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頻繁,睡眠不足,心悸不適可預防

熬夜頻繁,睡眠不足,心悸不適可預防

學生小陳今年大四,近期忙於準備畢業論文,熬夜頻繁,睡眠不足,幾番“挑燈夜戰”後,他發現自己一動就心慌,身體不動時心跳的感覺也比以前不熬夜時要明顯。一次通宵改稿後,他剛站起來伸了個懶腰,就感覺眼前發黑,左胸隱隱作痛,好像有石頭壓著似的,左手臂到小指也不太舒服。

竇性心動過緩是什麼意思?

竇性心動過緩指的是心電圖顯示心臟起搏位置正常,節律也均勻,但每分鐘跳動的次數低於60 次。竇性心動過緩可以見於正常健康青年人、運動員或睡眠狀態,一般心跳在40 ~ 59 次/ 分。若心跳次數與正常值很接近,又有休息不好這個原因,一般醫生暫不考慮心悸胸痛是病理問題。

心臟跳得慢而感覺不適,也算心悸嗎?

心悸指的是一種自覺心臟跳動的不適感。我們都知道心臟像水泵一樣將血泵向全身,當心髒跳動加快時會感覺心臟不適。但是若是心跳減慢時,心臟舒張充分,一次泵出的血量多,也會感覺到搏動有力,這也算心悸。

熬夜為什麼會心悸呢,

而且還伴有前胸隱痛和壓迫感?

這個就與內臟神經調節相關了,交感神經的功能突出表現在應急狀況下的機體應變能力,所以交感神經興奮時,會引起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瞳孔放大等等表現,而副交感神經作用則更側重於保持機體在平和狀態下的生理功能,表現為心跳減慢、血壓下降、瞳孔縮小等。從功能不難看出,一般情況下交感神經在活動時佔主導而副交感相反。

多數人熬夜心悸都是因為夜間本應休息時身體卻仍在活動,交感神經被迫興奮,引起心跳加快導致心悸,血壓升高導致頭暈。若心跳過快,心臟全身和自身供血就都不充分了,也會出現胸悶、胸痛、乏力等症狀。

當然也有可能是交感神經興奮不起來而引起了這些症狀。因為熬夜後的心率是變慢的,交感神經明顯不活躍;活動後出現胸悶、左胸痛和疼痛放射到手臂,確實提示心臟可能有缺血,但持續時間才幾分鐘,心電圖也沒有提示缺血,說明即使缺血也是輕度且暫時的,疼痛與自主神經晨間痛覺比較敏感有關,眼前發黑則很有可能是突然的起身活動引起血壓波動導致的;而且若是瞳孔本來就比正常人略小,側面說明交感神經白天也沒有充分興奮,而副交感神經仍占主導地位。

一般來講心臟跳得慢是好事,這樣可以讓心臟工作更充分,但問題是如果再這樣熬夜,副交感神經更加主導,心率再降下去,會出現竇性心率不齊,甚至傳導阻滯,就是常說的“心臟偷停”。

晚安

那麼出現這些情況怎麼辦?

首先肯定是要恢復正常的作息,尤其是在疲勞、感冒和發熱時,一定要充分休息。這時熬夜會增加心肌炎的風險,那就真的是不要命了,要知道心肌細胞壞死是不可修復的。

睡覺時注意房間儘量不要有光,或者戴眼罩,否則光線會影響褪黑激素分泌,交感副交感平衡也會跟著受到影響,休息質量差。若要檢查,可以先查查甲狀腺功能,因為甲狀腺功能減退也會引起竇性心動過緩,其他可能引起竇性心動過緩的病理狀態是顱內疾患、嚴重缺氧、阻塞性黃疸,或者是應用了減慢心率的藥物如洋地黃、倍他洛克等。

“白面書生”適合用溫陽的方法,有些人適合活血化瘀、理氣祛痰等等;規律地去針灸推拿科放鬆一下前胸後背的肌肉,針刺穴位,並按照大夫的要求鍛鍊身體,這有助於改善心功能和身體自主神經的協調;平時多按揉內關穴(前臂掌側)、每天拍打曲澤穴(肘窩)、少衝穴或者小指尖放血、艾灸至陽穴(後背肩胛骨之間),都可以緩解心悸胸痛……但說這麼多,不熬夜才是最重要的。

如實在需要熬夜怎麼預防心悸呢?

典型的心絞痛,在中上段胸骨後,胸部悶痛呈壓榨感,或呈壓迫、緊束、沉悶或燒灼感,不會特別清晰尖銳,一般休息5分鐘能緩解,不會超過20分鐘,如果超過了20分鐘疼痛仍舊劇烈,就要小心是不是心梗了。

心絞痛時心肌雖然缺血不壞死,但若這樣反覆發作,肯定影響生活質量和壽命。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又有多少事情真的緊急到一定要熬夜做完呢?

如果已經有了心悸胸痛這些症狀,再熬夜也相當危險,可以白天計劃好,把重要的事情先完成,堅持晚上11點前上床睡覺,若有事情沒做完,可以早晨4點起床做,然後中午補個午覺。


最新優惠!

熬夜頻繁,睡眠不足,心悸不適可預防


熬夜頻繁,睡眠不足,心悸不適可預防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零售價:RMB12元

郵發代號:82-654

熬夜頻繁,睡眠不足,心悸不適可預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