導

在該事件爆料之後,即刻大量的網友在武漢大學官微上留言評論,但是實際上經過事情的還原,可能大部分人都會認為這情有可原。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人會利用不完整的事實進行曝光,引導大眾輿論對對方進行抨擊。

作為吃瓜群眾,在看好戲的同時,應當保持克制,保持理性,至少等事實真相查清之後在做發言,不要著急去做評判,否則很容易成為被人利用的犧牲品。


麋鹿說法

很明顯,這個事件被過度解讀了,但從中折射出的問題卻發人深省: 祖國已經如此強大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有著弱勢思維?不管事件的前因後果,只要認為存在不公,那麼就一定以受害受辱姿態出現,那顆玻璃心容不得一絲碰撞。一個人直至一個民族的強大,首先要有一個強大自信的內心才行啊!


無以為

是“跪的太久站不起來”還是管理失誤被人無限放大?

看到這個問題,作為普通中國人的憤怒可以理解,我就是憤怒者之一。要說以前我們有過“崇洋媚外”的時代,但以現在我們的國力來講,剔除媚骨、挺直脊樑似乎不是難事。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一所大學校園裡,確實令很多國人難以理解。而之所以能引起網絡輿論和網民的集體吐槽,也從側面說明這種現象不是個例。

▲客觀地講,單看這張提示的第五條“本充電處僅限國際學生使用,其他車輛勿入”並沒有網絡上“外國學生專屬,中國學生不得入內”的歧視性和煽動性。如果他能把該條改為“本充電處僅限本學區或本宿舍樓學生使用,其他車輛勿入”是否就沒有爭議了?

我們先不往高處拔,冷靜點看待這個問題。

為什麼這樣的圖片一經張貼出來,就引起了網友們的一致譴責?我想無外乎下面幾點原因:

1,某些高校區別對待外國留學生和中國學生。其根源在媚骨還是臉面利益?有很多網友跟帖反映了自己校園內外國留學生的特權,甚至無視校規的一些行為。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留學生花費高額的費用卻最終享受著和當地學生一樣的待遇,而外國留學生在中國不但享受各種獎學金還能享受特殊的優待。正是這種現象的出現,讓此種情緒不斷積蓄,而這次事件只是一個導火索。

2,武大管理理念出了問題。雖然我在上面也給出了第五條的另一種說法,但武大顯然潛意識地區分了外國留學生和中國學生。這也是人們所詬病的地方。雖然之後武大管理層對此事做出瞭解釋,但亡羊補牢為時晚矣。如果沒有從根本上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這種事情應該還會出現。

3,不排除是個別學生因為想要充電而受到了保安阻止,所以才把這個事情拋到了網上。如果沒有“中國學生不得入內”這樣的字眼,估計也不會傳播如此之快,影響如此之大。但這件事情歸根結底還是硬件服務跟不上,簡單的貼告示和提升硬件服務哪個更划算?

4,我們的愛國情緒容易受到某些事件的影響,歸根結底還是不夠自信。倘若我們從內心深處不再對外國人特殊對待,學校也就沒有必要花錢引進外國留學生,中國學生也就不會對這樣的不公平待遇耿耿於懷了。

總得來說,這件事情更像是管理出了問題,沒必要提升到一定高度。與其被別人調動情緒,不如埋頭苦幹,讓我們真正的強大起來!

話說回來了,有閒錢多幫助下我們自己的學生多好,沒必要為了面子讓自己的學生感到不公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