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柴入乘五年:英致去年虧損3.97億元,22家經銷商“造反”索賠

濰柴入乘五年:英致去年虧損3.97億元,22家經銷商“造反”索賠

而作為濰柴的一個新業務板塊,英致汽車已經持續虧損多年。濰柴多年來一直沒有披露該公司具體的經營情況,只是在不斷向其“輸血”投資。在2017年的年報中,其第一次披露了該公司的經營情況,年報顯示,英致當年虧損金額為3.97億元。在進入乘用車五年之後,濰柴還能堅持下去嗎?在2017年的一次回答投資問題時候,濰柴董秘表示,公司暫無剝離英致的意向,同時其高層也強調沒有退出乘用車的意向。那麼,濰柴英致未來要如何突圍?其乘用車會不會像福田的寶沃一樣,成為上市公司的利潤黑洞?

悄無聲息的英致

經銷商“造反”在近兩年的汽車行業並不是少見的事情。2016年-2017年間,中國大部分車企經銷商都曾“拉桿起義”,要求主機廠補貼,包括奧迪、寶馬等超過十家的主機廠都對經銷商進行了巨資補貼。今年,有斯巴魯和鈴木經銷商“造反”,斯巴魯已經拿出了2億元進行經銷商補貼。而對於英致汽車的經銷商而言,他們認為主機廠的不作為和失信,是他們虧損的主要原因。經銷商認為,當年招商時的承諾沒有兌現,再加上“亂開二級經銷商”、頻繁更換高層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經銷商虧損的窘境。

現實中,濰柴英致導入新品的節奏是:2014年,SUV英致G3推出;2015年,標榜為互聯網汽車的MPV“英致737”上市;2016年,其拋出了第二款MPV產品英致727;2017年,旗下首款七座SUV車型——英致G5上市。自2013年至2018年,共四款產品在市場上銷售。而在經銷商們看來,除數量上大打折扣以外,上市車型在設計、配置上,也“嚴重跟不上時代”。據悉,上述在售的四款車型沒有一款搭載ESP車身穩定系統,部分車型連安全氣囊都沒有配備。英致727只有兩款1.5L手動檔,並沒有其它排量可選,亦沒有自動檔車型。

在經銷商看來,此前的細分市場整體趨勢一路上漲,而濰柴英致卻落得如此窘境,這與廠商的諸多行為有關。在上述經銷商致濰柴集團的函中稱,“該公司未與當地經銷商溝通,強行在其轄區內開設新的經銷商。之前需要300萬元左右的首筆提車款才能入網,現在只需30萬元即可入網。此外,從2016年3月起,廠家還在全國強行推行包銷協議,造成價格混亂,經銷商只能虧本銷售。”。此外,管理層更換頻繁、商務政策反反覆覆、廠家與經銷商之間溝通不暢以及廣告不利,也是經銷商對廠商表示不滿的原因。“該公司(指濰柴重慶)承諾會投放廣告協助銷售,但除了在2015年9月-12月在央視頻道投放過一次廣告後,再無任何廣告投放。”上述經銷商致濰柴集團的函中提到。

長達十年的造車夢

濰柴造車並不是一時衝動,它一直希望打造一個全產業鏈。2009年,濰柴就考慮進入乘用車,突破對大客戶的以來——濰柴切入乘用車謀求突圍的轉型思維非常清晰,在重型發動機上,濰柴一直依賴陝汽、福田等大客戶,而眼下包括福田在內的商用車生產上都在尋求自建動力總成,重卡發動機客戶面臨流失的濰柴業務結構風險巨大。在這種情況下,濰柴逐漸選擇了開發小型發動機業務。目前,在國際上除了康明斯,幾乎沒有第二家成功的獨立商用車發動機企業。原因在於,發動機一直是整車的核心部件,重卡發動機利潤高達20%-30%,整車企業不願受制於人。

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濰柴動力”,2338.HK)於2009年控股嘉川公司,並於2012年3月收購嘉川公司剩餘股權,使嘉川公司正式成為濰柴動力的全資子公司。濰柴還試圖將旗下控股的陝汽集團業務與該公司進行合作,濰柴陝汽嘉川公司在成立後不久後就宣佈失敗。陝汽是濰柴第一個整車項目,主攻商用車,而在2010年收購的川江汽車負責生產的是濰柴的乘用車英致。2014年1月,籌謀多年的濰柴發佈了乘用車品牌英致。這幾家公司之間經過複雜的整合,最後形成了濰柴重慶公司,該公司即濰柴乘用車英致。

然而,濰柴還是低估了做乘用車的難度。英致定位做一箇中高端的乘用車品牌,但最後價格已經低至5萬元以內,且濰柴英致的銷量於2016年達到34324輛的峰值之後,2017年銷量暴跌至12844輛。今年前5個月,濰柴英致的銷量為6348輛。根據其官網披露的全國137家4S店來看,平均每家4S店5個月只賣出46輛左右。“4年才賣200多輛車”,武漢世紀百通英致4S店總經理張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四年來虧了1500多萬。”

而英致本身也處於大幅度的虧損之下,濰柴動力2017年年報顯示,濰柴動力2017年其營業收入1516億元,同比增長62.66%;淨利潤68.1億元,同比增長178.89%。而作為其全資子公司,濰柴重慶“淨損失人民幣397325672.74 元”,本期投資盈虧亦為“-397325672.74元”。而在英致建立之初,濰柴內部對英致的盈利預期是五年,其後縮短成了三年。時間縮短的原因在於,一方面濰柴利潤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自2005年控股陝西重汽之後,後者一直想“獨立”。而陝西重汽所在的陝西當地政府對此也相當支持。

跨界造車的難題

事實上,濰柴進入乘用車的時機並不差。2013年,正是中國SUV市場的黃金年代,濰柴在進入乘用車時,也刻意選擇了門檻較低但熱門的SUV細分市場。在英致產品上市之後,包括SUV和MPV市場,近年來也都一路狂奔。數據顯示,即便是到了2017年全年,SUV車型仍銷售了1025.27萬輛,同比增長13.32%。而MPV則經歷了四年的高速增長,僅在2017年有所回落。當年,國內MPV市場累計銷量203.9萬輛,同比下滑18.5%。但濰柴英致由於產品缺乏競爭力,滿倉踏空錯失了機遇。

比如定位於5萬元以下低端MPV,英致727目前市場報價最低已至3.98萬元。英致727在車型配置上,即使與同檔價格水平的開瑞K50相比,仍缺少胎壓監測裝置、剎車輔助、全景天窗、鋁合金輪圈等。產品競爭力可想而知。事實上,早在2013年剛剛啟動時,英致的產品規劃為SUV、MPV、皮卡、廂式貨車等,而到現在,廂式貨車被新能源車型替代。在去年歲末工信部的新車目錄中,英致737 EV的申報圖在列,濰柴也在重慶成立了新能源汽車公司,似乎要開始新一輪的轉型。

除了濰柴,近年來,包括隆鑫、江特和萬向等傳統零部件企業紛紛加入整車行業。除此之外,還有京威股份、多氟多等進入新能源汽車,但目前取得成功的基本上沒有。以京威股份為例,其2018年一季度的財報顯示,由於密集投資新能源車領域,京威股份已經由盈轉虧,這是7年來第一次出現首個季度虧損。京威股份大股東明確投票反對該公司繼續佈局新能源汽車領域。而在傳統車領域,風險則更大,即便是商轉乘的企業,包括江鈴汽車、福田汽車、中興汽車、以至於廈門金龍和青年汽車等,目前也沒有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而擺在濰柴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是放棄造車徹底退出,要麼是砸入重金做研發,忍受住可能長達十年二十年的寂寞,還有虧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